如果你静不下心听歌,别点这篇文章。

 

昨天打开贴吧,想看看帖子,突然有人@我,一看,原来是2011年的我在豆瓣写的一篇乐评被他转到...



昨天打开贴吧,想看看帖子,突然有人@我,一看,原来是2011年的我在豆瓣写的一篇乐评被他转到贴吧。我几乎都忘了写过这篇乐评。自己也到豆瓣去看了一下,看完就一个感想——我真是个话痨!!!(发一下这篇李娜“酒歌·归来”的乐评,有兴趣就慢慢看,不感兴趣咱就下回见)

空前之作——凤舞之姿
台湾一位音乐人说女声唱民族题材的大歌只有两个人唱好过:一个是郑怡的“月琴”;一个是蔡琴的“出塞曲”。对于此话,我只能表示遗憾并肯定:他绝对没有听过李娜,没有听过《苏武牧羊》,没有听过“酒歌·归来”。
《苏武牧羊》专辑中的“酒歌·归来”一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李娜作为女高音独一无二的天赋嗓音和完美唱功,在配乐、和声、词曲契合方面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得益于悠久的历史背景作为沉淀,也得益于整张专辑前中两部分情绪的层层铺垫,从歌者情绪、歌曲画面、意境表达都顺利的冲到了整张专辑的最高潮。
作为文化和音乐的一次碰撞,李娜在1997年完成了空前和至今绝后的壮举。

