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视野】我对埃塞俄比亚的十大印象(一)

 

来到埃塞俄比亚前前后后,不长不短也已经八年多了,在与埃塞俄比亚人的交流、相处、合作中,我也慢慢体会到埃塞人是...



来到埃塞俄比亚前前后后,不长不短也已经八年多了,在与埃塞俄比亚人的交流、相处、合作中,我也慢慢体会到埃塞人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人的。 印象一: 埃塞俄比亚人对中国人很友好。

随着信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世界人的距离一下拉近了,可以说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肤色各异的人种,埃塞俄比亚也不例外,这其中我们中国人应该不在少数,每当走进大型的超市、商店、或政府机关,遇到最多的外国人就是中国人,中国人之间很少主动打招呼,但埃塞人却经常主动跟我们打招呼,“萨拉姆楼!”这是最常用的问候语,“你好”的意思。“CHINA,你好!”也经常能听到,走进咖啡店或是酒店,服务员都会主动打招呼,在大街上,只要你抬手和对方打招呼,都会得到对方的回应和善意的笑容,有的人还会把手放在胸前,弯腰向你致意,自然我就有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一次我们在一处十字路口塞车,透过车窗就有当地人跟我们打招呼,我摇下车窗,他们就主动向我伸过手来与我握手,还伸出大拇指,“CHINA!古德!”

印象二:埃塞人敬佩我们的吃苦精神

我们的雇员都对我们的敬业精神十分钦佩,这是因为我们来到这里始终就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也没有星期礼拜天、更没有什么八小时工作制,每天睁开眼睛就是工作、干活,到太阳落山,吃晚饭都要很晚,然后就睡觉,第二天仍旧重复如此的工作,不仅工作单调,而且劳动强度大。加班,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常便饭,甚至没有任何额外报酬。在这里,你让黑人晚下班十分钟他也向你要加班工资,不付就把你告上法庭。尽管加班工资比平常工资高出很多,黑人也不愿加班,他们要充分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休闲。他们对中国人这种苦行僧式的工作态度实在无法理解,不知道中国人的快乐在哪里,不知道中国人在享受什么。他们经常和我讨论这样的话题:工作难道就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么?如果人有追求快乐享受的权利,那只能认为,这些到埃塞来的中国人的快乐来自劳动,把劳动看作是一种享受。我们有一位雇员对我说:“虽然我是你们的雇员,但我每天回家都有保姆为我煮咖啡,你们达不到,这是为什么哪?难道你们不懂享受生活吗?”印象三:埃塞人喜欢享受

  埃塞俄比亚的节日非常多,据说埃塞人的节假日可以达到八十多天,这个国家最热闹的节日是埃塞俄比亚的“元旦”、十字纪念日,埃塞俄比亚的圣诞节、主显节、复活节、加百利节、玛利阿姆节、阿克苏姆节。节日期间,他们充分享受节假日给他们带来的休闲氛围,所有的商店都关门,所有的机关、企业、学校都放假。几乎所有的商贩都不出摊,在我们国家,我们把节假日作为商机,甚至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但在这里没有这个概念,原因很简单,假日就是休息,应该享受这个休息日。只有一个地方不放假,那就是教堂,越是大型的节日,教堂就越是火爆,之间参加过一次他们的主显节,我曾经跟随庆祝节日的人群一路游行,行至大教堂,接受洗礼后才逐渐散去,然后回到自己的家中、院落,搬一把椅子,捧一本圣经,仆人递上一杯咖啡。连给我们做饭的雇员,也会在自己的房间里煮咖啡、读圣经。即便是穷人,也会在自家的屋内铺上新鲜的青草,点上木炭炉子,放上一个小铁锅,把咖啡豆炒胡,然后捣碎,倒入一个特制的泥壶当中加水,放在炭火的炉子上煮,再把煮好的咖啡分别倒入专门的咖啡杯里,这种咖啡杯几乎一样,我所看到的咖啡店或是农村的百姓家,都是一样的杯子,令我费解,可能是一种风俗或是一种文化。埃塞人的饮品很多,不光是咖啡,还有卡普奇诺、玛柯亚图、红茶、各类新鲜的果汁等等。无论是什么时候,只要是饮品店,都是座无虚席,连店铺的门口都坐满了人,这是他们的习惯,最喜欢的就是要一杯咖啡或是茶,加上砂糖,慢慢地喝,有时一杯咖啡可以喝上几个钟头,那种悠闲自得的劲儿令人难以置信。

印象四:埃塞人的法律意识比我们强得多

  我们中国人的法律意识的确淡漠,刚来的时候对雇员随意解雇,没想到就触犯了当地的法律,原来,这里是不能随意解雇工人的,要想解雇必须提前发出警告,还要有当地人证明,填写正规的登记表后才能解雇,否则黑人就会利用法律来控告我们,我们虽然聘请了当地的律师,这一年下来,光是打官司我们就花费了很多精力。有一次我乘车走在刚刚落成的广场旁边,看到有好多人在排队,我好奇地问司机这是在做什么?司机告诉我说,这是在交税,我听了很感动,这么多人主动排大队纳税,在我的国家里是很难看到。还例如雇工不签合同,不交纳各种保险,工资标准低于该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节假日强迫员工上班,加班不付加班费,随意解雇劳工等等都是不允许的。在中国,企业老板财大气粗,可以用钱摆平一切。在埃塞这就不灵了,老百姓都知道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印象五:埃塞的穷人和富人

