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ma: 业力的层次与面孔

 

无论如何我要抓住个什么、明白个什么、得到个什么,收获个什么我要做到点什么。我总要有一个用力的对象。因为没有用力的对象,抓取或者躲避的对象,喜欢或者厌恶的对象,构建或者解构的对象,我们将陷入自我危机。...

 
1.

这次分享什么是业力

它是怎么玩我们的。

请让我一层一层去剥

从Vicky和韩剧说起。

Vicky最近在种子课堂的总结中叙述了她冥想这一年多来的转变:她说以前从不看电视剧,“尤其是鄙视偶像剧,觉得婆婆妈妈,毫不现实,看韩剧的都是脑残。”

现在,她“比较热衷于韩剧《太阳的后裔》,不仅爱看,还会写些剧评。”

她说:“我明显觉得我柔软了、女人了,好像发现了自己另外的一面。”

2.  业力的第一幅面孔

以前的Vicky什么样子呢?

“跟男生在一起就跟兄弟一样,我从不跟他们谈论感情,只讨论学习、技能、爱好、工作等,就算有喜欢我的人,也会被我冷漠的避开、拒绝,就算有人想制造浪漫,也会被我搞砸,就算有人再怎么诚心,也会被我敌视。”

“在职场上我也表现的像个男人,独挡一面,经常在外出差,与老公聚少离多。时间长了,我觉得我可以不需要家庭、不需要男人,自己完全可以独立生活。所以当时很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失恋、会依赖男人,对我来说,男人根本不重要。”

Vicky的男人范儿、和“好好做事,别跟我谈恋爱”的人生经历。是她业力的第一个层次,和第一幅面孔。

说第一幅面孔,是因为这幅面孔来自她的原生家庭,是她此生因缘获得的第一种习惯力量:

“从小家教比较严,父亲一直把我当男生养,希望我可以有志气,能成大器,父亲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所以从小我就只知道好好读书, 毕业后也没有什么恋爱经历,很快就结婚了,之后我的所有精力全部放在了工作上。”

3.  反常行为-突破的需要

很长时间,Vicky生活在这个“男人范儿”模式里面,

不知不觉。

因为一次抑郁症的经历,

她不得不走上自我疗愈的道路。

经过一年多的冥想,她慢慢感知到了自己的模式。

她开始有意打破自己的模式,探索新的可能。

她开始喜欢以前鄙视、排斥的事物:

开始看韩剧,

开始向往女人味,

开始认识到“爱情的滋润对感情的重要”…

当我们看到自己业力模式的时候

就像看到一片被我们长久封存的土地

因此可能会迫不及待(或战战兢兢)地

把脚放到这片新大陆上

为了探索新的可能

为了证明旧的业力模式已经不再束缚自己。

2013年的时候,我看到自己

因为父母和上次失恋的影响

对于爱的表达有一种无形的禁忌

想表达爱(喜欢),却在关键时刻做不出来。

那几天,我找了一个机会

带着好多大白兔奶糖

(代表着我们这代人童年的甜美)

在很多人参加的一次唱诵会上

给我喜欢的陌生女孩子和朋友们送一颗糖

那样做,让我感觉到一种自由和喜悦

那样做,是赤着脚踏上没有踩过的泥土

那样做,是证明自己突破了限制自己的模式。

我戏称,这是我的“大白兔时期”。

我的一个小伙伴云

曾经是一个特别逆来顺受的人

经常被朋友打骂也忍受着。

一次她从台湾回来,到我家

柔顺的长发变成了刚健的寸头

衣着和气质也变了

说不上像男孩还是女孩

这是她突破的方式,

就像Vicky看《太阳的后裔》一样。

一个念头的看破,

往往需要行动的证明。

反常行为,

让我们证明自己可以不受模式束缚

就像一个刚刚松绑的人

会尽情地伸展自己的手脚一样,

体会不被束缚的舒畅。

这是正常的,美好的,甚至是必要的。



4. 十字路口,如何选择?

发现自己业力模式的时候

我们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面临一个选择:

是选择自由,

还是选择另一种“更好”的面孔?

