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原创】在错误中学习成长,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我们成人通常认为孩子是弱小羸弱的,我们对孩子缺乏信心,怀有孩子太小、能力不足的偏见。...





作者/任硕  (禾木家长课学员 、禾木家长讲师班学员)
编辑/禾木家长成长沙龙
三年前,当我刚刚怀上大女儿的时候,我的床头便慢慢被各路育儿书籍堆满了。几乎所有的育儿书籍都在告诉我孩子童年的重要性,可是具体到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应对孩子带给父母的挑战时,答案却是五花八门甚至大相径庭。有的书籍倡导建立严格的不容变通的行为规则,有的书籍则倾向大胆放手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自由。
偶然遇见  《孩子的挑战》

我迷茫了,在生活中,我时常怀着“孩子还小怎么宠爱都不过分”的心态尽量给孩子自由无拘束的空间,可是每当孩子做出令我无法忍受的行为时我又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给的自由太多了,我是否应该像我的父母那样建立密不透风的行为规则,让孩子在权威下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我在这两个极端间不停摇摆,迫切的希望能学习一种育儿方法可以让孩子在充满爱和自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又能自然地学会自律合作。

直到偶然间我读到《孩子,挑战》这本书,在这里我找到了我需要的全部答案。

与我曾接触到的其他育儿书籍多从作者自身的育儿经验出发所不同,德雷克斯的这本著作是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的,其科学性不容置疑。

本书的第一章从社会演变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传统的命令型权威式育儿方式已然失效的根本原因。现代社会经历了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向“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的深刻转变,民主不再仅仅是一个政治理想,它也带来了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社会氛围下,父母亲失去了对孩子的统治权,因为孩子敏感的感知到了这种社会氛围的变化,他们想要享有与大人同样平等的权利,自然就不会再忍受成人对他们的独裁、支配和让他们屈服的做法。

有效的养育方式必然是顺应社会趋势的,德雷克斯深入浅出的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点,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在当前这种社会背景下,良好亲子关系的根基即是平等,孩子有权利享受与成人同样的尊敬和尊重,孩子同样拥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我们不能控制和命令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的孩子。我将这一观点奉为我育儿路上的指挥棒,每当我要摆出母亲的权威试图控制孩子的时候,我都会试着冷静下来反思,我是否尊重了我的孩子,我有拿她像成人一样平等对待了吗,我有给她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吗,如果没有,我可能已经采用了错误的方式,需要调整心态,重新再来。

当然,基于平等的家庭关系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为所欲为,自由必然与规则相伴,我们只能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拥有自由,为孩子设立清晰明确的界限,让孩子主动遵循应有的规则,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基于自由与规范责任之上的新秩序,这就是德雷克斯倡导的新时代的育儿方式。在本书的后续章节,德雷克斯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践行这种新育儿理念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与工具,让人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孩子的一些举止行为经常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时恨不得在孩子身上装个解码器,看看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只有先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有的放矢的引导改变孩子的行为。

德雷克斯在本书的第二章和第四章,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孩子天生对归属感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通过观察和直觉不断重复那些让他感受到自身价值以及归属感的行为,来满足这一需求。

这一过程是潜在的、不自知的,并不是通过理智推断后决定的,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家,他们的观察能力超强,但诠释信息的能力却不足,这导致了他们通过观察和直觉得到的获取归属感的方式并不总是正确的,也就是德雷克斯提到的“错误目标”。

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一个错误目标,若想改变孩子的不当行为,就得了解这些错误目标,并把孩子的错误目标引导至有建设性的健康行为上去。寻求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是孩子不当行为的四个错误目标,德雷克斯对这四种错误目标的揭示为我打开了通往孩子内心深处的大门,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这样想的!

自从我家妹妹出生之后,姐姐便变得比以往更加粘人和淘气,甚至出现行为倒退。很庆幸我在书中了解到“寻求过度关注”这一错误目的,姐姐必然是想通过行为倒退和不断烦扰父母的方式来获取因妹妹出生而减少的关注,从而确认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之后,我所做的就是尽量给予姐姐更多的关注,与姐姐共度特殊时光,并主动安排一些小事情让姐姐参与到对妹妹的照顾当中,提高她的贡献感和自我认知。如今,姐姐已经顺利度过了妹妹降生的适应期,恼人的行为也大大减少,这都归功于我们对孩子行为背后错误目标的解读和及时引导。

鼓励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读过第三章关于鼓励的这一部分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拒绝孩子帮忙洗手帕、经常越俎代庖帮孩子穿衣吃饭等做法是多么不可取,我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我能力发展的机会,打击了孩子的信心。

根据德雷克斯的理论,我们成人通常认为孩子是弱小羸弱的,我们对孩子缺乏信心,怀有孩子太小、能力不足的偏见,没有提供给孩子相应的途径和机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强项和长处,从而让孩子感到气馁,贬低了他们的自我认知,而鼓励却可以让孩子获得价值感和自信心。

鼓励的做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看来,避免过度保护,避免使用“你很弱”“你不行”这种负面评价,不放大孩子对危险的恐惧,勇于放手让孩子亲自体验困难和痛苦,在孩子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时提供及时的保护和指导,永远站在孩子身边表达对她的信心和信任,就是做到了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践当中我依然改不掉用“赞美”代替“鼓励”的习惯,经常看到孩子取得了小小的进步,“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种赞美之词便脱口而出了。然而,作为鼓励的一种方式,赞美是应该慎用的,过多的赞美会让孩子形成凡事都要获得别人认可和赞美才有价值的错误观念,不能通过自身的贡献和努力给予自我肯定,容易形成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领会到这一点,我开始下意识的用真正的鼓励来代替赞美,有一次姐姐自己成功拎着书包爬到三楼没有要求我抱的时候,我忍住了对她说“宝贝你真棒”的冲动,而是尝试着说“宝贝,你自己拎着书包爬了三层楼,书包重也没有任何怨言,而且做到了体谅妈妈,没让妈妈抱,我真替你高兴”。姐姐听了我的话,忽闪的大眼睛流露出满足自豪的神色,让我欣慰至极。虽然鼓励的话语不是那么容易拿捏,但鼓励真的有神奇的力量。

《孩子,挑战》这本书还提供了诸如“避免权力之争”、“用行动,而不是语言”、“坚定而非强硬”、“有效跟进,前后一致”、“家庭会议”、“花时间训练”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并赢得孩子的合作。
“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我被这一观点深深触动。


在传统教育方式下长大的我们,身上依旧承载了旧养育方式所带给我们的惯性思维,在面对孩子的挑衅时,我们的自然反应是打压、威胁、惩罚,试图在这场关于权利的争夺中“赢了”孩子,以保全我们作为父母的面子。现在想来,这是多么可笑的做法,一时“赢了”孩子并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一劳永逸的结果,孩子的不当行为依然反复出现,权利之争依然无止无休,只有以平等和尊敬的态度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接纳孩子,抛弃父母的权威与架子,与孩子平等对话,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孩子的合作。要做到这一点,任重而道远,庆幸的是《孩子,挑战》这本书已经带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孩子的养育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在实践这种新育儿方式的过程中,虽然办法不是每次都奏效,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但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错误中学习成长,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努力做更好的父母吧!

      任硕

                                                                                                    2016年5月24日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禾木家长成长沙龙)
禾木家长成长教育 近期活动
(点击即可了解)
禾木系统家长课程
(每周五、周六)
禾木.美国正面管教注册家长讲师资质认证
(20160610-20160612)
阿德勒心理学工作坊(正面管教讲师进阶)
(201607.9-7.10)
禾木读书会
(2016.6.15)



    关注 禾木家长成长沙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