先来说说李娜在这首歌里的演唱技巧:
“留胡哇”——以一个充满力量的清唱打开整首歌的画面,在一开头,李娜就显示出了绵长气息支持下稳定雄厚的高音。与同样以清唱开头的“月琴”不同,“月琴”是凄婉,这是女声擅长的风格;而“酒歌·归来”的开头喷薄而出一股澎湃的悲壮气息。
“十九载”,在唱这句的时候由大音量爆炸的高音部突然转换成为假声部然后降到弱声部,并且保持了气息的流畅,不断不抖。犹如黎明前从群山背后丝丝显露的光带蘸着云雾,突然太阳一出,万丈霞光遍布天边一般,弱声部突然拉到真声高音,到最后尾声时已经吼出了一点点怒音。
“今天,归来……”在这一句的唱腔当中,运用了戏曲类的抖腔,包含了浓厚的民族风味。在“归来”这两个字的演绎中,也是由弱到强的一个急速爬坡,爬的还是大陡坡。而这句难的点第一是在于在这句中没有换气,是一口气唱完整句;第二个点是拉音的高音非常高,还转了一下;第三个点是最后作为开篇的小结的拖音哼唱,用到了怒音。
怒音这种演绎方式表达出来的情感非常浓烈,最出名的怒音当属MariahCarey在“Makeit happen”里副歌里的演绎,被称赞为“上帝的怒吼”。其实在WhitneyHouston这位歌后的歌曲中也出现过多次,“Runto you”里副歌部分那句“No,i need your here.”就用到了怒音来唱“No”这个单词。在国内目前来看,黄龄在“High歌”里面尾声部分的怒音运用还是比较值得称赞的,只是声音的厚度来说确实没法和大喇叭嗓子型的歌手来比较。而李娜在“酒歌·归来”的怒音表现得益于她厚实的音色和强有力的气息,情绪渲染得非常到位。
一位朋友曾戏谑到:“怒音?这明明就是牛叫。”唉,不是每个歌手都能发出怒音,或者应该这样说:只有少数歌手能发出怒音。怒音对歌手的要求很高,气息不好不行、音域窄不行、音色偏柔不行。
怒音首先是以高音作为基础,以真声在喉部加以怒吼的气息压音形成一种强大的厚实高音。不仅仅是牛叫这么简单,很多人发不出,为什么?气息不好的会断掉,变成被杀前短暂的惨叫;音域窄的连高音都上不去,直接破掉或者失声;音色偏柔,从音色和长期演绎方式习惯,很容易变成娇嗔或者呻吟,OMG。怒音需要实实在在的用到喉部,强烈的震动其实有点像咳痰的肌肉运动,也正因为像咳痰,很容易引起喉咙痒,控制不好就会想咳嗽。相对于很多高音的混声部运用,怒音是本钱的表现,混声部虽然是技巧的一种,但是归为高音部分的比较,始终难逃作弊之嫌。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北海的牧人就往家赶”,整句的演绎李娜都以一种简短有力收缩的唱腔来推进歌曲画面的铺展,一直到最后一个“赶”字,慢慢的拉长,放大,把这条从贝尔加湖回故都的路途一下就展现出了它的遥远。苏武放了19年羊,绝对是一个认死理的人。现在让他回家,他同样认死理,那就是回家!以一种管他电闪雷鸣,只往南赶的执拗急迫的心情通过这个拉长的“赶”字也稍稍做了表现。
“登上了长城往南看哟,眼含着泪水就望长安”,很明显可以听出李娜的声音在这一句放松了许多,已经来到了长城,故土已在脚下。而后一句明显听出李娜的情绪往下压,19年的坚持,难啊。饱含泪水的双眼望向国都的方向,心里感叹连连,是一种舒了一口气的悲壮,承载这种悲壮的,是苏武内心强大的爱国情怀。而今近20载,这种情怀终于得到了承认,得到了胜利。这是一幅笑中带泪,让人震撼的画面。所以,在最后的拖音部分,李娜没有一直往下沉,而是把声音往上拉了起来,她要告诉苏武,每一颗在此掉下的泪水,都是值得骄傲、自豪的泪水,都重若千斤,烫如沸水!
“留胡,十九载。今天归来”在第二次唱出这句歌词的时候,李娜把声音打的很开,很亮,在此要表达的情绪换做当今白话文来说,就是:老子在胡人那里放了19年的羊,现在老子TMD回来了!是一种赤裸裸的情绪释放,直接舒畅就好。在最后的拖音上,你能听出尽管已经处在高音部分,七转八转,但是李娜的声音始终是很有弹性,并且显得非常轻松,这对于情绪的表达非常有帮助。声音是轻松的,情绪才是到位的。不要让人突然因为声音的紧绷而分神,紧张是否会破音,这样一来,情绪明显就出现偏差。
