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钢琴家储望华做客中山"艺术之门" 解密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故事

 

如果非要从中国的乐海里打捞两首被世界各国演奏家演奏最多的协奏曲曲目,那非《梁祝》与《黄河》莫属。然而...



如果非要从中国的乐海里打捞两首被世界各国演奏家演奏最多的协奏曲曲目,那非《梁祝》与《黄河》莫属。然而说起《黄河》,就不得不提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从“大合唱”到“协奏曲”,《黄河》这部音乐作品如何完成华丽转身?近日,《黄河》钢琴协奏曲的主要执笔人之一,旅澳华人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做客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为中山观众讲述了《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中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谈作品
没有“大合唱”就没有协奏曲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1968 年到1969年间中国音乐家储望华、殷承宗等改编自冼星海于1939年间所作《黄河大合唱》的一首钢琴协奏曲。这部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入了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在讲座伊始,储望华就表示,没有《黄河大合唱》,就没有《黄河》协奏曲,前者是基础,后者在这个基础上将其艺术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所以要讲《黄河》协奏曲,就必须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讲起。“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而现场聆听的就有刚从法国回国献身抗日的冼星海,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储望华说,那时的延安没有乐队,只有几把小提琴和吉他、竹笛单簧管等等,音乐家只能自己用煤油桶制作低音鼓和低音大提琴,凑了个乐队,并在延安进行首演。“《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一经演出,就在广大人民心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很多地方流传开来。”
谈自己
在时代改革中成长的音乐家


储望华幼年时已显其音乐天赋,1956年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 《村歌》在全国音乐周公演,《人民日报》在消息报道中称他为 “戴红领巾的作曲者”。1961年他的两首钢琴独奏《江南情景组曲》及《变奏曲》被选入《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被广泛使用并出版。他改编及创作的钢琴作品 《翻身的日子》《解放区的天》《二泉映月》《新疆随想曲》《南海小哨兵》《前奏曲》等,被中国钢琴家大量演奏,在音乐院校及业余考级或比赛中,被师生作为常用教材和曲目,在音乐会 (及唱片)中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谈到那个时代带给艺术作品的冲击时他说,“当时创作《黄河》,我们就把它当做一个任务。”他介绍说,后来《黄河》又创作了另外一个版本,在网上,也有两个版本孰优孰劣之辩论。就他个人来说,他认为《黄河》是集体创作结晶,经过了反复斟酌。

50多年来,储望华不仅进行过钢琴的中国民族风格改编,还尝试了交响乐、室内乐、小提琴独奏、萨克斯协奏、手风琴等各类西洋乐器表现形式的编曲,对每件乐器的特性都有着知根知底的了解,在配器平衡上苦下功夫,以更好地诉说中国语言。近10年来,储望华每年还会回到中国举办多场讲座,与国内音乐学子们探讨中国民族风格、传递音乐家的创作精神,足迹遍布了中国九大音乐学院。

储望华说,中国在钢琴生产、琴童数量、师资力量方面现在都已在世界前列,但中国民族风格音乐的创作却仍处于初级阶段,“除了60年代的《梁祝》和70年代的《黄河》,我们还能拿出什么作品给世界呢?中国应当有更多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并将其带上国际舞台。”

信息来源:中山日报

关注我们:


    关注 文藝中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