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结婚。”

 

她才华横溢,本可以在现代艺术史上留下姓名,却为何半途退出舞台?她饱读诗书,激昂江山,胡适曾为她写下“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之句,她却为何选择独行一生?人至开阔处,不复论短长。一个让胡适相思二十年的女画家。韦莲司小传。...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结婚”,这是韦莲司的父亲在信中给她的忠告。

在二十世纪初,一个博学多才的父亲这么劝诫心爱的女儿,至少透露了两方面信息:

一,     她家境优渥,不必为了一张饭票,委屈自己把生命浪费在侍奉一个不值得的男子身上。

二,     他深知自己女儿不同寻常,此生未必能找到一个配得上她的丈夫。



韦莲司少女时期小照 
韦莲司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一个望族,她的全名叫,Edith Clifford Williams。

世间有很多Williams,却只有一个韦莲司。

韦莲司,这个秀美而独特的音译名字,是她的中国爱人所赠。

恰巧,她这个爱人在近代史上十分有名,叫胡适。
【青青子衿】
胡适和韦莲司相遇在康奈尔大学。他们相识的时候,韦莲司29岁,胡适23岁。
 
左:胡适,右:韦莲司


29岁的女人正处在一个迷人的阶段,褪去少女不切实际的梦幻,却并未沾染上世俗的油腻。有的只是见过世面的自信,和进退得体的潇洒。

韦莲司的祖父在1883年过世时,即留下了家产百万。

而她的父亲在继承大笔财富后,却走上了治学之路,成了一位古生物学教授,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执教。


韦莲司父亲
能够结识这么一个财富与学养兼备的家庭,对于在美国留学社交圈刚崭露头角的胡适来说,无疑是喜出望外的。
 
韦莲司全家福,右侧的女孩是她
但更为令他称奇的,是世上居然有韦莲司这样的女子。

韦莲司的长相谈不上貌美动人,甚至有点不修边幅。她的衣裙数年不换,草帽破洞了也照戴不误。甚至因为嫌弃长发难以打理,剪了个乱糟糟的男孩头。
 
韦莲司小照


但这些并不妨碍胡适对她的惊艳之感。原因就在于她开阔的思想格局和人格魅力。

在结识韦莲司大半年后,胡适在1915年的日记中兀自感叹道,

“吾自识吾友韦女士以来,

生平对于女子之见解为之大变,

对于男女交际之关系亦为之大变。

(原以为)女子教育…

乃在为国人造良妻贤母以为家庭教育之预备,

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

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



胡适认为他的前半生从未遇见过这样一个智慧的女人,她打开了他的眼界,展示了两性之间精神平等的可能。
【艺术天赋】
结识胡适的时候,韦莲司是一位活跃在纽约现代艺术圈的女画家。
 
韦莲司速写作品
1914年,距离康定斯基发表他的抽象艺术论才四年,毕加索还在尝试着将画布上的静物碎片化。

在一战之前就游学欧洲的韦莲司小姐,虽在千里之外,却丝毫不落后,对法国蓬勃发展的最新思潮十分关注。

她比同时代的美国人都要开放和敏锐,立刻察觉到一股新兴的力量在撕开传统的艺术观。

虽然保守的大环境对于抽象艺术并不欢迎,但智者往往走在时代之前。

韦莲司敞开身心拥抱了抽象绘画的概念,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艺术先驱,并和志同道合的画家邓肯相恋。


查尔斯·德牧斯为邓肯作的标记画,
下半部那朵白花暗喻邓肯的爱人韦莲司
抽象绘画直到今天,依然为很多当代观众所不理解。
 
瓦萨里·康定斯基,《动态一》,1935
那要来阐释这种画的魅力到底在哪?我们不妨来借助一下抽象绘画之父,康定斯基的原话。

康定斯基曾说,“色彩直通人类的灵魂。”
 
萨里·康定斯基,《黑色笔触》,1913


他进一步,用了一个美妙的比喻阐释了这个理念,他说:

