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一带阮姓历史

 

我的图文...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阮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后,以国为氏。阮国是皋陶的一个裔孙于商朝时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商末,阮国灭,子孙以国为姓。后来,阮氏东迁,汉末三国时期在陈留郡形成望族。两晋以后五胡乱华阮氏开始南迁,宋元繁播闽粤台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走出国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之阮姓绝大部分源出陈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咸、阮孝绪、阮枞江、阮元、阮啸仙、阮玲玉等。阮姓在中国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为第一大姓。

上面是百度百科关于阮姓的出处解释。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太和这一带阮姓的由来。
太和这一带的阮姓始祖叫做阮纲,阮纲的老太爷阮强在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时,获得功名,并被授予百户一职,世代相袭,到了宣德七年(1432年),调任颍州府(今阜阳),军队编制叫做颍川卫一个千户所这个部门任百户,级别是正六品,比县官级别高一点,阮强来到颍州就在颍州安家落户,娶妻范氏,殁后也没有回到原籍交趾太平(大致现在的越南太平省),其墓在颍州西湖附近,阮强的儿子阮恪,孙子阮贵,都在颍州安家,殁后,墓也都在颍州,到了阮强的重孙子阮纲才迁到原墙这里,按照旧家谱上记载,安家在原墙东南乡,殁后墓在阮腰庄南地,阮楼西地。按照当时的情况分析,原墙集应该紧靠茨河,原墙的东南乡应该是阮腰庄或者阮湾。他的墓在阮腰庄南地,那时的交通条件,主要依靠水路,按照这几条综合考量,我觉得阮纲的三个儿子,长子阮煾成家后住在阮湾,次子阮炤成家后住在阮老寨,幼子阮熼住在阮腰庄,这样看来,也合乎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

阮纲的长子阮煾,长孙阮尚节一直世系百户一职,到阮尚节这里已经世系百户一职达到六代,从阮强开始,向后依次是阮恪、阮贵、阮纲、阮煾、阮尚节,到了阮尚节的长子阮士龙,官职由武官变成了文官,在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三年(1630年)去了现在的皖南池州市青阳县做了训导一职,级别还是六品,不知道他是不是世袭得来的了,阮士龙有两个儿子,长子阮克勤在阮湾,次子阮克方随父在青阳县落户,没有回来。

我们这一支在明朝就曾经修过家谱,但是毁于战乱,到十二世阮元龙修谱时,只能见到一些残卷,对于太和原墙周边的调查考证缜密,对于太和原墙之外的还有利辛车家寨,颖东区插花镇阮家营,车家寨记载得清楚明白,插花阮家营只知道源于颍州,上溯不明,但能够确定是阮强一支,而不能明白世次,根据旧谱推断,其祖上应当是阮强的儿子、孙子、重孙中除阮恪阮贵阮纲之外的某一位先祖,也就是说,阮恪阮贵阮纲这几代未必是单传,也许他们都有同胞半同胞兄弟,至少他们中有人有同胞或半同胞兄弟。阮家营这一支正是阮恪阮贵阮纲其中一人的同胞或半同胞兄弟的后裔。

阮氏名人:阮籍
阮姓家乘,自强祖以武功入仕,莅任颍州入籍迄今,有据可查者已经五修,其中二修半途而废 :明代族谱,毁于兵燹;至清乾隆年间,十二世祖增生讳沉敬斋公捐合族资财,修谱立祠壮志未酬,仅余残碑记之于祖茔;嘉庆间,十二世祖贡生讳元龙冲霄公再为修饬;咸丰同治年间,十三世祖儒医讳裕德方泽公继修;抗战后期,十七世祖讳承尹待聘公会同同族数十,硝烟弥漫之中历数寒暑,方始纂成,于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石版册印成书。然,十年浩劫,文化革命,家乘谱牒一度被打入冷宫,成为宗派主义的罪证,封建。主义的遗毒,家乘谱牒多遭厄运,前人所修谱牒虽大多不存,所幸,当初石版印刷三十套传世,虽几乎全数尽失,幸有敬乐临终托付志强一套完整存世,先人远见,使后代追根溯源有据可藉。


太和互动


    关注 太和互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