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英名相·帝王之师

 

抗英名相·帝王之师之清军机大臣王鼎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都会很纳闷,何为抗英名相、帝王之师?王鼎到底是个怎样的...



抗英名相·帝王之师
之清军机大臣王鼎


 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都会很纳闷,何为抗英名相、帝王之师?王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带着大家的这些疑惑,让我们一起穿越回晚清王朝。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这个时期社会混乱,战争在即,朝堂上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琦善、穆彰阿为主的妥协派,一派是以王鼎、林则徐为主的主战派。两派相互斗争,不料妥协派反而占了上风,主战派的林则徐将被流放边陲,就在这时主战派的王鼎站了出来,用尽办法力荐林则徐,来挽救清朝的统治。

(一)宦海生涯 官居宰辅

王鼎,字定九,号省涯,陕西蒲城人,身在宦海几十年,官居宰辅之位清代虽没有宰相,但王鼎之官职相当于宰相之职,为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领袖,道光皇帝的老师。嘉庆元年(1796)二十九岁的王鼎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后任工、吏、户、礼、刑五部侍郎。嘉庆二十三年(1818)以吏部左侍郎兼管顺天府尹事务并充经筵讲官。道光二年(1822)升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并署河南巡抚。道光五年(1825)以一品衔署户部左侍郎,又以左都御史衔充军机大臣,赐紫禁城骑马,冬任户部尚书。道光七年(1827)新疆叛乱,道光帝因鼎运筹有方略,加太子少保。翌年事平叙功,赏王鼎戴花翎,绘像于紫光阁。道光十一年(1831)署直隶总督兼管刑部事。十五年(1835)任协办大学士,后拜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841)晋太子太师。二十二年(1842),死于圆明园卧室,死后谥文恪。


(二)力荐忠臣 尸谏殉国

 王鼎忧国忧民,忠贞爱国,晚年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捍为领土主权,与林则徐一道,同穆彰阿、琦善为代表的投降派作了殊死斗争。他尸谏殉国的壮烈之举,成为后代志士的楷模。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为推卸战败之责,将林则徐革职,发配伊犁。王鼎不顾个人安危,奏请让林襄办河工,想给林则徐一个“立功赎罪”机会,以便求朝廷重新起用。不意治河工程庆典之日,道光却急令林则徐“仍往伊犁”。王鼎星夜兼程进京,向道光力荐林之贤,并面叱穆彰阿为祸国的秦桧、严嵩。道光未听。次日又廷诤,道光仍不听,抽身欲走,鼎牵衣苦谏:“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气恼,甩袍下殿。绝望中,王鼎于1842年6月8日夜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尸谏故事,自缢于圆明园邸所,享年74岁。王鼎以死相谏意在以血醒君。其遗折中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
(三)王公虽逝 精神永传

王鼎死后,妥协派为掩盖事实真相,称为暴亡,大规模祭葬,追封追赠,但真相终为世人所知。林则徐在戌途中惊悉噩耗,痛失知音,写下“伤心知已千行泪,洒向平沙大漠风”的诗句。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给予王鼎尸谏高度评价。他把刚直不阿、疾恶如仇、风骨嶙峋的王鼎比作直臣史鱼,比作屈复,比作忠心保国反遭诬陷的周公。王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上,确实是一位名垂千古的爱国名相。

1845年,林则徐被招还京时,特到王鼎故乡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亲到王氏的坟莹祭奠了王鼎。1864年,任陕西巡抚时,还专门为王鼎守心丧三个月,以示对这位恩人的缅怀,以报王鼎对其的知遇之恩。

王鼎就这样走了,但是在他死后的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还是签订了,香港从此脱离祖国,一去155年。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纪念抗英名相王鼎尸谏155周年,王鼎纪念馆在他的故乡初步建成,并且树立起了王鼎的半身铜像。王鼎尸谏虽然没有达到保住林则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追念。








    关注 奉先唐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