“今天归来”。这句就像是人们感叹一件事情后习惯性的重复一次,而重复的的这次一般情绪下都是无意识的呢喃,所以李娜在这句的唱腔不但把声音收了回来,同时把力度也收了回来。
“长安不见十九年,十九年苦难对谁言。大青骡子你快快走,十九年苦难就熬出了头。”这四句的表现方法和前面第一段的主歌开头部分是一样的,以一种叙事的方式来推进歌曲的进程。相对来讲,李娜在这里也无需投入过浓过重的感情,欲扬必先抑。
果然,在下一句“黄河万里归大海,一头扑在母亲的怀。”个人经历上升到世间万象,以黄河这一气势雄壮的母亲河汇入无边无际的母亲海洋来表达百川入海,殊途同归的自然景象,传递自己不管身处何方,历经几载,始终要回归故里的急切心情和必然信念。而在后半句的演绎当中“的”这个词非常短促的轻声滑过,然后“怀”这个字从若隐若无再来一次此首歌惯用的急速爬陡坡唱法,只是这次到达的这个音更高更亮更开。
为什么这样来处理这个细节,打个比喻你就明白了:一个孩子离开了母亲19年,刚看到母亲的时候。他震惊中带着不确定,这是梦吗?这是我的母亲吗?这种情绪包含着害怕和压抑还有怀疑。他怯怯的看着自己的母亲,慢慢想起了母亲的乳汁、母亲的怀抱、母亲在自己脑海里的一切。这是我的母亲,这是我的母亲啊!终于,他冲过去,扑进母亲的怀里,所有的情绪在瞬间化作嚎啕大哭。
一个离开母亲、离开家19年的人,情感之间的过渡和升华,必须这么来演绎。
伴唱的男声唱完“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十九年,牧羊北海边”,在结束部分是以淡出的拖音部分来处理。这几句唱词在叙述了苏武的事迹外,也同时赞扬了苏武的气节。而赞扬苏武“节不辱”,这么高的一个评价肯定是要以情绪作为基础的。男声部分显然情绪还没有处理完,这么短。
于是,李娜来接着推进。
她开始了一段舒缓的吟唱,以一种豪迈豁达的唱腔再次把为国守节的艰难和不易,渐渐的更为丰满立体的完善住前面男声部分要表达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再次唱出了“今天归来”四个字,还是以一种呢喃的方式。
音乐这时候出现了短暂的全部收起,当古代迎接贵宾的民族管器吹响时,李娜以一种霸气外露的嗓音开始了歌曲后半段的释放。
长音、转音、高音、爆裂音轮番上阵。
听听这个时候李娜的音高已经到了一个什么程度?G5算什么?随随便便在这首歌的后半段都可以找出来。
你以为这就够了吗?
再升Key,接着吼,接着拉。后面的高音盛宴把高音区的华丽和震撼毫不吝啬的呈现在大家面前,也把整首歌大力的拉近最高潮。难得的是李娜在这个音域区间显现出的音色依然是有弹性有张力的,非常罕见。不同于藏歌的高音容易变虚变尖,这个时候的李娜在最后的真声高音已经加入了混声部分,发声位置非常靠上,但是在收音的时候明显听出真声是占绝大部分的。
经过男声和声部的渲染之后,李娜用自己天赋异禀的嗓音把整首歌拉到了最高潮,她唱出了国外的“High note”,也就是国人俗称的“海豚音”。国外最出名的“海豚音”歌手毫无疑问就是当代歌后MariahCarey,比起众多“海豚音”前辈和后辈。如国外的MinnieRiperton、巴西红发女妖、AdamLopez、,国内的林宝、顺子、张靓颖、林忆莲等等。MariahCarey的“海豚音”20年间越来越透亮,技术越来越精湛,实在让人叹服。
扯远了,李娜的两句“海豚音”把情绪带到了极致,虽然没有“海豚女王”MariahCarey那么的透亮和精致,但是李娜居然唱出了民族味,这不得不说很难得和很囧。而恰恰是这种略带土味的“海豚音”,却刚刚好融入了带着浓重中国历史文化的这首歌,以“豹尾”的效果简短有力的收尾。


