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摄影师,51张照片,给你看一个“有情怀”的三亚。

 

这才是三亚。...

走进校园 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


我们来,我们留下来,这就是我们与三亚的故事。来,是一个不可取消的约会,留下来,是一次充满可能的冒险。然而,因为那个一百七十七年前的伟大发明,因为那发明是如此紧密地和我们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留下来的,还有关于这个城市的影像,记录下了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美与好、浪与漫、爱与情、趣与味。

这是一个迅速变化的城市,每一天都有一些东西诞生,也有一些东西消逝。如今,它与我们初见时已经有了巨大的不同。不同,也是此间的我们。无论城市与人,都无法抵挡时间浪潮的淘洗。而照片,一直在那里,为我们保管着往日的时光,成为今日的馈赠。

李丹砾
海岛上的一只“野生”摄影师。2014年毕业,曾任三亚学院大学生记者团团长。
陈昶君
是的,还是他。2015年毕业,曾任三亚学院大学生记者团团长,南风摄影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杨振宁
“不喜欢相机的摄影师不是一个好摄影师”。2016年即将毕业,曾任三亚学院大学生记者团特约摄影师,南风摄影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邱志银
自称“大梦想家”,刚刚实现了举办“三亚学院第一届校园媒体节”的梦想。现任大学生通讯社社长。
王浩莎
“爱自己,爱生活,爱每一个过时不候的今天”。现任大学生记者团团长。
印岭
汪~


小东海,2015年8月11日
李丹砾:盛夏,其实是三亚最碧海蓝天的时候。正午,海和天依靠云层来分界,椰树下,参加儿童户外拓展的孩子们在这天地里奔跑。


天涯海角,2013年1月23日
印岭:蓝天占三亚的二分之一,海占三亚的四分之一,沙滩占三亚的八分之一,绿色植物占三亚的八分之一。


海岸11号,2016年5月8日
李丹砾:下午,满是沉船木风格的开放式的酒吧里,被温度和光线渲染的全是炽热而慵懒的味道。面向着耀眼的海面,面前的桌子映出了天空的云朵。


三亚湾,2015年8月4日
陈昶君:大桥通向的凤凰岛,近处休业的渔船,夕阳映衬下的现代与传统。


三亚湾,2013年7月21日
印岭:我出生在一个内陆小镇,却是听着“大海啊,故乡”的歌曲长大。每一次走到海边,仿佛就找到了通往全世界的路,这是一个有海的城市的好。


渔村,2014年2月8日
印岭:我不知道那里从前是什么样子,我见它时已经是这个样子。


海棠湾,2012年5月3日
印岭:一个姑娘看海的背影。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三亚,距今整四年矣。四年间,三亚有许多变化,我也有许多变化,三亚和我都更美好了一点儿。


海棠湾,2016年1月1日
印岭:欲飞。


三亚湾,2014年6月9日
陈昶君:三亚湾每天都有很多人,特别是日落时分,但是能拍到三对情侣实在是难得。


三亚湾,2014年6月26日
王浩莎:我们从未言爱,爱是我们一起去探寻美,牵着你的手我就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去探索,谢谢你带我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渔村小巷,2011年9月16日
李丹砾:在三亚的渔村小巷里穿行,刚放学的孩子们在校园里逗留玩耍。在三亚这样的热带城市里,校园里的可爱气息与童年无忧无虑的感觉似乎变得更加浓烈。拿起相机给学生们拍照,他们争抢着入镜。


三亚一中,2014年11月24日
杨振宁:那时我是三亚市一中心理团体辅导的实习老师,每一次心理团体辅导,不止是为了收获一次真挚的笑容,更是希望能塑造一颗健康的心灵。


三亚湾,2015年2月14日
印岭:抵达是好的,再出发也是好的。


三亚湾,2016年5月23日
李丹砾:三亚的晚霞也是很有“创意”的,时不时会出现让你意想不到的样子,而人的创意你就更想不到。


南边海,2015年3月8日
李丹砾:被阳光,沙滩,大海,温暖包围的我。


鹿回头湾,2015年1月2日
李丹砾:大海上,风帆里有着逐梦者的胸怀。


在海上,2014年7月1日
印岭:这些年,练就的最好本领是:随时随地都有看风景的心情。


大东海,2013年12月13日
邱志银:这是大一刚学会摄影抓拍的,没错,这只狗在海里游了好几圈,上来抖抖水,又下去游。


三亚学院,2015年4月24日
王浩莎:完美的遗憾,来不及的热爱和眷恋,都是一片一片云,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默默撑大内心,只是那样的你我再也无法触及。


亚龙湾,2015年5月20日
陈昶君:刚刚手误,作者写成印岭了,但是那样,似乎也不能算错。


海棠湾,2013年3月23日
印岭:如果你也在三亚,一定不要忘记偶尔光脚去踏浪。


三亚湾,2012年11月25日
印岭:一个悠闲的清晨。


三亚湾,2013年2月14日
印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傍晚,这是三亚的。


街道口,2014年10月19日
邱志银:路过,看到一个父亲带着一对双胞胎,这两个小孩子走了没几步就累了,然后开始撒娇,当时画面真的很可爱。这个父亲无奈之下只好一手一个把他们抱起来,然后我就在后面跟拍了这一张。