“色彩是键盘,

眼睛是弦槌,

灵魂是一张铺满了琴弦的钢琴。

而艺术家是那只演奏的手,

他有意地敲下一个又一个琴键,

听者的灵魂便随之震颤。

——《论艺术的精神性》,1910”



这段话写得非常诗意,却有点难以捉摸。那允许我用自己的话再简明解释一下,这比方背后,隐藏着两个惊世骇俗的观点:

第一,康氏认为色彩是有力且通灵的。

为了在画布上彰显这美妙无比的元素,必须摒弃其他所有干扰物来展现纯粹的色彩。

于是传统绘画中具体的形象,需要被舍弃。
 
萨里·康定斯基,《玫瑰上的重音》,1926


第二,康氏还认为绘画和音乐一样,都是震颤灵魂的艺术。

我们人类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模仿自然界的鸟叫,蝉鸣,人声;那按照这个思路,绘画为什么要坚持模仿真实世界的花朵,风景,或美人呢?

于是again,传统绘画中具体的形象,需要被舍弃。
 
萨里·康定斯基,《构成八》,1923


虽然我概括得如此简明粗暴,但康氏原文中的思想对于时人来说,依旧是晦涩且颠覆性的。

让精神性来主导绘画艺术?

让画面和乐章一样,无所拘束地自由流淌起来?

只有一部分天生性灵的人,在这理论中看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无限魅力,并虔诚地走上了实践之路。

韦莲司就是其中之一。
【画当如歌】
今天在美国的费城美术馆,能够看到韦莲司留下的一幅抽象绘画作品,《双旋律》。
 
韦莲司,《双旋律》,1916


画中三条鹅黄色的弧线,如同兰草一样拂过画面,映衬着中心一株纤弱的豌豆苗般的螺旋线。

其中一根黄色线条上,匍匐着一只形状可疑的肉粉色茧状物。

这是韦莲司送去参加1917年纽约独立艺术家展览的作品之一。

这个展览今天在艺术史上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因为正是在此,杜尚呈现了他那个恶作剧式的小便池。
 
马塞尔·杜尚,《泉》,1917


杜尚是邓肯的好友,并经由邓肯介绍进了纽约的现代艺术圈。
帅绝人寰的杜尚
1917年的纽约独立艺术家展览秉持着“不评判,不拒绝,不奖励”原则,原本承诺向全社会所有的艺术家无差别化征集作品。

只要你敢送来,协会就敢展览。啊,多么了不起的雄心计划。

但顽皮的杜尚对此深表质疑,于是假借他人之名,送去了一个男用小便池作为艺术作品,并挑衅地以《泉》来命名。


一个从店里买来的……公共厕所男用小便池?

经过激烈的讨论,展览委员会虽不甘心,最终还是不得不扬手自打脸,拒绝了这件现成品。这背后藏着的,是杜尚那一抹柴郡猫似的狡黠笑容。
 
Bazinga
《泉》成了今天1917年展览的尖锐标志。但事实上,这场展览会当年囊括了不下千件先锋作品。也是纽约后来崛起成为现代艺术之都的前期造势。

根据胡适的记载,这场展览虽然盛况空前,但大多数藏家对于层次不齐、奇形怪状的现代展品还是望而却步,多数展品乏人问津。

可是韦莲司的画却卖得很好。

这幅《双旋律》在开展几天之内就被买走,随后流入美国的大藏家手中。

今天被展览在费城美术馆中,作为美国早期现代艺术中的重要一笔。

无论从这幅画的名字,还是它的形式来看,韦莲司想必深受康定斯基理论的影响。

在当时的采访中记载,

“就像布朗宁拒绝解析他自己的诗一样,韦莲司宁愿观众自由感受她的作品。

如果有人觉得她的画,像是一只虱子攀附在头发上,就让他那样想好了,她自己则认为这幅画的灵感并没有那么卑微,她想要表达的意图是旋律。”

 


