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可能是中国最神奇的村庄!

 





这里可能是中国最神奇的村庄!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中国之大,总有你意想不到的神奇!


地坑院,你听说过吗?
又叫地窑,是中国最具风情的窑洞!
不在陕北,就在河南
去了你会慨叹:
真是好地方,
这地坑一点儿都不坑!

几千年历史,世界独一无二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考证,天井窑院距今已有1500—2000年的历史,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类“穴居”发展史演变的实物见证。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据统计,平陆县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有地窨院17000余座,如今,保留下来的有人居住的不足600座。而河南省三门峡境内地坑院保存较好,特别是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那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陕县地坑院最早的航拍图


(德国飞行员武尔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于1933年-1936年间拍摄)



黄土高坡孕育的穴居文化



塬,这种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它原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中间平坦。在陕县,这种地貌十分平常,它们由厚为50米~150米的黄土构成。而黄土由于长期堆积而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打开陕县地图就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塬可以覆盖一个乡镇,甚至覆盖两个乡镇。陕县近百个村落的近万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东凡塬、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上。



而这三大塬区,正处在仰韶文化遗址上,在这些塬上的人马寨、庙上村、窑头等地,都有仰韶文化遗迹发现。而仰韶文化时期,正是人类穴居文化的成熟阶段。



一个人挖它个二三年,能让几代人住上上百年。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地坑窑院之形,村村皆如此,家家一模样。
远而眺之,进村不见院,只闻人语响。
犬吠鸡鸣音,不知何处觅。
窑顶阡陌横,女墙几相同。


这里
春日百花盛开,姹紫嫣红;




夏日绿树四合,郁郁葱葱;


秋日微风静扫,落叶缤纷;


冬日银妆素裹,黄塬冰封。


地下阳光房,温度常年在10℃—20℃之间,盛夏三伏在洞内睡觉要盖棉被,数九隆冬仍然暖气融融。


无论外面刮多大风,里面的风都很小。窑洞内一侧有灶和炕相连,冬天炕上很暖和。




因此,久居窑洞的老人常常不愿意离开,说住地面上的平房不习惯,夏天热得睡不着。据抽样调查,正常情况下,居住地坑院居民的平均寿命比住平房的要长6岁之多。   
 

 建筑瑰宝:三年始成一院落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看似简单却高超的建筑工艺。


村民介绍,这样的院落一般占地1亩~1.5亩,相当于地面住户宅基地的3~5倍,开挖一个这样的院落,一家人连续干上两三年才能够完成。



工程从挖坑开始,坑挖好以后,再在四壁开凿窑洞。窑洞一般开挖成高3米左右、宽4米左右和深10米左右。



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形,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一个院落的窑洞并非一下子开凿出来,而是根据人口的增加或者农闲时间的安排,逐年开凿的。

【排水】


挖好窑洞,还需要做一系列的防渗和排水措施。窑洞的窑脸(窑洞的正立面)不但开有窗户,还要用泥抹壁,而且基座要用青砖垒成。院子四周用一圈青砖砌成,东南角挖成一个四五米深、直径1米的水井,井底垫上炉渣、井口盖上青石板,用于蓄积雨水和排渗污水。



此外,在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还要砌一圈青砖青瓦屋檐,用于排泄雨水;而屋檐上则砌起一道四五十厘米高的拦马墙,可防雨水,可保地面行人安全,也可作装饰用。



窑院除人住外,有单独的窑洞作厨房、厕所、鸡舍、畜圈。储藏粮食用苇子打成的囤,下铺麦糠,盛粮后上盖麦糠再用泥封,储存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



在整个院落里转上一圈,这种匠心独运的构造,不能不让人赞叹民间智慧的伟大。

出入口


(过去与未来的通道 作者:冯羽)



(入口 作者:涷亭阁)



(厚重的地下院门 作者:涷亭阁)

