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处的团结壮歌》之《一家亲,民汉互助爱无疆》

 

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荒凉、寂寞伴着沙砥一起迎接日出日落,亘古未变。如今,团结新村,这个奇迹般在沙漠之中“...





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荒凉、寂寞伴着沙砥一起迎接日出日落,亘古未变。



如今,团结新村,这个奇迹般在沙漠之中“长”出的村落,不仅把人类的现代文明移居在这片荒漠之中,而且把一群来自四面八方、各个民族的人聚集在一起,成为近在咫尺的邻居。



和田市团结新村采用双语教学,民汉学生在一个课堂里上课。图为3月23日,老师课间在为几个学生讲解数学疑难。

团结新村的500余户村民中,一半是汉族,一半是少数民族,按一户汉族一户少数民族的格局居住,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一年多来,各民族的村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互帮互助,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虽然没有感天动地的大爱,但这普通而平凡的友爱,由点点滴滴汇聚成涓涓细流,温暖着、滋润着这片曾经荒芜的沙漠。



和田市团结新村通过各族居民混居的形式可以实现种植、养殖技术的传帮带。图为3月23日,两位维汉村民结伴去劳动。

相亲相爱共奏和谐3月23日,当夕阳恋恋不舍地从墙头收走了最后一丝余晖,忙碌了一天的团结新村开始寂静下来。阿不来提·阿不都卡德尔的“美食美味的餐厅”也送走最后一个客人。

忙碌了一天的他舒展舒展筋骨,坐上院子里的大炕,开始喝着茶水。“兄弟,弹首曲子吧!”邻居李振宽抱着一把吉他走进阿不来提的院子,这个51岁的老农民,虽然白天整个身心都扑在他的两个大棚里,但只要闲下来,骨子里的一丝浪漫情怀便止不住地向外冒,这一点和阿不来提正好趣味相投。

一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被阿不来提弹奏得悠扬动听,顺着轻风飘出院子,“招”来了67岁的张作斌。三个人坐在一起,弹者投入,听者陶醉。在阿不来提的“美食美味的餐厅”,民汉村民亲密无间、和谐相处的场景随处可见。阿不来提非常喜欢他的邻居们。

一个多月前,他的“美食美味的餐厅”开张那天,他宰了一只羊,做了一大锅抓饭,邀请了100多位邻居来吃。“自从住进团结新村,我们邻里之间的关系处得非常好,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手去帮助,我非常喜欢他们。”阿不来提说。在阿不来提眼里,邻居李振宽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大哥。“我刚来团结新村时,不会种菜,是李大哥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他说。李振宽是河南人,1993年来到和田,在和田市肖尔巴格乡种蔬菜,是个种菜能手。住到团结新村没几天,有一天路过阿不来提家,看到他正在院子里打地坪,便主动过去帮忙和水泥、涂灰。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经常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

阿不来提喜欢弹吉他,但儿子把他的吉他不小心摔坏了,李振宽就经常把自己的吉他拿过来让他弹。李振宽在武汉上大学的儿子放假回家,想学吉他,阿不来提就会尽心尽力地去教。去年10月,阿不来提想种西红柿,但到处找不到合适的苗子,正好李振宽培育了一些西红柿苗,就主动给了他足以种植一棚的苗。阿不来提拿出1000元钱给李振宽,可李振宽怎么也不要:“大家关系这么好,要了就见外了。”李振宽的好,阿不来提都记在心上,过年的时候,他会煮上一些羊肉、炸一些馓子端过去。李振宽忙的时候,顾不上做饭,到阿不来提的餐厅来吃饭时,阿不来提给他碗里的菜和肉会格外多一些。“到了团结新村,不仅落下了根,还有了这么好的邻居,我真是太知足了!”张作斌感慨地说。

从河南来新疆的张作斌,虽然在和田落了户,但因为没有地,他心里一直没有安全感。成为团结新村的居民之后,他不仅种植大棚蔬菜,而且还搞起养殖。阿不来提的餐厅开业那天,他也是被邀请者之一。得知他在养鸡,阿不来提说:“我这里天天有剩饭剩菜,你可以拿去喂鸡。”天天来拿阿不来提餐厅的剩饭,张作斌也有点不好意思。

