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草的抗性及治理对策

 

病、虫、草的抗性及治理对策...





随着近代农药的广泛使用,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已经成为当前化学防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迄今为止至少已有500多种昆虫及螨类、150多种植物病原菌、180多种杂草生物型产生了抗药性。因此,了解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机制及其治理对策,对于科学使用农药及研制开发新农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昆虫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1、昆虫抗药性的概念

昆虫的抗药性是指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昆虫的抗药性是由于在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引起的。抗药性一般是通过比较抗药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半数致死浓度或致死剂量来确定的。对农业害虫来说,如果倍数提高了5倍以上,一般说已习生了抗药性。倍数越大,抗药性程度越大。

2、昆虫抗药性的类型

(1)自然抗药性掝耐药性

这是由于生物种的不同或是同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环境条件,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力。自然抗药性在昆虫中非常普遍的。

(2)获得抗药性

即通常所说的抗药性,是由于在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而引起的昆虫对药剂抵抗力的提高,从而形成的抗药性。如棉蚜对溴氰菊酯产生的抗药性等。

(3)交互抗性

是指一种害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后,同时对另外未使用过的药剂也具有抗性的现象。化学结构相似或杀虫机制相近的药剂 间往往存在交互抗性。

(4)负交互抗性

一种害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后,对另外一种未使用过的药剂更为敏感的现象。如某些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对抗滴滴涕的家蝇品系的药效比正常品系大2倍。轮换使用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是进行害虫抗性治理的有效办法。但目前具有负交互抗性的实用药剂很少。

(5)多种抗性或复合抗性

是指一种昆虫同时对几种不同作用机械的药剂都产生抗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在一地区同时连续使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而造成的。据统计,当前具有多种抗性的害虫广泛分布于至少9个止43科的昆虫中。据了解,目前对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多种抗性的昆虫有棉铃虫、小菜蛾、玉米螟等。

3、昆虫抗药性的机制

根据昆虫对杀虫剂的反应,抗药性产生的机制一般可分为行为机制和生理机制两种。行为机制是指昆虫受到药剂刺激后,改变了原来某些行为习性,从而避免或减少了药剂的接触。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药剂穿透性降低、靶标部位敏感性降低和解毒代谢的增强。

(1)药剂穿透性降低

根据不同的施药方式,杀虫剂穿透昆虫表皮、肠道或气管,经吸收、运输、分布和储存,最后到达靶标部位而起作用。在一些抗性昆虫品系中,已发现杀虫剂的穿透率下降。如氰戊菊酯对抗性棉铃虫的幼虫体壁的穿透率明显较敏感棉铃虫低,敌百虫对抗性淡色库蚊的表皮穿透充也有所下降。如果表皮穿透性的降低与昆虫的解毒代谢机制结合在一起时,则害虫的抗性可明显提高。

(2)靶标部位敏感性降低

靶标部位敏感性降低主要包括乙酰胆碱酯酶对有机磷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神经及ATP酶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等。

(3)解毒代谢的增强

这是迄今为止所有抗性昆虫广泛具有的抗性机制。由于昆虫体内存在的各种解毒酶的质和量的变化,导致药剂被分解或水解,失去活性。其中最常见的多功能氧化酶。

4、昆虫抗药性的治理对策

(1)轮换用药

在一地区轮换使用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是延缓害虫抗性发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合理混用药剂

把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混合使用或使用混制剂,不仅可延缓害虫抗性,还可达到扩大防治对象范围,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效果。

(3)改换药剂

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对付害虫抗性的办法,如对抗乐果的棉蚜换用氧化乐果,对抗敌百虫的菜青虫换用乙酰甲胺磷等。但此法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利用增效剂

使用增效剂是提高药效、克服抗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增效剂的增效主要是抑制了昆虫体内解毒酶的活性,从而增强了药剂的生物活性,提高了药效。

(5)采用综合防治

充分利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等各种防治方法,使之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减少了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从而达到延缓昆虫抗药性的发生发展。

(二)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

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选择性较强的内吸性杀菌剂和农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后才开始出现的。病原菌的抗性虽然还没有害虫的抗药性那么严重,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截至目前,病原菌已产生抗性的杀菌剂主要有苯菌灵、多菌灵、噻菌灵、甲基硫菌灵、甲霜灵、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甲菌定等。

1、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

从目前研究看,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剂向菌体内的穿透能力降低

试验表明,抗性菌和敏感菌的差别主要是由于药剂通过菌体细胞膜的差异所致。如稻瘟病菌对稻瘟散的抗性就是由于病原菌对药剂的通透性降低,使药剂不能到达合成蛋白质的位置所致。

(2)抗性病原菌解毒能力增强

尖孢镰刀菌对五氯硝基苯的抗性,就是由于抗性菌能较快的把五氯硝基苯代谢为毒性很低的五氯苯胺和五氯甲硫基甲烷。

(3)病原菌对药剂的活化能力降低

有些杀菌剂需在菌体内经过活化后才能发挥作用。如6-氯杂尿嘧啶需转化为6-氯杂尿苷-5’-磷酸才能对乳精酸核苷磷酸脱氢酶起作用,从而抑制尿嘧啶的合成。而抗氮杂尿嘧啶的瓜枝孢菌的一些菌素,其体内的尿核苷磷酸人酶活性极低,致使6-氮杂尿嘧啶的活化作用受阻。

(4)作用部位与药剂的亲和力降低

主要是由于菌体内药剂作用点的酶发生了变化,使药剂的作用降低。如抗春雷霉素的稻瘟病菌,其核糖体与药剂的亲和力降低。

(5)补偿作用

一些杀菌剂以特异性酶为主要作用点,抗性菌通过增加酶的数量来抵抗药剂的作用,使整体代谢正常,如抗6-氮杂尿嘧啶的黄瓜疮痂芽枝霉菌,其乳清酸核苷磷酸脱氢酶的含量比敏感菌高3倍。

2、病原菌抗药性的治理对策

同害虫的抗性治理一样,病原菌的抗药性治理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综合防治,尽可能少用杀菌剂。②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③合理混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④利用负交互抗性药剂,如对苯并咪唑杀菌剂有负交互抗性的乙霉威的利用。⑤利用增效剂。

(三)杂草的抗药性及其治理

近年来,随着除草剂的广泛使用,杂草对除草剂 的抗性也越来越严重。对杂草产生抗性的除草剂主要有三氮苯类、联吡啶类、茅草枯和激素型除草剂等,其中以莠去津和百草枯等品种 的抗药性最为普遍。

杂草对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抗性机制,主要是由于抗性杂草的作用部位产生钝化,不能与三苯氮类除草剂结合,因而产生了对除草剂的抗性。

杂草对百草枯的抗性机制主要是由于解酶活性增强,致使百草枯在光合系统I中产生的过氧阴离子,被催化成无毒的氧和氢离子。

杂草抗药性的治理,基本上同害虫和病原菌的抗药性治理原则,在重视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杂草防除技术的基础上,应注意合理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其有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以及利用增效剂等。


    关注 华山水果农技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