这至关重要。

在看到模式,体会反常行动带来的舒畅时

评判和抓取可能会在顺畅的瞬间悄悄滋生:

所以,Vicky跟韩剧的同时,

开始悄悄为自己错失的美好爱情而叹息,

否定了自己“只做事,不谈情”的过去,

向往着努力着让自己更加有女人味,

你可以从她的文字中嗅到这种懊悔的感觉:

“当时自己没有正确的爱情观,

连父亲有时候都认为我恋爱经验太少了,

导致跟老公相处困难,

我老是抱怨老公不够浪漫,

其实我也不够女人。

万万没想到,

原来爱情或感情的滋润对一个人如此重要,

好的爱情会让你成长成更好的自己。”

(下划线是本文作者加)

评判会让人陷入懊悔之中,

痛惜自己以前为什么不活得更加自由,

更像女人,更有男人味,更加善于表达爱…

而反常行动带来的自由感觉

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去抓取它

于是,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

我们已经开始构建另一种身份,

另一个人生剧情,戴上另一张面具。

我们觉得这才是应该的、更好的,值得的。

这种新面具,就像一件新衣服

会让人兴奋一段时间。

而一旦基于评判和抓取的新身份成为习惯

一种新的模式就形成。

表面上,这个模式虽然与之前的模式截然相反

但在更深一个层次上,

它们是同样的业力:

只不过从一种身份的抓取,转向另一种身份的抓取;

从一种身份的构建,到另一种身份的构建。

反叛,给我们自由的幻觉,

但它绝不能带来自由。

这是业力第一层次的另一张面孔:

反叛、转向反面,转向否定,

发起一场跟过去的战争。

过去已经过去了,

但我们仍然要在无数个当下时刻

与它宣战。

把我们的大炮对准一个影子。

如果需要平衡,

平衡会在纯粹的觉照中发生,

但平衡并不是跟过去宣战。

平衡,并不是否定、反叛和挣扎的结果。

Vicky在看到过去模式的时候

无意识地开始否定过去

努力去构建一个与过去相反的“正确的”爱情观,

去构建一个“更好的自己”。

而这,正是她

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总是在改造自己,

而不是接纳、包容自己的业力模式。

所以她的改变,

不过是以相反的形式重复同样的模式。

Vicky看到我的评语后说:

“很感谢老师的评语,也很感动,第一次有人这么深入的帮我分析。‘接受是真正的改变; 没有接受的改变,不过是以想反的形式重复同样的模式。’这句话是本次日记和评价的最大收获。我常常觉得自从学习瑜伽后,我把我自己过去的很多东西都颠覆和否定了,而且一直处于这种反思和否定之中,这正是‘以想反的形式重复同样的模式’,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幸好有了及时的提醒,把我往中间拉了拉,可是中间是什么呢?”



5:业力的深层

无意识地“男人范儿”不行

刻意地塑造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也不行

左边、右边都不能抓住,

是否可以抓住中间呢?

“可是中间是什么?”

就表达了这一种倾向。

这是所有人都有的共同业力

是业力的更深一层。

这个业力就是:

无论如何我要抓住个什么、明白个什么、得到个什么,收获个什么

我要做到点什么。

我总要有一个用力的对象。

因为没有用力的对象,

抓取或者躲避的对象,

喜欢或者厌恶的对象,

构建或者解构的对象,

我们将陷入自我危机。

自我本来并不实有,

它只是一种“抓取”和“用力”的动态,

一种生生世世的存在习惯。

因为我们努力于、纠结于抓取和用力的对象

才不断强化自我存在的感觉。

这种不断通过迷惑于、执着于对象

而保持自我感、存在感的习惯

是我们最根深蒂固的业力。

一旦这股业力被看到

无缘由的恐慌就会出现。

这里,我们说的已经不是Vicky一人

而是包括我、你和所有人的事儿。

让我再给大家一个实例吧。

YQ是我的曾经的室友

他习惯于在房间里聚集各种杂乱的东西

他喜欢到处听各种各样的讲座

回来就给身边的人不停“播放”。

最近,他带着一个朋友到我这里,想收获点什么。

“你想玩点真的吗?”“当然”

我让他从钱包里拿出红色的钞票

当着他的面,把钱烧成灰烬。

他看完这个过程,眼里噙着泪水

“不是因为这钱没了,

而是因为我看到自己一辈子都在抓取。”

收集物质、收集知识、收集做义工的善

以此来作为自我存在和有意义的证据。

“你为什么没有哭出来?端什么架子?!”

