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熊孩子,不做熊大人

 

这个社会,对别人的孩子越来越不宽容,每个人都用痛诉革命家史的语气讲述遭遇、惩治熊孩子的刺激经历。幼吾幼以及...





这个社会,对别人的孩子越来越不宽容,每个人都用痛诉革命家史的语气讲述遭遇、惩治熊孩子的刺激经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似乎只是写在书里的文明了。

在欧洲呆了快两个月,回来后一上微博微信,嗯,什么也没错过:还是骂声一片,凤凰男和熊孩子依然高居榜首。但我,突然难过起来。

在欧洲,我第一次知道“爱幼”是什么意思。

带女儿在老佛爷逛了大半天,出来时正是盛夏的炎炎烈日,室内外温差来得太猛,她“乓”地一声开始流鼻血。我手忙脚乱找餐巾纸找水,身边一个个行人停下来,问我:“Can I help you?”我说:“I want a taxi.”然后就有人帮我跑到街上拦车。

最后一天在机场,我拖着箱子,背着大包,手里还挽了两个带随身衣物与食物的包,女儿也背着自己的小背包。向工作人员问路,人家问我:你们是属于一个group(团队)吗?现在理解起来,他应该是问我是否跟旅行社或者还有其他同行者?但我当时听得似懂非懂,点头,指指自己也指指女儿,认真地说:是的,I and her。于是人家答:Follow me。

他为我开放了人工通道,我经过排长队的人群,第一个进闸。我沾了孩子的光。

欧洲人对小孩很好,可在公共场合没出现过熊孩子——大吵大闹的,没有;撒泼打滚的,欠奉;小小孩叨着安全奶嘴,跌跌撞撞走来走去,“啪”,摔一跤,哭几声也就好了。

而中国人,对小孩真的不怎么样。

有家这两年很火的时尚餐厅,明文标示:不欢迎带小孩的顾客。旗帜鲜明地要保护成年人的清静。

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只要带婴儿车出去,无论怎么站在路边招手,所有的士都一脚油门从我身边疾驰而过。听一位司机大哥吐过槽:婴儿车要开后备箱,麻烦;带小孩,上下车都动作慢,耗时;而且一看就知道是家在附近的,去不了远处,十块钱的活不值当,弄脏了车更是事儿。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讪笑。

我目睹过吵架,在飞机上一直哭一直哭的小婴儿被邻座呵斥。这家父母急了:“你以为我们想让他哭吗?你还是不是人?”吵得惊天动地,空姐以命相拦,小婴儿受惊哭得更大声。

大家都这么讨厌小孩子,所以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一个题材总在被口诛笔伐:熊孩子。人人都在控诉,翻自己抽屉的亲戚小孩,餐厅里大闹的小孩,在公车上偷窥裙底的小孩……我相信一切都是真实的,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我们对小孩越不宽容,给予的榜样越恶劣,小孩就只能学“坏”。因为在他们目力范围内,没有“好”。我们的爱都给了自家小孩,但我们忘了,我们对别人家的孩子有多狠,别人对我们家的孩子就有多狠。

那随身带着收音机、放着巨大音量红歌招摇过市的老爷爷,你能指望他养出安安静静不打扰其他人的小朋友吗?那在公车上看到抱小孩的妇女假装睡觉的年轻人,当他有儿有女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父母?两个带孩子的年轻妇女,肆无忌惮谈论各自的婆婆,一口一口国骂,路人侧目而她们若无其事,理由是:“还小,不会说话呢。”在生命的起点接触的就是脏话与恶意的孩子,你要他言谈文雅?搞笑吧。

身为成年人,我们首先表现自己的粗鲁、贪婪与全无体恤之心,而当我们看到孩子——尤其是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居然表现了这样的品质,就开始惊呼:熊孩子呀。谁也不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嘴脸。

要改变熊孩子,先从不做熊大人开始。而所谓文明,无非就是两条:一,如何对待爱欲中的自己及对方;二,如何对待弱小者。

而圣人早就说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会爱,也学会爱别人家的小孩。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内容


    关注 地铁时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