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的下一代如何培养?

 

在科技发达的现今,我们应该提早的为孩子引入一些什么样的观念和意识?让我们的孩子能在一个自然的环境当中正能量的成长?从而自然的走向国际化呢?...



在科技发达的现今,我们的孩子有可能生活在柏林,却工作在巴黎。我们应该提早的给孩子培养一些什么观念什么意识,让孩子不那么迷茫和紧张。我们相信世界是趋于大同的,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如果仅闭门造车,会对孩子的一生有相当大的影响。



如何培养国际化的下一代,特别是咱们80后的下一代?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非常不鼓励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送出国做小留学生。住在寄宿家庭里面,这些孩子心里的伤痛很多时候是我们体会不到的,留学并不等于镀金。

观点一:不建议16岁以下的小孩离开父母,独自去国外求学,除非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个人生阶段当中,孩子太需要父母的关怀和照顾,以及情感上的交流。都怕孩子学坏,在没有家长在的时候,孩子的情感缺失是容易出现大问题的。前段时间轰动洛杉矶的,中国小留学生虐待同学的事件,被判有期徒刑15年,很多家长应该引以为戒,这是孩子情感缺失的一个重要体现。



观点二:远的不是距离,是意识。

不一定要送孩子出去留学,但是要让孩子有一颗国际化的心。

也就是说一些国际化的意识和形态,让孩子去了解和接触一些国外的世界,得让他体验,融入,感受当地的本土文化。生活在当地,衣食住行上学工作都在本土。怎样才能做到?

在孩子小的时候,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抽出15-20天的时间,让孩子去到其他国家,不同城市去生活和体验一下,到别的国家的学校插班上课,跟外国孩子一起上学,一起考试,一起生活,一起成长,这就是一种接触世界的方式。可以每年换一个国家,也可以针对孩子的情况,选择一些特殊项目和特殊地方。

国外很多名校是可以旁听的,甚至是免费旁听的。可以听听不一样的声音,感受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模仿一下不一样的生活状态。这是给孩子一个机会一个窗口,让孩子去触摸去体验,去发现孩子们自己眼中的世界,而不是电视,不是书本上的世界。同时也是给家长自己一个机会去了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教育体系,看看自己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当中是如何改变的。

我们可以在某个旅游的阶段,住一住airbnb,找当地的老师去听一听,对孩子的启发肯定是不一样的。要鼓励孩子去尝试,去融入,无论他是否出去工作,在面对那些出去留学过的孩子不至于胆怯,能够侃侃而谈。这是培养孩子意识的一种方式,未来的孩子应该是国际化的,不是井底之蛙。



一线城市的家长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我在洛杉矶的时候每年会接待很多来自北上广的孩子,有些孩子甚至来了2-3次。13岁左右的孩子,没有家长同行,独自背上背包,去当地的学校插班学习,或去当地的夏令营,入住当地的家庭,这些孩子举止落落大方,侃侃而谈。

但在内陆城市,谈到去过美国的时候,更多的是去过哪里玩,到哪里拍过照之类。这些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拍拍照片,发发朋友圈,那只是一种炫耀,孩子真的增长了见识吗?拉上大巴车,同行的四五十号中国人吃住行都在一起,孩子到底接触了什么呢?除了看到了不一样的建筑以外,回来以后就拿着照片跟同学炫耀一下,这真的是国际化的意识培养吗?

内陆的家长也应该放宽心态,放开视野,让孩子走向世界各地,去体验,去游学,进入当地的学校,认识一些其他国家的朋友,孩子也多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他可以自己去体会和感受,这样的意义远远大于带孩子去旅游景点拍照片回国发朋友圈。而通过真正的游学,孩子所获得的各方面知识要比旅游多得多!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做小留学生呢?

在美国,整个教育方式是很自由宽松的引导式教育,给孩子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能力的空间,同时也对整个家庭的参与度要求很高。老师同样会有课业上面的要求,孩子们要达到这些要求也是要花时间在功课上的。只不过大多是以社会实践,动手制作,亲身参与等的形式来实现。如果孩子自欺欺人的混,老师也不会督促他、批评他。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控能力差、自觉性差的孩子并不建议过早的就送出国留学的最根本原因,就算要留学也需要家长陪读。

而另外一种可以极大预防孩子的负面现象发生的方法就是:游学!


    关注 美家天府微游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