整首歌的演绎方式由着李娜的高音潇洒的表演了一遍,可能会有人诟病李娜只是在做高音体操。
但其实可以从歌名理解一下——“酒歌·归来”!
“归来”是此歌曲的主题,推动这个主题发酵、升华的则是“酒歌”一词!酒这个东西,作为边关少数民族备受推崇的饮品,是豪迈、豪爽的象征。从《水浒传》里众多英雄好汉与之结缘的章节,到各大影视剧里结义啊、宣誓啊、祭天祭祖啊等等镜头,酒就是一种放纵的东西,放大人的情绪。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酒足饭饱,你就给我大声唱歌,有能耐的,就吼起来、飙起来!
比天高,比地厚的是什么?是壮志,是豪气!而这两样东西,酒往往伴随左右进行表演。
“酒歌·归来”,那就先喝个舒畅,唱个痛快!
李娜不是在做高音体操,她表演的是凤舞九天的飒爽英姿,凡鸟只能仰望。

我们再来看看整首8分半钟时间里穿插的和声: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这首歌曲里,作为由女性演绎的民族题材的大歌,作为背景的和声的全部是男声,
从开头李娜清唱过后,和声就开始进入歌曲,这时是男低的部分“咚咚咚”的哼唱,男低音作为和声很容易凸显出歌曲的质感,毕竟男低音的歌手例如赵鹏就是很有质感的歌手。同样采用大量男低音作为和声的还有齐豫的“船歌”,且比例多很多,整首歌散发出浓重的男性荷尔蒙,而齐豫的声音充满着少女的清香,撞击的反差获得了美妙的火花。在“酒歌·归来”里,同样你也能听到不少的男低音,而在这首歌里的男低音就不是“船歌”里谈情说爱的男性健壮肉体,而是爱国情怀的雄壮气魄!
从“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北海的牧人就往家赶”开始,男高开始进入歌曲,这时的和声只是“嘿吼嘿吼嘿吼”这样的哼唱,其作用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就是作为配乐而已,而这时男低还一直在背后作为背景音乐和声。
其实这样的和声很难单独剥离听出来,但作为“润物细无声”的一种处理方式,男低往往是加厚歌曲质感的功臣。当声音略显单薄或者色彩过于单调的时候,男低在背后默默的出声,往往能把细小的漏洞补起来。和声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此,Britneyspears的“Boys”是两个人合唱的,你听出和声了吗?
“登上了长城往南看哟,眼含着泪水就望长安”在前面提到李娜接着一处和声继续渲染情绪,而在此处,男高的和声帮助李娜把这个地方的情绪唱完整了。
在歌曲的中间部分充斥着大量“嚯嚯嘿,嚯嘿”这样短促和急促的和声,听着像什么?一是纤夫拉船的号子,二是像跑步的呼吸声。而这样来唱和声,都是为了契合歌名“酒歌·归来”,不是慢吞吞的游玩归来,而是急促的往家赶。
和声在起着帮衬作用的同时,有时候还兼具过渡的功用。在“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十九年,牧羊北海边”这四句中,是为了区分开第一大段和第二大段情绪上的差别,而在演唱的时候,男高和男中两个声部一起和在了一起。
在之后李娜的高音吟唱部分,和声依然在不停的“嚯嚯嘿,嚯嘿”唱着,这时两部分声音交织得非常棒。李娜的是长音,和声是短音;李娜是高音,和声是低音。为了不使女生显得单调,和声不但作为背景丰富了画面,还以声音营造出了归心似箭的气氛。
到了歌曲的后半段,和声不时的唱出“苏武”这个词,有高有低,有长有短。而李娜在整首歌中没有唱出过“苏武”这个词,我想这恰恰是整体结构安排的一个巧思。苏武作为一个男性民族英雄,有着一根硬邦邦的脊梁骨,始终还是由男性来表达才能达到男性独有的一种雄壮。花木兰也好,穆桂英也罢,在关公、吕布、项羽面前始终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到了歌曲的尾声部分,和声有一段是唱着“嘿,嘿,嘿”的单声词,这像什么?这就像跑1000米长跑,跑到终点时候不再是急促的喘气声,而是弯着腰,双手扶膝,大口大口的呼吸。是的,就是长气息。也象征着咱们苏武终于是到家了啊!
在歌曲的最后,是由和声来结束的,两个声部的重唱交织着叙述苏武牧羊的事情,平静的叙述着。该愤恨的,在19年的生涯中已渐渐平静;该激动的,在归来的途中已经释放。到家了,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
到家了,就够了!

从整张专辑曲目名称来看,就知道这是一张概念性完整的艺术专辑。每一首歌的歌名编取,到曲目的安排都是层层围绕着“苏武牧羊”这一历史典故来发展和推动。
1、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
2、骁歌:出塞
3、牧歌:贝尔加湖的冬天
4、琴歌:望月观花
5、春歌:牧羊姑娘
6、酒歌:归来
7、尾歌:梦里草原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很明显采用了作文当中的“总——分——总”的套路。开篇序歌就交代了整个故事的梗概,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继而到了骁歌,何谓“骁”?骁这个字的意思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好马的意思,;另一种是勇猛的意思。很显然,在这里,骁这个字是做勇猛之意的,这部分阐述的肯定是苏武作为汉朝使者前往匈奴领地的悲壮,蔡琴的“出塞曲”我不知道是否也是表述苏武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毕竟历史上最出名的出塞就是苏武和王昭君。
出塞后,被扣住了,几次想以死殉国均不成,也坚决不投降。为了要苏武投降,要一个面子(哈哈,你们大汉的使者叛变了),不杀,去放羊吧,把你的气节一点点用风霜雨雪侵蚀掉!去哪放羊?北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尔加湖。时值冬日,苏武就这样从一名出访他国的大使成了一名阶下囚性质的牧民,在贝尔加湖。
望月观花是不是很美的事情?你是不是想到了花前月下?诗仙李白诗文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这句话来作为这首歌的中心思想,才是正确的。历来赏月本就多少带些哀伤之意,多因月中那孤独的嫦娥,让人触景生情啊。唐代崔护有诗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这里可能有些牵强,但是确实是表达物是人非的落寞心情,百花犹开,故人不见,故土不在。
之所以注解为“琴歌”,怕也是要以闹衬静,更显凄凉。《山居秋暝》中千古名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是这样以动衬静,手法是一样的。
春歌就很好理解了,苏武大人回到长安时面见皇上,皇上询问他北海的情况,他说北海是不毛之地,终年不见绿色。这也太夸张了,爷爷啊,你在那放羊,终年不见绿色,没有草,你的羊吃啥啊?至于为什么要加上这一篇章,我想作为一个人,不管什么民族气节,不管什么爱国情操,总还是要回归到人的喜怒哀乐,因为毕竟是一个人。在乏味烦闷的19年里,看到冰雪消融,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一派景象,心里的郁结也会稍稍打开一些吧。19年间一直郁郁寡欢的话,照现在心理医生的说法,自己可能都被自己给郁闷死了。
酒歌这一篇章在这里就无需多说了。
最后的收尾总结部分自然就是尾歌,梦里草原。一切的一切都过去了,所有过去的一切都只能在今后的梦里回味。40岁出塞,归来已近花甲,青春已逝,弹指一挥间19载,恍然如梦啊……

