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现实与小女人情怀的撕扯

 

还记得十年前,那位剪着短发的现代文学女老师为大家讲解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作品《伤势》时的情景,当讲到涓声对子...





还记得十年前,那位剪着短发年轻的现代文学女老师为大家讲解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作品《伤逝》时的情景,当讲到涓声对子君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瘦小的女老师神情凝重,眼睛红红的,不再讲解,只安排大家各自写读后感,再后来大家便看到了一直兢兢业业的她走出了教室······小说赏析

《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在题材上,《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如果要用几句最简单的话客观地概括其内容,大致可以这样说:《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

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



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女人愿意为了爱情孤注一掷。正如子君“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爱情冲昏头脑时,不顾父母亲人反对,独自跟随男人出走他乡,这种勇气固然可嘉,但涓生和子君婚同居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同居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同居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她早已什么书都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若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爱情就停止了追求。而涓生对子君却是有“携手同行”的期望的,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用一句话来概括:子君是失败的。

第一:她将大好的青春美好的年华孤注一掷地押在了涓生的身上,完全没有预估到涓生是一只“渣男”型的垃圾股,因此最终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她的选择貌似勇敢实则是盲目的;

其次,同居后,子君是有小女人情怀的,“她早已什么书都不看”,还经常和房东邻居因为油鸡和阿随的问题发生口角,可见她在和涓生生活在一起后,不仅没有投资自己,而且人际关系也处理得很差。事实上,爱情是需要“物化”的,其实小女人情怀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她投资的男人是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只有生活,爱才有所附丽”,他是基于基本的生活的,没有生活基础(在作品中体现为社会基础)的爱情势必会破灭。

第三:最终要了子君性命的是在涓生对子君“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的告白之后,子君是懦弱的,她有同居前“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果敢,却完全没有预设也没有承担不如意结局的勇气。

所以一个女人,不管处于何种环境,最好的投资永远是自己,在豆蔻年华里该好好读书就好好读书,满脑子谈恋爱纯属浪费时间,更不要愚蠢到怀孕或跟男朋友私奔;工作时,就好好奔事业,努力赚钱,同时好好提高和投资自己;家庭稳定了,也要学会权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教育好孩子同时从繁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投资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多旅行看世界,增长见识修炼情操!

《欢乐颂》中的安迪身边永远不会缺少高富帅的追求,反而是那些除了男人什么都没有的女人,到最后会失去这个男人。

----END---


    关注 书香淡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