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名家】温籍清代功名第一人孙希旦:清廉耿直“探花”的文与书

 

点击上方【瑞安市社科联】关注我们!孙希旦第8代世孙孙纪国介绍先祖孙希旦在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人...




点击上方【瑞安市社科联】关注我们!


孙希旦第8代世孙孙纪国介绍先祖
孙希旦在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人,授为内阁中书,后任为《四库全书》的分校官,校勘宋代王应麟的《玉海》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孙希旦在皇帝的殿试中,中探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朝廷又任命他为英武殿分校兼国史三通馆纂修官。

在清代,孙希旦是温州籍中获得功名最高的“第一人”。

两年后,他兼修《契丹国志》和《大金国志》。这时期,孙希旦白天忙于国史三通馆的公务,晚上又在编纂两国国志。可以说,写字著书始终贯穿了孙希旦的一生。挥毫泼墨,是他在短短49年生涯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这样一位饱学之士,是怎样从瑞安碧山的小山村走上仕途?他在瑞安读书学习期间,有着什么样的聪慧传说?他的一生还有多少故事流传至今呢?

记者带你走近这位清代瑞安人的生涯,让我们重拾一些字句,回到孙希旦致力于“永嘉学说”的年代,再次燃起对瑞安地域文化的光荣与梦想,哪怕这火焰稍纵即逝。
100多年前的一声叹息




在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礼记集解》(孙希旦撰)中,记者查到清末大儒孙衣言写的《敬轩先生行状》文。在这篇讲述先人孙希旦的文章里,作者其言铮铮,让人读后荡气回肠。
孙希旦撰《礼记集解》
行状文一般也称为“事略”,它是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一般由死者的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

在《敬轩先生行状》一文文尾,孙衣言以“后学”谦称。特别在这篇文章中,有一节读来令人十分感动,抄录如下:“徒以年未及中寿,官不过翰林,其书未能尽具,而其学亦未有所施,是以后世知之者鲜,至于吾乡之人,亦鲜能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者,永嘉先辈之学,其将谁属矣乎!岂其遂替矣乎!然则先生之遗言住行,其可无辞以述之乎!”

这一段短短的文字里,饱含着孙衣言对孙希旦的敬重之情,并特别指出前辈因为英年早逝,所作所为都还没有完结,而他的文章学说又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实在让人心痛。

孙衣言是个秉性刚直的人,他学永嘉经世学说,曾称陈傅良、叶适的诗文为南宋之最,同时致力于阐述永嘉遗学。这篇行状文中称,“永嘉先辈之学,其将谁属矣乎!岂其遂替矣乎!”他仿佛叹息了一声,“先辈已经远去,永嘉的学说,接下来还会有谁会去继承呢?”

这一声叹息来自清同治十年(1871年),当时距孙希旦辞世已经过了80多年。如今,这一声叹息又经过了130多年的时间,可让人读后仍有一份沉重,字字句句都像在叩问人心。

后人仍在纪念着“探花”




《敬轩先生行状》的文首这样介绍孙希旦:“先生孙氏,讳希旦,字绍周,自号曰敬轩。先世有讳桐彪者,自永嘉徙居瑞安二十七都,乡曰集善,里曰昭德,其所居数十百家,大抵皆孙氏。土人呼之曰桐田,实桐乾。”

文所说的桐田,俗称“铜钿垟”,也就是现在碧山镇桐江村和桐利村的旧称。日前,记者一行从市区出发,驱车一小时来到位于桐江村的孙氏宗祠,并在这里找到了孙希旦的后人。

孙氏宗祠位于桐江村飞云江的北岸。主祠堂5间,东西横轩2层3间,庭院式水泥钢筋结构,祠堂内设有孙希旦纪念厅。记者来到孙氏宗祠时,正是一个冬季大晴天的早晨,有很多老人在祠堂里晒太阳、拉家常,听着温州鼓词在飞檐间缭绕,一派祥和的气氛。
孙氏后人在孙氏宗祠前留影
在祠堂的西墙上,有一面10多米长的“孙氏宗祠落成志庆”图说,在其中的“孙探花简介”中,就有关于孙希旦的介绍、诗文和轶闻等。记者向祠堂里的老人打听孙希旦,果然,这里的村民如孙衣言所说的“大抵皆孙氏”,老人们很热情地找到了孙希旦的第8代世孙孙纪国。

面对一个个陌生的老人,向他们了解200年前的人物并不容易。许多故事已经在岁月的更替中,变得模糊,或者变成了另一个加枝添叶的传说版本。但老人们与记者似乎并不陌生,甚至在有声有色地描绘孙希旦的传说时,还不时伴随着爽朗的笑声。