十几米长的门洞地道,仿佛一次地上与地下的探险。



地平线下的人间烟火



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



窑中灶台连暖炕,地坑小院石围墙,蜿蜒曲径通院落,年代久远情意长。



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大院里一溜排开的铁锅,承载了多少温情和回忆。

过山灶


过山灶是这里的民俗。它由一排炉灶串联而成,有7~8个灶眼,柴火在灶的一头烧,热量穿过灶膛送到每个灶台。



由于离火的距离远近不一样,每个灶台的火力大小自然有别,正好为炒、闷、炖、蒸,提供不同火候。



当地的“柿子馍”很有特色,是用新鲜的柿子掺进面粉、玉米面做的,蒸熟以后凉了吃味道好,吃了败火。

十大碗


陕县地坑院特有的美食是十大碗,十大碗即北方传统的十碗水席,相传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逃难途经此地时,当地农民给她做了“十大碗”,令她赞赏不已,从此名扬四方。



这十碗分别是:小酥肉、红烧肉、凉拌红萝卜丝、海带、红豆腐、肉烩菜、黄花菜、烩炸豆腐、凉拌豆芽、凉拌粉条等。最惹眼,当然是色泽诱人,肥而不腻的条子肉,那味道古老而守旧,透着乡土菜浓浓的味道,可以说,出地坑院,就再也尝不到。

剪纸







剪纸,是地坑院的又一个传统民俗, 这里的民间艺人在全国剪纸大赛中,曾经多次得奖。









地坑院里的喜事、过大年,显得格外红火。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得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现在有的地坑院被修葺得更加舒适,更加现代化,或是重建了新房。不过很多地坑院也都荒废了,依旧生活在地坑院的人不见得有多富裕,有的甚或是贫穷。



曾有网友去三门峡市陕县三道塬的地坑院,被那里一家所贴的春联所吸引。 “又是一年新春到,依然四季主恩来”每一个字都在诉说活泼的盼望与信心。一颗多么朴实感恩的心!


熊耳山空相寺景区





空相寺,又名定林寺、西山寺。位于三门峡市东部约50公里处,陕县西李村乡境内熊耳山西麓,距陕县县城约65公里。根据现存的梁武帝所撰碑文,该寺创建至迟应在南北朝时期之前。也有传说,寺院建于东汉永平年间,与洛阳白马寺同期建造。曾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齐名,被誉为河南四大名寺。

门票:30元
电话:0398-3788298
地址:河南三门峡陕县西李村乡
持行游天下旅游护照:会员免票;随行人员7折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金三角河南省灵宝市境内,是一处融军事文化和老子文化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

门票:80元
电话:0398-6923333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
持行游天下旅游护照:会员免票;随行人员8折

小贴士

该村落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局(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远方网与国家四部局联合发起全国“保护性旅行”号召,倡议游客与旅游从业者保护各类遗产,实现文明负责任的旅行。


(庙上村交通路线)

庙上地坑院当地交通:
陕县火车站原名陕州站,现名叫“三门峡西”站,陇海线上,位于河南省陕县原店镇。车站始建于1924年,颇有历史,现在每天经过三门峡西站的客运列车有40多趟,交通比较便利。寻找地坑院之旅的自助游,一般都从三门峡西站下火车,火车站对面是陕县的“峡西汽车站”,乘坐陕县至西张村镇(当地人简称张村)的中巴,可以到达庙上村,车票5.5元/人,大约半小时就能到达。

郑州至三门峡西火车时刻表:
T197详情 空调特快 郑州-三门峡西 21:26-00:42 3小时16分 硬座 ¥42

自驾路线:
三门峡位于连霍高速(G30)郑州与西安之间,自驾车可走连霍高速公路,从(三门峡/太原)出口,上G310,转入X020,沿X020行驶16公里右转,行驶2公里即到庙上村。



去地坑院看一看
      看地坑院之韵,岁月静好;
        晒晒太阳、吃吃柿子馍、尝尝”十碗席“....
             再学学剪纸、凑热闹扭个秧歌、看天鹅起舞……

行游天下自驾游护照

旅游第一神器
去景点免门票


想要了解护照详情
请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或添加微信号:zjyhz029

服务电话:400-029-0345
广告合作:QQ 838897074


 


    关注 行游天下自驾游护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