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宋代迁惠安

 

古县宋代迁惠安黄建聪明嘉靖理学名臣张岳纂修的《惠安县志...

古县宋代迁惠安
文/黄建聪

明嘉靖理学名臣张岳纂修的《惠安县志•建置》载:“吾邑……开元以后属晋江,至宋乃自为县也。然今县北龙窟岭,下有古县遗址,市廛私滹,与今治所颇相类。”

明著名方志学家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载:“龙窟岭下有古县遗址,市廛名号,多类今县。宋太平兴国间,崔令移县处也。”

足迹遍及全县各都、铺的县令叶春及在其施政笔记《惠安政书》中载:“太平兴国六年,始割晋江东乡十六里置县,然六都有古县遗址,若始基于彼,后乃迁之,则今署非六年建矣。故老又传建自崔令。自三、四都左旋至十都原属兴化,余属晋江,尚未有证,阙之。”

“按志,古县在此。其迁置前不可考,尚有遗址,此何以称也?由灵鹫而昆仑,北历伏虎岩,至于穑山之阳。水自岩麓过之,前有鹳林、前黄之阪,稠居包络,亦足观矣。”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龙窟岭,在青山东数里,岭下有古县遗址。”

以上所载,言之凿凿,说明古县确曾建过县署。地方史学界普遍认为,在唐代,今惠安暨泉港属晋江县,因此处生齿日繁,而距晋江县治又较为偏远,为加强管理,晋江县衙在鳌塘铺古县增设了一个官署,作为晋江县分县,治理今惠安、泉港等地,主理钱谷刑名诸事。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的故事。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朝廷允准从晋江县析出东乡十六个里置惠安县,首任知县为崔知节。他觉得鳌塘铺这官署太小,而且离较富庶的乡镇、渔区远,就想要迁建新县治。

一天夜里,崔知节在书斋中读书,困极而眠,其间做了一个梦。恍惚间有一身着戎装的伟岸男子,窜进了县署。崔知县一见大惊,连忙跳下床,拱手相见,问道:“尊神有何见教!”那武将说:“我系青山人,遗有一石碣,来指点你建县署之地。”崔知县知是民间崇拜的青山公,忙下拜叩头,恳求指点。青山公言他在病中曾神游惠安,选中一个地方,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人丁兴盛,南北可通,山海兼利,且距泉州不太遥远,正是崔知县要建县署的宝地。崔知县大喜,要青山公指引他前往。青山公道:“明日惠风和畅,我有一小使,化为大蝴蝶一只,引你寻觅。”言毕即隐去。

崔知县一急,亦醒转过来,天已大亮。他食毕便备马出署,果有一蝴蝶翩翩而来,就在前头引领。崔知县策马跟随。行了半天,到了一个大村落,那蝴蝶却已不知去向。崔知县连忙下马,望空叩谢青山公的指点,并在此村落一个庄家大院住下,安排迁建县署之事。他督率民伕开辟建筑,把附近各村落连在一起。附近各村民众听说是青山公显灵指点建县署,便踊跃参建,献工献料,出钱出力。崔知县很是高兴,只是一直未曾发现那块能指点他建县署地点的石碣。

有一天,突有民伕前来禀报,说是地下挖出一个坟。崔知县忙前去观看,这坟并不大,既无尸骨,也无陪葬,碑记也没有。可是在墓穴的深处,民工们寻出一小块青石板,崔知县甚喜,毕恭毕敬地移入驻跸处一看,上面果然刻有四句偈语:“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若逢崔知节,送我上青山。”这一定是青山公张悃的坟墓无疑了。崔知县便在螺山之阳盖起了惠安县首座新官署。

还有一个有关“古县迁惠安”的故事。崔知县一心要移建县署,鳌塘铺百姓却一直挽留,说若在鳌塘扩建县署,他们愿竭尽全力相助。崔知县出于无奈,心生一计,将两地井水各盛一桶比称重量,重者为建县署地。由于事前已让人在惠安井水中加盐,结果惠安井水重于鳌塘铺井水,因此县署便从古县迁往惠安县螺城了。


    关注 世界惠安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崔知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