这幅画透露着一种羞怯纤巧的美感。

一种旋律稳固而盘旋,另一股旋律短促而闪回,双旋律的交织,暗示性的细节,很难让人不联想起生命的孕育与诞生。

这可不是胡扯,因为事实证明,胡适在讨得韦莲司芳心的过程中,也曾用她画中的生命力来撩拨传情。
【添香读画】
根据1915年11月初的往来信件,胡适曾经带一个男同学一起去看过韦莲司的三幅画。

在画室中,显然男同学对于韦莲司的画作发表了一些非常高明的品评,而胡适的阐释却没有获得韦莲司的认可,这让胡适非常懊恼。

胡适在信中说,自己整整一星期都非常难过,因为他没有抓住她画中的精髓,让她失望了。

他决定从此以后如果没有独到之见的话,绝对不再发表关于艺术的平庸看法。

没想到第二天,由于思之过切,胡适居然梦见了韦莲司的画。

他急切地写信给韦莲司,说第一幅画中的每根线条,每道色彩,让他做了一个噩梦,深陷梦魇之中的那种窒息与恐惧,让他仿佛看到了拉奥孔群像般的毛骨悚然。


拉奥孔群像
可当他为了摆脱梦魇,去回想另两幅画时,却发现自己比看原件的当下,更能清楚地体会到其中的意境。

他说韦莲司第二幅画给他的感受,

“首先是专注,接着是生命力忘我的洋溢”。



而第三幅画则更不一样,

“它先提出了一个疑难情境,一个问号,然后是凝注。凝注以后,是悟道所带来的悲悯与希望,最后则转化为意气风发的决定”。



胡适对于这批抽象画优美又深奥的阐释,到底是不是在胡说八道呢?

很遗憾,今天这三幅画流落到了哪里,具体是啥样,暂时都没有考证出来。

但显然,这种精神性的解读与韦莲司的抽象画十分相配。

韦莲司本人也是非常满意。

她在回信中激动地声称,胡适完全说出了她的创作心境。在艺术鉴赏方面,他居然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她难以表达的这些层次梳理了出来。

于是,两个原本就共鸣的灵魂,在艺术的浸润下贴得更近了。

【弃梦还家】
就在这几年间,胡适对于韦莲司的情愫日渐浓郁。

他甚至忍不住,提笔开始为她写起了绮丽的中国词曲。

“我和君拾葚,君替我簪花。

更向水滨同坐,骄阳有树相遮。

语深浑不管昏鸦,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



这些含蓄又大胆的情思,正是胡适与韦莲司散步,谈天,郊游时的心怀写照。

可现实却不允许胡适放肆表达这样的爱慕。

这不仅因为韦莲司身边已有邓肯,更因为在老家,胡适早有一个由母亲订下的乡下未婚妻,江冬秀在苦苦地等着他。
 
江冬秀小照


在完成多年的游学后,胡适终于履行约定,离开美国,回中国迎娶从未谋面的江冬秀。

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韦莲司,在送别胡适时,未曾说出任何一句大胆轻佻之语。

两人以挥别朋友的方式,心有灵犀,脉脉无言,就此别离。

但在半年后,当韦莲司接到胡适跨洋信件,得知他已经喜洋洋地结婚时,才发现自己彻底的心碎了。
 
胡适与江冬秀


在很多年后,当胡适和韦莲司的关系发生变化后,她终于坦诚地回忆胡适当年的离开,对她来说是多么巨大的一个割舍。

“我当时完全没有想跟你结婚的念头,然而,从许多方面来说,我们在精神上早已是结婚了的。因此你回国离我而去,我整个都崩溃了。”



自从接到这封报喜信后,韦莲司“再也没有勇气去读胡适之后寄来的信件了”。

更令人痛惜的是,打击接二连三的袭来,第二年,韦莲司挚爱的父亲就过世了。

为了料理丧事,安抚母亲的情绪,并且照顾她患病的姐姐,韦莲司决定搬回老家,就此与邓肯分手,放弃了纽约的艺术生涯。

对于韦莲司的艺术天赋,和她同时代的评论家曾给予极高的期待。

她在1916年曾做过一尊雕塑作品,取名为《德哲雅家里任人触碰的石膏像》。

这件作品造型奇特,创作目的就是打破雕塑不能触摸的惯例,提供给观众抚摸和感受。
 
韦莲司,德哲雅家里任人触碰的石膏像,1916
达达派先锋法兰西斯·皮卡比亚对此印象十分深刻,他把这件作品介绍到了巴黎,并反复强调在美国的韦莲司,才是触觉主义艺术(Tactilism)的开创者。

