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星丨蔡华:须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意不在酒,在乎享受...



蔡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光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2016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7篇,以共同作者发表文章16篇,总影响因子近60,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报告7个。曾获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博士生国家奖学金、KLA-Tencor冠名奖学金、腾讯创新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曾在Philips、GE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实习。
他,热爱篮球,喜欢读书,既是严谨勤奋的学霸,又有着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他,期待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满腹经纶,幽默风趣,普通话标准的人,实际上却是严肃与逗逼同在,普通话常被实验室同学嘲笑的湖(Fu)南(Lan)人。

这样一位拥有丰富经历,在学术科研上看似一帆风顺的实验室学霸,他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小编带领你一同倾听蔡华同学的经历。



克服而非逃避困难

在小编谈及此次获得第七届学术之星的荣誉时,蔡华坦言,科研之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迷茫有焦虑,还有各种各样的拦路虎,对于自己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面对困难,蔡华觉得,要学会去克服,而不是去逃避。放弃有千千万万种理由 ,坚持却只需一个行动。

当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却发现实验数据与自己的预期不符而且很难解释时,或者是发现自己做过的东西别人已经驾轻就熟,发表过甚至报道过的时候,他也怀疑过是否该继续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当他投出的论文迟迟没被接收,而且审稿意见非常棘手的时候,他也会有焦虑彷徨;当他所研究的方向与本科不符,知识储备比较欠缺,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时,他也会十分头疼。


面对这些,他并没有绕道而行,而是迎难而上,迷茫了就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梳理或寻求师长的建议,焦虑了就去打打篮球释放情绪,然后再重新投入科研之中,遇到不懂的东西就立即去查阅资料或向老师请教。渐渐地,科研思路清晰了,实验计划顺利推进,第一篇论文投稿历时八个月最终被接收,对于研究领域也从入门到了精通。虽然过程是异常艰难的,但直面困难也使他以最直接的方式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感恩,我有一个好导师

蔡华觉得自己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有个好导师。导师吴嘉达教授严谨踏实的工作和科研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六十岁的年纪,基本早上七点就到办公室,有时晚上十二点还能收到老师发的邮件,向他提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一些建议。这些都使他受到很大的触动,连导师都如此努力,他更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克服学习和科研中的惰性。同时,自己还处在一个和睦友好的实验室中,这也是他取得成绩的一大助力。


图为蔡华所在实验室合影,一排左一为蔡华,左三为吴嘉达教授


意不在酒,在乎享受

蔡华是信息学院光科系的篮球队长,打篮球也是他最大的爱好。在研究生阶段,他带领系里的篮球队员参加学校举办的研究生篮球联赛,没有教练,他就自己组织同学训练,进行战术部署,根据球员特点安排上场顺序和场中位置,这也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由于系里人数较少,球队实力较弱,参赛往往会处于劣势,但他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过程。





须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当问及蔡华对于学弟学妹的建议时,他觉得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首先做科研一定要有勤奋踏实的态度,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科研上面是必须经历的过程,须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在实验过程中想偷懒或投机取巧,都是万万不行的。

其次要专注,减少因个人原因而带来的实验误差,以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要避免盲目做实验,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最好先拟一个实验计划,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在出现问题或者与预期结果不符时,及时分析、调整,快速做出反应。最后,还要在科研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软实力,即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的能力,比如做组会报告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抓住每一次可以锻炼能力和提升自我的机会,毕竟人生没有彩排。

对于实践实习方面,蔡华建议同学们要将自己的实践与未来的规划相结合,首先弄清楚自己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之后才去选择自己要进行什么样的实习,另一方面,这些实习都是要在保证自己能够顺利毕业的前提之下进行的,否则将会得不偿失。

猜你想看:

你的名字旦复旦兮 今生永相伴

校庆不孤单 我们和你一起过生日

FIST课程|研究生学术研究指导与规范开课了

一周复旦|回顾与展望


    关注 复旦研究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