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杨唐唐:孩子

 

再肥沃的土地,过度开采,最终也会成贫瘠之地...


孩  子
文/杨唐唐
这个命题我来写是最合适不过的,我从小叛逆,父母对我“恨铁不成钢”,老师嘛,觉得我是不听话的孩子。我的经历要能写成书,估计有多种语言发音,全世界发行。但今天我们谈谈孩子。

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是最不喜欢孩子的一个人了,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有一篇文章,他美其名曰:痛陈已婚人士的种种弊病。他说孩子邋遢,就像过街的老鼠,还说不喜欢有孩子的人在他面前炫耀。举出很多事例来说结婚真是不好,尤其还有孩子。

梁实秋读了以后冷冷的说:兰姆的话无论怎样中肯,都有一点“葡萄酸”。自己不忘加一句: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他认为孩子正在做着现在的主人翁。



话又说回来,兰姆是孑然一身的,他没有养育孩子的艰辛过程,他的愤世也能理解。弄不好像萨特一样的大骂“养孩子,岂有此理”。这可怜了波伏娃,一生充当性伴侣。书店里有诸多图书教你怎样培养孩子,长大后成为参天大树。这些说教式的经验能有几分功力,未可知!

在我们中国,“母凭子贵”已经过时。在看待孩子这上面我和梁实秋先生持相同观点,因为我们亲见孩子像一个宠物——父母不当作人来教,而是当作宠物来养。这就正中梁实秋下怀:“从前之孝是孝敬父母之孩子,现在之孝是“孝敬”孩子之父母”。

我也常常浏览国外那些养育孩子的书籍,与中国父母相去甚远。诸位也知道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中国的父母希望孩子按部就班,对父母言听计从。这样的教育是否能让孩子有主见呢?假使有一只苍蝇爬在脸上,没有父母之命,孩子都不会赶走脸上的苍蝇。有些孩子的口头禅就是“我问我爸妈怎么看”。长大后找一个对象也要说“我父母没有看中你”。有些孩子上了中学还得意洋洋的说“我不用学洗衣做饭,有我父母”。说这话的孩子让我想起君特•格拉斯《铁皮鼓》里的那个侏儒——永远长不大。
小时候父母常说的话是“某家的孩子真乖”,“某家的孩子上大学了”。恨不得拔苗助长,长成别人家的孩子——争气。那时候我祖父有一块表,是我伯父送给他的,挺贵。他跟我们兄弟姐妹讲,谁要是考上大学,他就把这块表送出去。那时候家人灌输的信仰是上大学,上完大学就能分配工作。我不知道现在的父母灌输孩子的信仰是怎样,但无论怎样,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很失败,是选择性失败,推卸性失败。举个例子,我去过澳门,我发现那里的孩子不闯红灯,孩子不敢,父母也不允许。在内地,父母常常带着孩子闯红灯,这是差距。

中国教育孩子的方法非常的奇特,以前是琴棋书画,现在是外语加特长化。几岁的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都以父母之令在钢琴课,外语课,绘画课等等之间来回折腾——精神恍惚,目光呆滞。其实若孩子无兴趣,即使再逼迫那也只是个应付。若兴趣使然,小时装玩具,大了造飞机也是有可能的。

中国的父母常常错误的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教育,学习成绩不好就责怪老师教育水平不行,孩子不听话就认为学校把孩子教坏了。这是盲区。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好坏老师自然有责任,但殊不知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太大了
请看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妇有一个孩子,有一个年老的父亲需要赡养。这对夫妇认为老父亲已经年老,不爱干净,吃饭从不让他上桌,把他赶到一边,用自制的木碗给老人使用。有一天这对夫妇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制作木碗,就问孩子制作木碗来做什么,孩子的回答让这对夫妇大吃一惊:给以后您们老了使用。

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说明家庭教育太重要了,孩子是还不能完全思考问题的,父母做什么,说什么,这对孩子来讲太重要了。曾子杀猪给孩子吃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例子也说明在孩子的教育中,作为父母要树立好榜样。孩子容易对喜欢的事物产生崇拜心理,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那孩子必然受益良多。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
王荆公写有一篇文章,讲一个叫仲永的神童,出口成章,受人称赞。他的父亲就带着他四处吟诗收礼,一时风光无两。过了没多久,文思枯竭,江郎才尽。中国难有天才,少有神童。孩子就像一棵禾苗,应该施肥,呵护,茁壮成长,现在,尚未成熟就要收割。很显然,再肥沃的土地,过度开采,最终也会成贫瘠之地。

我不敢以父母之长相来揣测孩子的外表,这不应该,“人不可貌相”。几十年后我们大可看到我们孩子的时代,孩子的孩子的时代,若比我们强大则是时代进步。若还吃着我们的老本,那我们自然要反思——是我们从前教育的失策,还是各种挫折造就的盲目乐观?

所以,孩子将来长成怎样,父母还操心着呢!
— THE END —
本文作者:杨唐唐,八零后,写有小说,杂文,随笔,文学批评。现居南方沿海。

图片摄影:一只眼的鱼,北京昌平,摄影爱好者所有。




↓↓点击原文,进入《杨唐唐:浪平与浪平的人


    关注 文创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