  先说穷人,在广阔的非洲高原,尤其是乡下当地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准接近于原始,吃的都是简单的食物,当地的一种类似草籽一样的农作物名叫苔麸,他们把它磨成粉,经过发酵,烙成一种类似煎饼的样子,叫做英吉拉,略酸,然后蘸着一种辣酱送入口中,没有刀叉,也不用筷子,只是用右手抓。

穿的仅仅是可以遮体的布块儿,脚上从不穿鞋,男人就像天经地义地一样拿一条棍子,扛在肩上,(包括孩子)双手抓住两端,要是停下来就拄在地上,另一端夹在腋下作为依靠。女人则是穿长裙,由于长久地穿着,看不出裙子的颜色,女人手里没有棍子,但都是用头来顶东西,类似水罐、粮食等,所居住的就更简单了把砍来的树干立一个框架,然后用泥土抹在框架上,上面盖上铁皮就是一座房子了,房间里面用草和泥做成的圆墩子,就是装粮食的粮仓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睡觉就是一堆英吉拉草,很柔软,如今发展了,他们学会了把这草塞进一个布袋,做成草垫子,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具了。他们的房间是不准进去的,我们的线路所经过的地方所有的房子都要拆迁,因此我才真正看到了房间里面的景象,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农民的生活应该说再恰当不过了。

说到饮水是我看到的最心酸的一幕,靠近河流的人算是幸运,不靠近河流的人们为了能喝到水就太困难了,在雨季中形成的小溪已经干枯了,他们就挪开石头,在石缝里用一只碗,一碗一碗地掏水,那水都是泥汤子一样浑浊,就这样他们还为能争得一碗水而争斗。

回头再说说富人,富人几乎都居住在城市,富得让我真对埃塞人刮目相看,在首都的时候,我都利用早晨的时间散步,一是为了锻炼身体,同时也为了了解埃塞的风土人情,在早上的阳光下,一丝风都没有,鸽子满天飞着,远处的鸟叫声回荡在清爽的空中,富人院子里的鲜花,争奇斗艳般地跃出了道道电网,仆人们有的在打扫院落,有的在浇灌花木,主人们还在睡觉,这是富人们的习惯,远处教堂的钟声响了,人们在自己的胸前画着十字,我穿行在大街小巷,最多的时候我曾一天走过三个小时,亲眼所见了那高墙内漂亮的别墅、豪宅、车库、草坪、鲜花、游泳池、网球场、名牌汽车、众多的佣人等,这些在我们中国当然也有,但绝不是多数,在埃塞的首都,这样的人几乎占了一半以上,每当我看到一处宅院的门打开,从里面开出一台豪华的轿车或是吉普车的时候,都会有佣人开门关门,我真的想一探究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真正领略了这里富人的生活,那是一天早,我散步到一处新建的住宅前,一位佣人趴在墙头跟我打招呼,对我们中国人很友好,我也微笑地向他问好,没想到他想看看我的相机,我就走进他的门前,他打开了威严的大铁门,原来主人不在,我的好奇心驱使我要窥探一下这里的景象,就跟仆人沟通,没想到得到了他的允许,但不能拍照,我答应了,把相机放在口袋里。

走进这栋别致的小楼,我才知道我的脚下还有两层,上面还有三层,这是因为建筑的时候依山就势,所以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阶梯型楼阁,从前面看就是四层,但从后面看就是六层,下面的两层都是仆人的卧室、厨房、盥洗室和车库。走进主人的卧室,所有的陈设几乎都是国外进口的,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取暖用装饰型的壁炉,电动的,那是我们中国的产品,我喜出望外,希望仆人能打开看看,仆人为我展示了一下,还告诉我这是CHINA!我高兴地看到,里面像劈柴一样窜出一团火苗,通风口出来的就是热风了,既能做装饰又能取暖,非常漂亮!我从楼下走到楼上,每一个房间都是独立的卫生间,都有独立的浴室和衣柜,虽然施工的水平差一些,但整体的构思巧妙,有古典欧式的风格也颇具现代的审美。站在主人的阳台上,远远望去,那巍巍群山,连绵起伏,一架波音飞机正在要降落,在清晨的阳光下机翼闪着耀眼的光,能听得到隆隆的机器声,把我的思绪一下带到了遥远的祖国。

再看脚下,一座漂亮的微型游泳池映入眼帘,周围栽了几池鲜花,更衬托出现代的美,儿童的书房两侧都是落地的窗,座在书桌旁就能看见碧绿色的草坪,仆人说对眼睛有好处。走到顶楼,是一处敞开式的大厅,足可以作为标准的乒乓球场,但主人的意蕴不在于此,这里是举行大型聚会的活动场所,也可以作为多功能厅,头顶使用木板吊顶,敞开的一侧有齐腰高的栏杆,站在栏杆旁,真有一种登高望远之感。

以前在我们施工的现场附近,经常能与当地的人进行交流,我问过一个放牛的小伙子,你长大了干什么?他说:“想有个家,生个孩子。”我又问:那你的孩子将来干什么哪?他很干脆地回答说:“放牛啊!”听了这个小伙子的话,再回想那衣衫褴褛、赤脚掏水的那些穷人,与眼前的景象真的是天壤之别。每当教堂的钟声响起,那些穷人都虔诚地祈祷上帝赐予他们幸福,可那些富人哪?他们只是做做样子,也披着白纱,似乎也很虔诚,但他们清楚地知道,上帝是绝不会赐予他们一文钱的!


    关注 中交埃塞WM铁路项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