他看到了

自己总是很难表达一些“架子”不认可的情感

开始在三个男人面前哭出来。

哭完,我让他唱歌。

唱完歌,我告诉他:

如果你放下抓取,放下你一直端着的架子

是可以如此轻松地生活的!

几小时后,他开始感觉到莫名的恐慌

是在没有习惯性抓取的时候所呈现的恐慌。

他路一直上问我不抓怎么办?

这个恐慌我经历过。

这是无实的自我的最后一道防线

是通向自由之门。

但很少有人愿意面对它

更少有人愿意把自己扔进去,绝不留一手。

大多数人选择缩回来,

继续抓取的生活,

那样更容易,更舒服,

哪怕有些烦恼

也是存在的感觉。

这是业力更深层次:

它的一个面孔是歇斯底里的抓取和用力

另一个面孔是这个抓取停歇时候的无由恐慌。

因为不敢走进恐慌,所以就只能回去

继续抓取。

这两个面孔,唱着红脸白脸,

把大多数人

锁在烦恼和束缚的境地。

Vicky和YQ第一层次的业力

表现为很不相同的模式

但他们的(和我们所有人的)深层业力

却是如出一辙。

抓取、用力、做到。

业,来自梵语Karma

Karma本来就是行动,

就是做到,作。

或者叫造作。

作,就仿佛有了一个作者,一个对象

要做到,就有了目的、手段,和

过去、现在、未来。

这样,自我就虚幻了一个二元世界

并在其中构建了一个实存的假象。

世界,如此产生。

连要观照,都是一种作。

《楞严经》讲

真空本来妙湛圆明,因为一念无明要观照

形成了对象,幻化出了我,

编织了这个世界。



6.作与歇

所谓“歇即菩提”

就是让我们从这个不停的

对于物质、肉体、身份、知见的抓取中

包括对于空、对于道、对于菩提、对于停息的抓取中

停息下来。

最深的业力就是要做到,就是作。

这是一切烦恼和束缚的源头。

不作,不是什么也不做。

什么也不做,只是转向了反面。

就像很多修行人设法静心

刻意求空,用意去对付念头,起心去观照一样。

就像上面说的“反叛”

只不过是以相反的方式去重复同样的“作”而已,

作的结果必然是业。

最深的业力

就是我们正面或反面的作的习惯。

迷于业力的双重面孔之间,拔不出来。

该做什么做什么,但不抓取,不作。

如此不作,才是道。

《金刚经》里佛陀说,

我于燃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

说他在自己的老师燃灯佛那里,

没有得到任何有形无形、有相无相的方法或东西

所以老师才预言他会成佛,给他授记。

真的体会到

没有任何办法去做到,

没有任何改变需要去追求

没有任何“我”去构建、保护、或者失去的时候

你自然就歇了。

自然就是菩提,

也无所谓菩提了。

说到这里

有好学的人会问:

怎么才能放下?

我怎么歇不了呢?

为什么业力会这样困扰着我们?

这个是不是?

那个对不对?

以及一万个为什么。

让我告诉您

放下,不是做到的。

歇,不是学到的。

菩提不在您的凡心之外。

如果你觉得还有某个知识或方法

让你可以做到

那么你还在“作”的迷惑里,

这就是困住你的业力,

你越想除掉它,它越困住你。

但如果你不想除烦恼,

不去寻找一个方法认真练习和体会

你也只能呆在现在的束缚和烦恼里。

怎么办?

认真去办,

全心全意去办,

用尽一切办法和力量去办,

直到你彻底明白:

这根本就办不到

而要办到的人和事也是虚幻

这个你,

就歇了。

~~~~~~~~~~~~~~~~
 
平梵:生命瑜伽|内观对话|秦师禅,亲身实践与分享。
文章目录:  m
平梵个人微信号:AYPyoga


    关注 平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