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中之圣 土豪特供

 

非遗奇葩—缂丝...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有如神来之笔写照了缂丝这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观赏者的感受。

缂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是以蚕丝为原料的高档丝织手工艺品,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技艺最早起源于回鹘,西汉时传入中原,五代梁朝时有缂丝《金刚经》。宋南渡后,随之南移苏凇,故《吴县志》载有“缂丝作起于宋”。元朝时,曾“骤天下名工”,始用金银线。明清朝时期,缂丝业发展至鼎盛,并形成独特的技艺表现风格,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2009年9月,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最精美纺织品出自汉代的巨鹿,丝纺织业是当时封建帝国的经济支柱和丝织品重要基地。西汉巨鹿郡的提花多捏织机,能织造图案非常复杂的丝纺织品散花绫和葡桃锦,成为西汉帝王赏赐高官将相们的圣物。两汉时期,从长安、洛阳出发的丝绸之路走向鼎盛,从沿海出发的海上丝路也开始发展,汉武帝时期东方朔曾远航至白令海峡。
汉代巨鹿郡陈宝光夫妻织造的“葡桃锦和散花绫”精美绝伦。太尉霍光妻子常从巨鹿郡购买陈宝光家这种精绝的丝织品,送给汉宣帝宫廷女御医淳于衍,之后,陈宝光夫妻带着繁琐的织机进了太尉府。她的织机拉动经丝的镊有120个,手里好几个梭子,装着不同颜色纬丝,用60天才能织成一匹,纹饰精美,花色丰富,能“值万钱”。成为当时最昂贵的、丝绸之路上最精美的丝织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织锦,西汉王朝最奢华的丝纺织品。盛唐河北道丝纺织品贡赋数量和精奇丝织品居全国之首,是全国丝纺织业技术最发达、丝纺织品产量最多的地区。
《通典·食货·六赋税》记载了唐朝天宝年间天下州郡常贡物品的种类和数量,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十道共318郡,向朝廷常贡丝织品的63郡,总计贡赋丝织品总共3464匹,这就是丝绸之路上大唐帝国官方用的丝绸全部,河北道有18郡常贡丝织品数量1765匹,占全国总量的51.6%, 而河北道博陵郡(定州)丝纺织品贡赋达1575匹,占全国的46%,居全国之首,天下第一。不仅是产量全国第一,丝纺技艺名列前茅。唐代的绢分为八等,其中一等到四等绢产地,集中在河南和河北两道,河南道产一等绢的有两州,产二等绢的3州,产三等绢7州,产四等绢5州。河北产一等绢的1州,三等绢的7州,四等绢的10州。就绢产品质量,河北道总体仅次于河南道。
最著名的缂丝艺术家叫沈子蕃,河北定州孟家庄人,他从小学艺,缂丝技艺名冠各州,他的丝织品被官商各界抢购一空。沈子蕃举家南迁苏州,成为南宋杰出的缂丝名匠,成为苏州缂丝的鼻祖。他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高雅古朴,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从此江南江浙地区丝纺织技艺提高,缂丝方面才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之说。 沈子蕃代表作品经过世代珍藏,进了大清皇宫,养心殿《花鸟图》轴,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被称为国之瑰宝。清宫重华宫缂丝《梅雀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缂丝又称刻丝,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缂丝有其专用的织机缂丝机,这是一种简便的平纹木机。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 通经断纬”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代,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制品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从缂丝作品在拍卖场上的迭创新高的表现看,未来缂丝作品再创佳绩是可以预期的。


    关注 非淘BOOK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