中国民乐新春音乐会里经典曲目《金蛇狂舞》演奏的时候那一个激情飞扬,热热闹闹,吹吹打打的倍显喜庆和热闹。在“酒歌·归来”里为了要表现喜悦急切的心情,也是运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琵琶、阮、古筝、古琴、笙、排鼓、镲等等等等。
其实中国民间乐器大多为带有悲剧性格,演奏民乐乐器要表达喜庆,必须得用节奏来改变这种性格,并且要穿插各种乐器相互辅助达到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单独听某种乐器,就算再欢快的节奏总会让人觉得有些悲凉,有些突兀,甚至有些渗人。想想独奏的唢呐,或者是马头琴,亦或是古筝……
它不像小提琴、钢琴、竖琴、黑管这些年轻的洋乐器,中国民乐乐器烙有太多历史的印记,而历史长河中,放眼望去,总有太多太多的往事让人唏嘘,一唏嘘就多少哀怨起来了。
中国民乐乐器多少带着一点“土”味,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是原生态的民族气息,这种饱含着历史印记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拥有非常强烈表达情绪的能力。而为了在这首歌当中与歌曲背景契合,与李娜的声音交融,中国民乐乐器的表现无疑是让人赞叹的。选乐器和洗衣粉广告一样“只买对的,不选贵的。”或许你真的认为有点土,但是土或者潮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什么才最适合,什么才最能表现歌曲意境。



曾有一段时间,韩红以李娜的“青藏高原”出没于各大拼盘晚会,并在一次次最后的高音冲击中完美的愚弄了大多数听众,用她拥有着致命缺陷的高音部分硬顶上了这首歌的最高音(高音薄、抖得厉害、气息乱,唯一胜在音色好),获得了名不副实的赞美,这首“青藏高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成了韩红的代表作之一。
而在优酷网出现的一段视频当中,标题是“张雨生秒杀李娜高音”,选中的就是李娜的“青藏高原”来比。敢情就和当年Youtube上MariahCarey和CelinDion那个Flash高音视频比较一样,用MC98年嗓子发炎时期唱Myall的Live和CD95年录音室里的Allby myself来比。最后CD被MC在Someday(Remix)里那一句超长的海豚清唱唱爆炸了脑袋,也算是为MC的高音正名了。可是李娜却仅仅用一首“青藏高原”作为自己唯一的参赛曲目,被张雨生压了下去。很多人觉得唱到某个高音就很牛,但是高音并不是说唱到就完成任务了。声音始终是为表达歌曲而服务的,通过嗓子表达出来的情绪是否能表达出歌曲的已经,就要看唱出的这个高音是不是紧张的?是不是松跨的?是不是紧绷的?是不是颤抖的?是不是乱来放大或者缩小的?相对来比较,一个好的高音不是以能否唱到就可以简单定论,而是要看它是否是:放松、紧实、弹性、稳定、合适的!很多人的高音感觉是夹紧菊花憋出来,而李娜的高音是张开嘴唱出来。其本质的心理区别就是:前者为我一定要唱到这个音,后者为我一定要表达出某种情绪——高下立分!
“青藏高原”很多人唱,也证明了这首歌很多嗓音高的人可以驾驭。但是“酒歌·归来”这首歌演唱的难度对于其他任何歌手来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没人敢碰,没人敢碰的原因是没人能碰!
李娜在1997年站在青藏高原的大地上,用震撼世人的声音爬上了喜马拉雅山,并在珠穆朗玛峰告诉全世界人——
《苏武牧羊》只属于李娜!
“酒歌·归来”只属于李娜!


    关注 良小弟茶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