这两天,他家里种的西红柿、辣子刚一成熟,他就摘了一箱子给阿不来提送过来:“你家开餐厅,这些东西能用上。”一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弹罢,阿不来提又弹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熟悉优美的曲子一响起来,三个人不禁异口同声地哼唱起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和田市团结新村是2014年和田市实施的一项重点民生建设工程、民族团结工程、扩大就业工程以及防沙治沙工程,处在和田市吉亚乡北段沙漠腹地。图为团结新村周边的环境。异族兄弟情暖乡里在团结新村,民汉村民相互之间交朋友,互相帮助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村民斯迪克·玉素甫和张红燕这对民汉“兄弟”之间的故事,更是情暖乡里,成为村里的一段佳话。在没来团结新村之前,斯迪克是和田市依里其乡的一位普通村民。

而祖籍四川的张红燕,少小离家出外打工。虽然两人年龄相仿,但生活习惯和经历迥异。住进团结新村后,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2014年9月,才来团结新村安家刚一个月的斯迪克,拉着满满一车肥料往自己的大棚走,不料,因为风沙太大,车子不慎陷进了路边的沙地里,不论他怎么费劲,车子就是不动。正当斯迪克一筹莫展时,一个汉族小伙子向他走来。“车子出不来了吗?我来帮你推……”汉族小伙说。

在汉族小伙子的帮助下,车子终于推出来了。“热合买提,热合买提(维吾尔语,谢谢的意思)。”斯迪克连声道谢。卸车、搬运肥料、往地里撒肥……那天,汉族小伙子一直帮斯迪克干完活后才离开,走的时候他对斯迪克说:“我的大棚就在你家大棚的斜对面,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你可以去那里找我。”后来斯迪克知道,这个汉族小伙子叫张红燕。“自从小张帮我推车的那天起,我就喜欢上他了,我觉得这个朋友值得交。”3月24日,斯迪克搂着坐在身旁的张红燕,笑着对记者说。

从那以后,斯迪克只要有空,就会去张红燕的蔬菜大棚看看,要是看到张红燕忙不过来,就主动帮忙。而张红燕也经常去斯迪克的大棚帮他干活。斯迪克不懂汉语,他们之间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彼此都能心领神会,配合起来非常默契。由陌生到熟悉,由互相帮助到探讨种植经验,渐渐地,斯迪克和张红燕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而斯迪克的妻子麦合皮热提·凯尤木和张红燕的爱人于莎莎,也开始相互串门,成为一对好姐妹。

“我老公和小张天天在大棚里干活,我就和莎莎在家里聊天,给他们做饭,小张的娃娃比我的娃娃小,可是他们两个很亲,我的娃娃一天看不到小张的娃娃就会问我,我的汉族妹妹为啥不来?现在,我也学了很多汉语,我们两家人现在关系好得很……”麦合皮热提拉着于莎莎的手笑着说。朝夕相处,使斯迪克和张红燕这两个民汉“兄弟”的心走得越来越近,农闲时,斯迪克会做几道民族风味的小菜,请张红燕一家来坐坐,张红燕也隔三岔五会请斯迪克全家到村里的民族饭馆吃饭。

去年1月15日,正在大棚里干活的张红燕,接到斯迪克打来的电话,说怀孕的妻子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张红燕听后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回家拿上5000元钱,开车拉着斯迪克夫妻俩就往和田市医院赶。

“那天到了医院后,医生给老婆检查后告诉我,如果再晚一会儿送来,孩子就保不住了。”斯迪克说,“当时我很着急,身上一分钱也没带,结果是小张帮我交了住院费。所以,我的二女儿生下来后,我就让小张当他的汉族爸爸了。”

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斯迪克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八方来客成主人,新村小家变大家”。在团结新村,各族村民之间一日日的交往交流交融,滋生出许许多多爱的故事,这些团结友爱的美丽花朵,让团结新村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大花园。

邻里和睦感情至深“远亲不如近邻。”和谐的邻里关系向来为中国人所向往。“在团结新村,邻里和谐相处的场面你随处可以看到。”团结新村村委会主任依明江·艾来木自豪地说。

3月24日下午,记者随意走进村里的一家小商店,商店外边的房间里,几个维吾尔族男子正坐在一张桌子旁,吃着方便面聊着天。走进商店,店主张小荣正忙着摆放货物,她的邻居依明托乎提·吐尔逊正坐在椅子上,拿着一块饼干逗着她一岁多的小儿子:“买给来,买给来(维吾尔语,快来的意思)。”

