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范】建筑设计界的“狂徒”—贝聿铭

 

你还记得,上个周一我们共同分享了建筑界的女巫—扎哈·哈迪德那么,本周的同一时间,学术君想要与你分享的是建筑设...

你还记得,

上个周一我们共同分享了建筑界的女巫—扎哈·哈迪德

那么,

本周的同一时间,学术君想要与你分享的是

建筑设计界的“狂徒”—贝聿铭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现代派设计大师”的世界


大师简介

贝聿铭,是一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

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贝聿铭曾先后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崭露头角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设计理念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三个特色
[b]1


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b]

[b]2


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b]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b]3


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b]
艺术特点


光线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玻璃与钢材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混凝土

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几何

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经典案例作品赏析

伊弗森美术馆



位于纽约州西拉克斯(Syracuse)市中心区的伊弗森美术馆是贝聿铭建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品,其建筑物本身就是一座巨大雕塑品,和其他的美术馆想比较,伊弗森美术馆本身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馆,不足以靠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要靠不同类别的特展和巡回展来支持演出,功能决定结构。伊弗森美术馆空间要适应多变的展览。另外,由于建筑环境处在市中心,要想以其规模来吸引游客,势必要有与其他建筑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贝聿铭从造型入手,为该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相同的10个展览室。最大的是50尺见方的雕塑院。在雕塑院西北部,有一个旋转的楼梯,是整个雕塑院的中心。伊弗森美术馆院长认为旋转楼梯是全馆最“夸张”的地方。

展览室为了尽量提供展示墙面,所以采取封闭式,没有窗户的空间设计,使人们不受干扰欣赏艺术。只有当游客转去下一个展览室时,才与外界短暂接触,这种空间转换体验是贝聿铭最拿手的手法。



卢浮宫扩建工程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玻璃金字塔是新罗浮宫美术馆的大门,人们可藉电扶梯从广场到达拿破仑厅,拿破仑厅可视为一个“迷你美术馆”,因为其设计暨管理方式完全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个可以独立营运的空间,人们不必购票就可以享受这阳光饱满的大空间,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都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令人不禁想到贝氏所有美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科技性”的建材。


德国历史博物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扩建工程,2003年5月24日落成,是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扩建工程中用了大量天然石料及玻璃材料,使得新扩建的28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建筑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它要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历史与未来的结合。贝聿铭说:“我设计的楼梯塔是有些好奇,但是它应该是这样的。”他接着说:“它应该引诱人们在这个大楼里走动,充满好奇与享受。”事实正是如此,每走一步就展开了明亮大厅的新景色,向外看,展现的又是柏林市中心的建筑。楼梯塔内的阶梯平坦,完全可以安心地从地面观赏到外面的天空,或者欣赏近在几米之外的雄伟的巴洛克建筑“军械库”。




收山之作—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有几大亮点,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引入到室内。贝老先生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比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难怪建筑工人在做屋顶的时候曾传出这样一句话:“做贝老的作品,就像是用钢筋水泥绣花。”









正如贝聿铭先生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觉得在建筑方面现在太流行了,譬如服装,这个时髦一年就没有了,过了一年就不时髦了,建筑不能如此,建筑是做了以后,就是了,你不能说明年拆了,你不能拆它,所以要靠时髦是不应该的。

在所有的中国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他致力于为中国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有人说他堪比外交家,顶着建筑师的名号,在国家元首与上流社会间游走。他的作品每每造价惊人,引发争议无数;他被尊为大师,却几乎没留下理论著述。

——百惠网评贝聿铭

也许,你会说,中国的建筑史上没有几位赫赫有名的建筑师;

也许,你会辩驳,贝聿铭是华裔建筑师,他的作品经常轰动整个建筑界,

本周的【大师风范】,学术君与你一起品读这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一位建筑设计界的“狂徒”,“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今日学术君:许静
今日校对君:宋美玲


    关注 建筑学院学术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