可以想见,他们对先祖是敬重的。孙氏宗祠的管理人员孙银忠介绍说:“孙希旦是这里的名人,虽然他是清代的当官人,时间过去了200多年,到现在,还经常有人过来拜祭。清明时节,来祠堂里寻祖、墓地里拜祭的后人就更多了。”
为纪念孙希旦而建的探花楼全景
史书与传闻中的聪明人




孙希旦堪称后世的楷模,孙氏后裔不仅建了“孙希旦纪念厅”,还编写《纪念孙希旦文集》,以弘扬他“洁身不阿,清正廉明”的精神。“先祖孙希旦得中探花并非一朝之功,他从小读书就过目不忘,是个神童。”孙纪国自豪地说。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说孙希旦小时家贫如洗,日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无暇读书,夜间,又无钱买油点灯。于是,他在板壁上凿一个小洞,借着隔壁富家的灯光,读四书五经,孜孜不倦。

又说孙希旦聪明伶俐有计谋。家门前有一棵梨树,果实成熟时,夜间经常被人偷,他在睡觉前,用绳子的一头吊在梨树上,另一头系在自己的脚上,如发现有人来偷梨子,绳子就不断摇荡起来,惊醒后喊有贼。小偷闻声惊慌溜逃,以为孙希旦有神算,不敢再来偷梨了。

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说孙希旦15岁那年,从家搭篷船去瑞安县城办事,开船后他却自顾在船内读书,直到船撞水埠头,才惊觉一看,还在桐田啊!忙问船家,“怎么还不开船啊?”其实,船早已从瑞安回来,同船的人听了以后大笑说:“孙希旦,你读书都读懵了。”

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已经无据可考,但在史书中关于孙希旦的记载却颇为详尽。清嘉庆《瑞安县志》中介绍为“希旦自幼敏悟嗜学,于书无所不读,工诗、古文辞。年十二,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军。”《温州市志》则说其为“幼有奇慧,读书三四过,即能成诵。”《敬轩先生行状》文还记载,“先生幼有异禀,方垂髻,见群儿嬉戏,独端立不视……于书无所不窥,旁涉天文、地舆、钟律、历算、卜筮,尤深于《三礼》,其后专治《小戴礼》。” 可见,流传于碧山的那些故事并非空穴来风。

拒绝与和珅结党




孙希旦平生学习程朱理学,特别注重自己的名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孙希旦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探花。在考试之前,他在京都已经很有声望,有一翰林想与他拉关系,打算传授给他考试中的一些“关节”,以便帮他稳操胜券,但孙希旦一笑置之,没有接受这位翰林的“关节”。
孙希旦殿试卷
碧山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孙一迪也是孙氏后人,他参与《孙氏宗谱》的修订工作,对孙希旦的故事十分了解。孙一迪介绍:“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当时朝中赫赫有名的重臣、大学士和珅,也爱慕他的文名,通过别人示意孙希旦拜在他的门下,以便扩展自己的势力。但孙希旦不屑与和珅这些人来往,一次礼节性的拜访也没去。会试之前,他闭门谢客,不与人来往,以减少人事上的麻烦。”

在《敬轩先生行状》一文中也有相同的叙述:“大学士和珅慕其名,使人喻意指,先生绝不一往。”孙一迪说:“和珅见孙希旦不领情,十分生气。殿试后,孙希旦本应得中榜眼的,由于和珅从中搞鬼,只得了个探花。”

在《孙希旦诗存选》中,记者见到了一首《自县城还家舟中遇大风雨》,其中写道:“黄云满天北风急,江中白浪作人立……呜呼人间行路难,离家咫尺尚如此,出门何处无波澜。”这首诗作在何时、何地已无法得知,但诗中以“大风雨”来比喻人生也有“行路难”一样的风波,无疑道出了他心底的一番感慨。
孙希旦书法
阅读背景
孙希旦(1736—1784),字绍周,号敬轩,碧山桐田(现碧山镇桐江村)人。瑞安市区西门外陶尖有“探花楼”,现重建于瑞安中学内,为他少年时读书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一甲探花,成为清朝温州35位进士中唯一进入一甲的人,声名大振。授翰林院编修,曾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据专家考证,孙希旦是清代温州籍人中最早获得功名且地位最高者。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是一位“洁身不阿,清正廉明”的官员。



*文章来源瑞安日报
普及社科知识 启迪人类智慧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rasskl


    关注 瑞安市社科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