小家伙摇摇晃晃地走到依明托乎提跟前,伸出小手,嘴里含糊不清地叫着:“达达,达达(维吾尔语,爸爸的意思)”,依明托乎提笑嘻嘻地抱起小家伙,在脸上使劲亲了一口,然后把饼干放在他的小手里。“他的孙子都比我儿子大,却让我儿子叫他‘达达’,真是乱了辈分了,”张小荣摇着头,笑着对记者说,“他喜欢孩子,孩子也跟他特别亲,他有时会带着孩子骑着摩托车去村口兜风,孩子高兴地抱着他都不愿意回家。”“乱辈分”的事儿可不是依明托乎提第一次干了。刚住进团结新村时,因为是紧挨着的邻居,两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

张小荣懂一些维吾尔语,便主动开口:“亚克西姆塞孜(维吾尔语,你好的意思)”,而依明托乎提一张口,就把张小荣吓了一跳:“阿姨,你好。”原来依明托乎提根本不懂“阿姨”的意思,以为是对女性的尊称。张小荣耐心地告诉他,阿姨是对长辈的尊称,叫“嫂子”就可以了。“其实这样叫还是不对,我当时不知道,我老公比他小将近十岁呢!”张小荣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称呼虽然乱叫,但关系却越来越好。

去年年初,张小荣家温室大棚的卷帘机坏了,依明托乎提知道后,发动全家老小齐上阵,用了半天工夫,帮张小荣家的两座温室大棚盖上棉被,让张小荣家的蔬菜没有受冻。

为此,张小荣感激不已,请依明托乎提喝了一顿酒。自此,依明托乎提成了张小荣商店的常客,有时候来买一些生活用品。有时没工夫做饭,买桶方便面,叫张小荣给他泡上,吃完了再走。有时候,什么也不买,就在她的商店里坐着聊天。

张小荣和老公都是爱热闹的人,依明托乎提也爱说爱笑,慢慢地,商店里的人气越聚越旺。冬天不忙的时候,她的商店里经常聚着一堆人,大家围着炉火,你说维吾尔语,我说汉语,不管能不能听得懂,却也能聊得热火朝天。

“现在,我和老公的维吾尔语都长进了不少,连我刚学说话的儿子,嘴里经常是汉语、维吾尔语一起往外冒。”张小荣笑着说。正聊着天,商店外面吃方便面的几个维吾尔族男子也走进商店,其中一个笑嘻嘻地用不太熟练的汉语问张小荣:“你老公呢,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一起喝一杯?”“他正在大棚里忙呢,忙完去找你们。”张小荣笑着说,转眼看见调皮的小儿子拿着记者的笔,正准备往依明托乎提的脸上画,连忙把小儿子抱过来呵斥:“别胡闹!”“没事没事。”依明托乎提笑得很慈祥。

这个午后,对于张小荣和依明托乎提来说,只是他们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片断,但他们之间所展现出来的,却是一年多来日日相处,深厚感情的呈现。就是这样无数个画面的组合,绘就了一幅民汉之间团结友爱的和谐图景,让团结新村绽放着无穷的魅力。

短评

团结汇就筑梦的力量


生产上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生活上互相尊重、互相提携;心灵上互相信任、互相守望……和田市团结新村展开的一幅幅民族团结鲜活画卷,让我们深切地看到:民族团结的花儿最鲜艳,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村子最强盛。

有句谚语说得好:“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在和田市团结新村,民汉群众始终通过日常的点点滴滴,不断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添砖加瓦。就在这种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中,团结的力量深度显现,和田市团结新村硬是从一片无垠的沙海中“长”出来。

而现在,目睹已成为500多户村民致富摇篮的蔬菜大棚,还有深存于村民精神深处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共识,一切无一不折射着“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这句谚语的深刻内涵。通过和田市团结新村从内到外的发展硕果,我们完全可以说,和田市团结新村现在取得的喜人成就均充分说明,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人民幸福的前提。

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梦,同心共筑这个梦,最根本的是凝聚人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最核心的是需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这几年,在和田市团结新村的建设过程中,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到具体实施,我们都能看到,各级干部在思想感情上更加贴近各族群众,他们扎根和田市团结新村,常在村子里走一走;常在群众家里坐一坐;常同各族群众聊一聊,在这个过程中,干部们知道了民情、解除了民忧、温暖了民心。

团结就是力量,发展才有活力。团结新村的团结画卷还启示我们,在祖国大家庭里,我们只有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同心同德,形成坚不可摧的感党恩、跟党走的意志以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强大力量,我们才能高歌猛进、繁荣发展。
◆  ◆  ◆  ◆  ◆  
(来自玉都零距离)



    关注 和田市访惠聚活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