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顶起来!武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梁野拾萃》

 

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武平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武平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


当一天的序曲奏响,在这一个古老而静谧的县城角落里,手工匠人也开始了他们的劳作。


武平中山古镇,人不逾万,户不盈千,方圆不过二里。但在闽西,绝无仅有,古时有“武所(中山镇)闹花灯,如同南京城”之言。每年正月,是中山镇制作元宵花灯的最忙时刻。


同样从古至今纯手工制作的还有火笼,这一工艺相传始于明朝年间。洋西火笼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大师傅掌持,整个制作过程大小20多道工序。
洋西火笼以其精巧耐用而闻名,钵中炭火可保暖一天,深受周边乡镇尤其是高寒山村群众的欢迎。


武平猪胆干是福建武平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闽西八大干之一。此菜色泽紫褐,香而微甜,是宴席冷盘名菜。武平猪胆干制作考究,工序颇多,季节性强。要经过洗料、配料、腌制、晾晒、压扁、整形、检验七道工序。这样制成的猪胆于外形美观,颜色匀称,味美质佳。


同样极富盛名的客家美食还有中山“酿豆腐”、簸箕板、黄粄、糍粑、苎叶粄,当地人常将它们作为宴请宾朋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尤其喜欢这种家乡风味。
武平客家人秉持生生不息的信念,每每劳作之余,都爱用客家山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表达男女的爱恋。山岗,河岸,村庄,田园,处处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原生态的歌声。豆冠年华,青山作证。嬉笑怒骂,信手拈来。
武平县建县于公元994年,历史上经历诸多变化,在革命时期亦发挥重要作用。而客家汉剧约产生于三百年前,原名外江戏,又称乱弹。1933年定名为汉剧。在台湾,当地的客家人在各种民间庙会会上演的“客家大戏”也是与武平的客家汉剧一脉相承。


武平县是闽西汉剧的发祥地之一,武平汉剧团成立于1957年6月,在中山业余汉剧团基础上组成“齐鸣汉剧团”。一路走来,风雨高歌。世事变幻,挺立不倒。一片空场,一席人群,就能够让经典传承。
军家话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据《武平县志》记载,约在洪武至嘉靖年间,来自江西、安徽、山东、邻县上杭的约25姓携妻带儿来到武平,为了将祖籍地的方言代代相传,他们规定凡是娶来的客家等非军籍媳妇,一律要在家中说“军家话”。军家话不在博物馆,也不在大剧院,而是真正融入到我们平常百姓的市井生活中。


武平人用民间特有的娱乐方式,庆祝一年的收成,感恩大地的赠予,感激上苍的眷顾,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平安。


当夜幕初临时,全村人将龙香点燃,整个龙体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辉。全身红光闪闪的香火龙在村镇的大街小巷来回穿梭,经过村民家时,每家每户都会点燃 蜡烛、燃放鞭炮烟花,以示迎接龙的到来,象征着好运和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生活是那么艰难,不论风云变幻,在武平人的心中,永远不变的是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苦中作乐,情怀放达的理想追求。


定光佛圆寂前因保护客家人幸福安康而受到客家人敬仰,被奉为客家人的“守护神”,是定光佛信仰的发源地。千年来,定光古佛以他勤勉、善良的属性,成为武平人民心中的光明之神。
上刀山,下火海,过锥床,捞油锅,不但展示了武平客家民间技艺的丰富性和观赏性,更展示了武平客家人克服困难,愈挫愈奋的精神品质,展示了武平客家人恪守传统、锐意创新的博大情怀。
石家拳、上刀山,下火海根植于武平传统文化,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正符合《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客家人民既像天体运行那样,有着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又像大地包孕万物一样,有一种兼容并包、广收博采的精神。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强不息已经渗入武平人民的精神血脉中,成为武平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精神命脉,也是武平人民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出品单位

武平县文化馆

武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品


武平县文体广新局微信公众号招人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招聘启事

↓↓↓


    关注 文化武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