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情歌136】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粤乐传统中的开放性

 

想领略传统粤乐之美,周六上午10时到八和会馆聆听“粤剧学者沙龙”之《音乐人类学视野的粤乐传统》。...

点击上方“粤人情歌”可订阅
粤剧学者沙龙

重磅预告
《音乐人类学视野的粤乐传统》


2016年5月28日上午10时


广东八和会馆(广州恩宁路177号)

活动介绍

本期沙龙主办单位: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东八和会馆

协办单位:

广东八和会馆普福堂、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生活广播

主持:

钟哲平(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副秘书长、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

郭权(广东八和会馆副秘书长、普福堂执行会长、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生活广播戏曲节目主持)

嘉宾: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萧梅,分享在全国各地进行民间音乐田野考察方面的感受,以及地方曲艺发展的思路。

粤剧音乐专家陈仲琰、崔德銮、黄鼎世、邱少麟、苏学成等著名乐师、高级讲师,现场进行粤乐演奏并讲解赏析。

海纳百川、为我所用

粤乐传统中的开放性
粤人开放独立,兼容并济,粤剧吸收外来文化、外来剧种之长,形成文化底蕴深厚、表演形式丰富的精彩剧种。

粤乐也同样,海纳百川、为我所用,始终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又在开放性中葆有鲜明的乐种特色,成为岭南文化的瑰丽之花。

1936年众粤乐名家的合影



粤乐“集众优于一身”

黎田、黄家齐《粤乐》:“由于粤乐在长期开放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故其自然地为适应环境而形成了其开放、兼融、多元、善变的音乐文化特性,这种文化特性,在它整个结构的各个层面都有显著的表现,因而在它的演奏艺术加工手法上,也同样地兼融了我国各民族民间诸乐种、曲种的演奏艺术诸优,按照本乐种的审美特点与需求,涉猎众长,以补己短,谓 ‘集众优于一身’,能消化的消化,不能消化则舍之不惜,粤乐演奏艺术,就是在以我为主的原则下博涉众优,扬长避短地不断吸收、借鉴、创造而形成并有较快的发展,演奏艺术日见丰富多姿,不断地给这个乐种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

粤乐这种富于变化的发展规律,同样体现在粤剧乐队中。

过去,粤剧的乐队是设在戏棚(舞台)之上的。演出时,全班乐手置于舞台中央,布幕或屏风前。当时的戏棚是没有前幕的,所以观众入场时,首先看到的是伴奏乐师,因此粤剧乐队又称“棚面”。

粤剧棚面早期沿袭外江班的文武场体制,由五人组成,称为“五架头”。

“五架头”沿袭外江班的文武场体制。分左右场。左场操二弦兼吹唢呐,二场操月琴兼吹横箫,右场司鼓,中场司大镲兼操二弦,还有大锣手。广东音乐也有“五架头”的称谓,与粤剧所指不同。

八音班有时也作为粤剧的伴奏乐队。八音班是指转为堂会、庙会、红白喜事、游行、迎送等场合表演的乐队。八音班来自西秦戏,有唱、奏及小曲等表演。八音班以箫、笛(大小唢呐)、月琴、提琴、板鼓、锣、镲等乐器组成,有时也作为粤剧棚面使用。旧时很多戏班乐师来自八音班。

本地班形成后,粤剧棚面逐渐扩大,分工越来越细致,开始为“十手制”,后改为“十三手”,这种传统乐队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分工被沿用至今。



上世纪二三年代的粤乐私伙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茶楼



“硬弓”和“软弓”组合

受唱腔流变的影响,主奏乐器与棚面组合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唱高腔时的粤剧棚面用“梆笛组合”伴奏。梆黄时期,棚面又出现了“硬弓组合”和“软弓组合”。

硬弓组合俗称“五架头”。以二弦为主奏乐器,配以竹提琴、三弦、月琴、横箫。多伴奏高亢激越的唱腔,如霸腔,多适用于武场戏或古腔伴奏。

软弓组合俗称“三件头”。以高胡为主奏乐器,配以扬琴、秦琴、洞箫、长筒。高胡的演奏比二弦把曲调向高位发展,扩大了音域。软弓组合多伴奏平和抒情的唱腔,如普通平喉、子喉的唱段。

