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

 

那些逝水的年华——忆我的太谷师范...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土狗文化
土狗文化 找寻灵魂的栖息地
眷恋
作者

任桂圆


师范毕业后,我仅回过一次“母校”。

那是前年初冬去太谷参加一次协作会,午休间隙便和一位04届毕业生结伴前往。从外城出发,一路繁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穿过几条小巷,青石路面,明清商铺风格,与外城风格迥异。转过一个巷口,不过几十米处,“母校”突然出现在我眼前。

我吃了一吓!

这是我的母校吗?

校门似乎没有变,但“太谷师范”的四个鎏金大字确乎没有了。得知来意后,门房大妈没有为难我们。踏进校门,我感到脚步分明有些许沉重。环视四周,操场还是原先的操场,垂柳环绕,行政楼、图书楼、宿舍楼、音乐楼都还是原来的样子。行政楼上“为人师表今日始”的七个大字还在,只是“为”字掉了一笔,仿佛诉说岁月的沧桑。大概是周末的缘故,操场内空无一人,偌大的校园出奇地寂静。几棵垂柳,已显老态龙钟,披着头,散着发。几排冬青也东倒西歪,淡绿中夹杂片片枯黄。地上一层薄薄的落叶,随风无力地翻着跟头。

从宿舍楼穿过水房,来到餐厅,除了牌子,几乎一切都是老样子。我感到了一种发自心底的亲切。这里有我离开家的第一个不眠之夜,有我宿舍的好兄弟,那彩色的饭票,那熟悉的售饭窗口,仿佛还能听到年轻厨师操着标准太谷方言大声叫唤“糖包两毛,炒馍五毛……”

餐厅里还有没有上一届学生搞文艺汇演?还能否再听到一浪甚一浪的拉歌?藏在床底的小马扎还能派上用场吗?我的思绪在记忆的浪潮里翻滚着。
特别想去去书法组,那里有我敬爱的孙老师,我的师兄师姐,有我满满的记忆。可双门紧锁,我望眼欲穿却终究穿不透厚实的孔宅院墙。穿过文化长廊,透过一个小圆门,可清晰透视到我们当年的实验楼,那里,李老师还在讲深奥的化学吗?第四节的劳技课又在放山西美食的视频吗?小路两侧还整齐地摆着粉板吗?我胡乱想着,不觉走到了我们教室前,门虚掩着,我轻轻坐回了自己的位子,闭上眼,记忆的闸门顷刻敞开……

第一节该是阅读课,刘老师又在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摇头晃脑朗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不时还加一个漂亮的象声词“吧唧”,全班同学逗得前俯后仰,教室内外都是快活的空气。第二节该是几何课吧,高大英俊的安老师用一口带浓浓平遥味的普通话讲述着相切、相交的关系,只见他食指中指间夹一根粉笔,以大拇指指尖为圆心,轻轻一画,一个漂漂亮亮的圆就赫然出现在黑板上了,不知是那位崇拜者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第三节该是刘老师的哲学吧,她用宽厚的女中音给我们讲解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最后一节是我们最渴盼的体育课,大家在操场上打排球,童心未泯的武老师今天又让大家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群小鸡就在他这只老母鸡的护佑下左躲右藏,但终究逃不过老鹰的鹰爪。下午该有节音乐课了,显然,课堂气氛是有点沸腾了,秦老师又不厌其烦得讲起了他的奋斗史,用灵动的双眼扫视四周,键盘上敲出了一串串快乐的音符。历史课是和邻班合上的,一间不大的教室挤了一百多“听客”,但丝毫不必担心课堂的嘈杂,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烧,正史、野史,薛时老师的声音略显沙哑却极富磁性,原先讨厌背历史的我也喜欢了老师,喜欢上了历史……
同伴带我看了东院,在雕塑前拍了照,而那里没有我的记忆。无须出门证便走出了校门,我没敢再回头看母校一眼。

走在那熟悉的青石小路上,两边的商铺播放着新年祝福的轻快音乐,我的思绪顿时就停驻了,

那是我们在太师的最后一个元旦,大家都精心准备了节目。星的音响大,歌声宏远辽阔,一曲《爱就一个字》把田的芳心彻底带走了。漂亮的丽飚起了海豚音,小马的单口相声说得有板有眼,鹏的霹雳舞姿堪称销魂。最搞笑的要数聪和红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一个赵丽蓉扮相惟妙惟肖,一个模仿巩汉林的声音出神入化,成了整个晚会的高潮。整个联欢会可谓高手如云,节目精彩纷呈。看着照片,好像还能听到丽那尖利爽朗的笑声,看到老班长那涨红的关公脸。那欢乐凝聚成一张张笑脸,定格在照片中,封存在记忆里。
太师的三年不仅是学习,更是生活。

我们到东海市场购置了一大袋食品,穿得花花绿绿,向凤山进发。一路歌声迭起,一路笑声不断。一路上有没有男生偷偷牵过女生的手,确乎记不真切了,但凤山归来,贺就喜欢上了牛却是不争的事实了。郊外的空气格外清新,真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扑面地吹来”。我们偷了山楂,采了野花,一路小跑直冲山顶。只苦了那几位出生城里的公子哥、公主姐,平生第一次爬山,也顾不得内心的恐惧了,管不了绅士淑女形象了,一个个四脚着地,前攀后推,历经艰险,终于也登临峰顶了。极目远眺,整齐的田野,错落的村舍,氤氲在雾气中的太谷小城,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知是谁“啊哦”了一声,我们不约而同地应和,整个凤山都在抖擞。

最让我新奇的,学校还组织看电影。

那是刚入校不久,我们统一穿着绿军装,雄赳赳、气昂昂地挺进电影院。一路上内心激动不已,想象着即将看到电影的场景。大片《泰坦尼克号》需单另缴费,我没有看,但《一个也不能少》印象颇深。那影片一开始,黄土高坡的小山村,不就是我的家乡吗?那幼小的女教师为了追回辍学的孩子,一个劲地跑呀、跑呀,在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在冰冷昏暗的县城小巷。只为了老校长一句“一个也不能少”的叮咛。这个电影画面多少年一直奔跑在我的脑海中,它让我想起如父亲般在贫困岁月中苦苦支撑的一代民办教师,让我想起那些到大山深沟支教的青年,更让我时刻铭记每一个太师人的使命。

有时,我常常想,我是幸运的。走出大山走进了太师,遇见了可爱的你们,更遇见了像刘老师这样一批优秀的导师。他们不仅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思想,给了我一颗仁爱之心。让我接受平凡不浮躁,拒绝平庸不懈怠。让我接受命运不公平,挑战生命不可能。太师的精神如汩汩清泉掠过心田,滋润着我的灵魂。

十五年了,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你还好吗?

(桂园拙笔,写于2016年1月2日凌晨)
-E.N.D-
 
土狗文化

微博      @土狗文化

微信号  丨 Togoculture

投稿邮箱    to2go@sina.com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寻觅一方宁静

品读一段文字

感悟一点生活

在这里

你会找寻到不一样的自己


    关注 土狗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