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如丝情如诗——《长江图》赏析

 

逆流而上,顺流而下...



《长江图》是由内地导演杨超自编自导的奇幻现实主义爱情电影,讲述了发生在长江上两个时空交错的奇幻爱情故事,该片于2016年2月15日在第66届柏林电影节首映,是该届柏林电影节唯一入围的华语片,并成功“捧熊”,获得该届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长江图》是一部极具风骨的电影作品。在画面、音乐以及整部电影的内在精神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唯美写意的山水画

在画面的处理上,《长江图》借力台湾资深摄影师李屏宾的操刀,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了一种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壮阔美感

作为极具文人气息的导演,杨超在影片的创作之中,糅合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不论是电影中的主人公高淳的落魄诗人身份,还是根据神秘航海图展开的那本无名诗集,亦电影中所掺杂的儒释道的精神内核,杨超将中国传统文脉注入了《长江图》中,用长江的雄浑,调和着传统文化的精致,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精神大餐。
在这样的创意下,杨超找到了以唯美风格见长的摄影师李屏宾。他先后操刀了侯孝贤、许鞍华、王家卫等导演作品,有着完美的画面驾驭能力。在《长江图》中,为了表现出长江山水充满诗意的空旷美感,李屏宾和导演杨超坚持采用成本相对更高的胶片进行拍摄,以一种充满颗粒感的画质,为观众提供了极佳的、真实的长江影像盛宴
看《长江图》时,可以用欣赏水墨画的挑剔眼光剖析画面,朦胧的写意和留白令人震撼。



压抑奔突的电影配乐

除了早期的默片,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长江图》的声音处理,除了台词和少量旁白,亮点之一是电影配乐。

极具哥特风格的电影配乐直接参与了整部电影的叙事,成为了这部充满奇幻色彩的爱情故事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德国永恒沉睡乐队以及法国黑浪潮乐队的作品,出现在了《长江图》的电影配乐中,随着情节发展,呈现出了强悍的视听张力。
哥特音乐以对死亡和黑色的向往著称,它的压抑、阴沉,与影片中的奇幻时空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哥特作为一种极为精致的音乐分支,通过运用阴冷的合成器效果,加上沙哑的人声,能塑造一种瑰丽壮观的气场。《长江图》2分钟的预告片中出现了Diary of Dreams的Dead Letter,将整部电影所表现的男女主人公在现实束缚下,内心欲望的压抑奔腾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烘托出了长江的大气磅礴,看完胸口气息莫名奔涌。



充满深意的隐喻

作为一部充满着奇幻主义色彩的作品,《长江图》通篇埋藏着隐喻。

影片中的女主角安陆,形似长江与中华民族的双重拟人,通过一个有血有肉的具象,电影把一条河流身上所承载的关于一个民族的记忆和天然的包容精神这些抽象概念阐述得隐晦而又极具深意,品留白之余遐想无限。
安陆说,她爱过很多人,但她不属于任何人,她接纳所有人。这不正是长江所具有的兼容并蓄的母性特质么?在片尾旁白中,安陆又说,她不能回头,她要开始走新的路,但她不会忘了他。这或许是导演对于中华民族在发展迅速的现代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所采用的思考方式:高淳身上所具有的传统诗意气息,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无法延续下去,我们的国家与民族需要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吐故纳新,选择全新的现代化的道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也需要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善加珍藏。



结语

参考整个《长江图》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充满坎坷曲折的过程。剧本难产、资金匮乏、人手紧缺,还有拍摄过程中长江天堑带来了种种困难,都给整部电影的完成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障碍。它的最终成片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奇迹或者意外,这个意外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在观影后想长抒胸臆竟有无从下笔之感。下笔数言成此篇,不足以描述所受震撼。深深希望这部从立意之初至今消失了十年之久的电影得以在今年的9月8日与观众见面,它太值得被分享、回味和留存。


    关注 电影集中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