河西路,2014年3月17日
陈昶君: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位置让三亚受到了老年人的青睐。


河东路,2014年4月13日
陈昶君:我喜欢走在树荫下,再大的太阳都不会觉得晒,显然树下的老人已经享受这份宁静很久了。


三亚湾,2014年10月5日
陈昶君:三亚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能体会到盛夏的滋味。拍完这张照片,我就静静地看着他们,一直到太阳下山。


三亚湾,2014年10月5日
陈昶君:下雨过后很适合散步,沙滩上出现形形色色的人。


三亚湾,2016年2月9日
陈昶君:一对情侣,眼前的游客,游泳的人。


南边海,2015年5月15日
李丹砾:对于用图片说话的记录者而言,图片就是记忆呈现的一种特别形式。面对朋友、青春、时间,可能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花更多的快门和时间去记录身边的人物和事情,想把所有的情绪定格在当下,想把他们的样子清晰的装在记忆里。




三亚湾,2016年5月8日(组图)
李丹砾:三亚的傍晚,四个兴致勃勃的男孩吆喝着相约去海里打鱼,向周边的渔船借了泡沫漂浮板,四个人挤在上面,用一把小船桨划到水中间,开始撒网,渔船安静的漂留在他们四周。


在路上,2014年10月4日
陈昶君:和台湾的机车一样,电动车在这里承载了很多的生活情感。


在路边,2014年4月13日
陈昶君:每个城市的气氛都能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三亚的小孩就是在路边。


滕海村,2013年3月23日
印岭:上一张照片里的小朋友抠脚,这一张照片里的老年人抓头,这个游戏,是不是很好玩?


大东海,2014年2月17日
印岭:有谁知道为什么玩沙子会成为人类共同的乐趣?


南边海,2016年5月7日
印岭: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会突然不知道要去哪裡,好像每一道菜都嚐过了,胃想吃,心却不知道吃什麼。上个週末就是。於是,我们开车出门,漫无目的,却在南边海路看见从未见过的场面:海水退去,礁石与珊瑚裸露,男女老少走上去,找寻各种他们眼中的宝贝,螃蟹,背壳,鱼,海胆或者海蔘等等。直到夜幕降临,涨潮声起,仍然有人开著头灯继续找著。听说,有许多技巧,我想哪天也去试一试,海的馈赠,人人有份。


滕海村,2013年3月23日
印岭:尽管一人身上背着一个弟弟,但是她们看上去仍然很开心。


帆船港,2016年2月28日
印岭:两位保洁阿姨在互相拍照之后。


南边海,2014年2月8日
印岭:一只小鸟仿佛是从墙画中飞出来。


三亚河,2014年10月19日
邱志银:“两只”可爱的被搁浅的“鸭子”。


三亚港,2014年2月24日
印岭:她回望的是“南海巷”,今天不知是否还在了。附近有口老井,是路经此地的渔民与最初常住此地的渔民合作掘建。


三亚河,2014年2月24日
印岭:之所以选入这一张照片,是因为三亚港搬迁,这样的景观,今天也已经不能见了吧。








三亚港,2015年12月13日(组图)
李丹砾:从来没有想到渔港的颜色会是如此的绚丽多彩,直到突发的兴致去渔港“扫街”。彩色的渔船,热情的笑脸,以及黝黑的健硕体态。这些画面就像是旧时期的五一劳动节海报浮现在眼前。


三亚港,2015年11月21日
印岭:夜晚,一对渔民夫妇,踏著泡沫做的浮板,飘向他们的船。他们是要去出海吗?我不知道。那是我不了解的生活,但是祝愿他们拥有不断向前、不断向上、冲破一切阻碍收穫希望的生命的快乐。


三亚港,2015年11月14日
印岭:家在海上。


三亚港,2015年11月22日
印岭:他乘车抵达三亚港码头,他卸下行李,他提著行李跨上船,他回家了,他的家在哪裡?


三亚港,2015年11月22日
印岭:乡愁大约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又都不同,就像,每个人都会怀念童年,其实,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的童年。城市剧变,一边在拆,一边在建;生活裂变,有人远走,有人固守。有个傍晚,一个男人将行李搬运上船顶,他也站上船顶,向自己某个岛上的家而去。可以确定,他的家不在凤凰岛上,船需要绕过这个从前没有的人工岛才能看见他的岛;不能确定,他以怎样的态度看待这个城市的变化?是否也对从前的三亚怀有乡愁?还是更期待一个未来的三亚?


为保留最佳视觉体验,所有图片均未添加水印,作品著作权归摄影师所有,如需使用请联系本平台,转载文章请联系授权。


喜欢请点赞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关注 三亚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