二弦是粤剧“硬弓组合”的领奏乐器。形状和结构与二胡相仿,但体积较小。大部分为竹制,琴筒蒙以蟒蛇皮,琴弦多用丝弦,现在也有用金属弦。二弦音域较窄,一个半八度。音色嘹亮豪壮、刚猛激越。

竹提琴也是粤剧音乐“硬弓组合”的主要乐器。竹提琴在明万历年间已经流行。形状与二弦相似,大部分结构为竹所制,以竹筒作琴筒,筒面不蒙蛇皮,用桐木作面板。音域为一个半八度。音色和谐悦耳,古朴缠绵,仿似鼻音,别具一格,常与二弦搭配,也可单独与低音乐器搭配。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亦称“南胡”,是20世纪20年代根据二胡改革而成,定音比二胡高四度。1926年粤乐家吕文成受小提琴启发,把高胡丝弦改为钢丝缠弦。高胡音色清脆、明亮,适宜演奏欢快、华丽的旋律,刚柔并济,表现力强,成为广东音乐的特色乐器,也被称为“粤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表演从官话改为白话,把广府说唱和广东音乐吸收到粤剧音乐唱腔中,高胡也成为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纳入“软弓组合”。高胡常常被视作粤剧乐队的“头架”乐器。

二弦




高胡

竹提琴




椰胡

月琴




长筒

扬琴



洋为粤用的乐器

20世纪20年代,受外来文化影响,粤剧开始吸收西洋乐器,甚至以爵士乐伴奏。但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淘汰。保留下一些音色与粤剧传统乐器可以融合的乐器。

洋为粤用最典型的乐器是小提琴。小提琴音色华丽、明亮,音域比高胡宽阔,伴奏“反线二黄”、“反线中板”、“乙反”的转换比高胡丰富,被吸纳为粤剧“软弓组合”的主要乐器。

尹自重(1903-1985)独创“广东小提琴”演奏法,把小提琴的定弦改为广东弦乐的定弦,吸收广东传统二弦的走指、揉弦以及弓法,形成独具一格的小提琴演奏。1930年,尹自重在觉先声剧团担任头架,引进小提琴、萨克斯管(昔士风)、吉他等西洋乐器。

粤乐中吸收的西洋乐器并不止小提琴,还有木琴、吉他、昔士风等,多达四十余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一种“精神音乐”,吕文成打木琴、尹自重拉小提琴、何大傻弹吉他、何浪萍吹昔士风,程岳威打爵士鼓。演奏强烈轻快的曲子,风靡一时。乐手随着节拍摇头晃脑,有疯癫之态。想来也是很high的。

黎田、黄家齐《粤乐》:“自明末至民初,由于广东较早开埠,一直处于外来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外来文化在广州登陆,并由此向全国传播。故广东受西方科学文化影响的历史较长。……只要把它(撰曲技法)与其他民族民间乐曲作个比较,就不难发现粤乐早期的创作技法及其旋法多有与众不同,颇感新颖,这些都是受外来文化影响,或者是在这一前提下有意识的借鉴。这是早期粤乐创作中兼融了一些西洋音乐创作技法的一些显著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广东人的语言、风俗习惯、绘画等诸方面都有着相当显著的反映, ‘洋为粤用’,已影响及反映在广东整个文化领域。20世纪以来,粤人先后从西洋乐器群中吸收来的乐器,为数之多,实是为我国其他乐种所不能比拟。”



何非凡上世纪50年代在歌坛演唱《情僧偷到潇湘馆》,有小提琴和昔士风伴奏



陈仲琰演奏父亲陈卓莹名曲《月媚花娇》,他手中的昔士风是陈卓莹留下的,有70年历史了。

了解更多陈卓莹(1908-1980)作品请点击:【粤人情歌109】“月底旖旎春光暖,独惜美景奈何天”,珍惜粤乐的传家宝



135

粤人情歌

5月27日《新快报》


粤人情歌

钟哲平作品

作者简介:岭南文化研究者、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

微信号:yuerenqingge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可购买“粤人情歌”百期合集


    关注 粤人情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