但可惜的是,几乎所有评论都说,1918年之后,韦莲司从画坛消失了。

她放弃的纽约,后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十分赞赏韦莲司并追求过她的著名画商、现代摄影师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后来迎娶了另一个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夫(Georgia O'Keeffe)。


左为邓肯,中为欧姬夫,右为斯蒂格利茨
后者今天被冠上了“美国现代艺术之母”的美誉,成了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女画家之一。

 
欧姬夫肖像
乔治亚·欧姬芙,《音乐粉红与蓝》
,1919
而放弃了纽约,放弃了现代艺术,放弃了所有可能性的韦莲司去了哪里?
【平凡之路】
韦莲司在美国的现代艺术版图上消失了。

她回到了绮色佳,照顾母亲和姐姐。

在给胡适的信中,她无奈地书写道:

“好友,我知道母亲她多需要我,也因此,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韦莲司的家庭就如同《傲慢与偏见》小说中写的一样,由一个智慧宽容的父亲,和一个神经质又充满控制欲的母亲组成。

父亲的去世,对于整个家庭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韦莲司说,

“当一块巨岩断裂,坠落到混沌的深渊里去的时候,整个世界的黄金泰半已随他而去”。



剩下的,只是半个冰冷却极度需要她的家庭。

这是美国二十世纪初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命运。她们在人生和事业上踌躇满志,却因为家人需要她们照顾,不得不面对两难,做出牺牲。

韦莲司的母亲素来看不惯事业有成的女性,她认为女人在家庭中也能找到广且深的人生境界。

于是在爱的裹挟下,韦莲司向之屈服了。女人以家的需要为先,让那些男子们漂泊四海,无所羁绊吧。

她搬回老家,并在离家很近的康奈尔大学中服务了整整二十二年。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康纳尔兽医图书馆的信息搭建和目录整理,也成了今天这个图书馆的重要奠基者。


韦莲司在图书馆工作
当十五年后,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界巨星的胡适,风光无限地再次回访美国,回到绮色佳时,韦莲司想起两人的少年之时,百感交集。
 
胡适肖像
她自惭形秽地把胡适形容成一只羽翼丰美的天堂鸟,把自己则比作一只被禁锢在笼中,缠着铁丝的棕色小鸟。

但她也并未自怨自艾于自己的人生选择,虽然感怀却不失尊严地说,她和胡适,

“是两个自由独立,各自走在不同人生道路上的个体,你走的是一个大世界,我走的是一个小世界。真正的朋友不会因此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我们。”

【爱情与自由】
这段久别重逢让人回到青葱过往。激荡之间,籍着胡适送上的轻轻一吻,两人深藏的热情爆发了,终于超越精神友谊,成为了短暂的旖旎情人。

那一年胡适42岁,韦莲司48岁。在韦莲司生命中占有中心地位的母亲也已去世,她彻彻底底地成了一个人。韦莲司确定自己对胡适的爱。但始终不确定的是,这一份爱是否伤害了江冬秀。

她给胡适的信中充满了挣扎,一方面她不舍得将这份迟来的美好埋葬,另一方面,她觉得江冬秀是三个人里面最无辜、最无助的一个。

她说,

“我不会写任何对你的妻子不忠、或不替她着想的话。她一定是非常爱你的。

你们都是一个不幸制度下的牺牲者;她也许没感到,但你可是一清二楚。

你有着诸多的机会和兴趣,而这些对于她来说,则是完全被剥夺的。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责任自然应该落在先觉者的肩上。”



但韦莲司不知道的是,这十多年的光阴洗礼,胡适早已不是那个青涩纯情的少年。

风度翩翩的胡适此刻在国内外都是不折不扣的万人迷,他游刃有余地游走在多段情感之中,早就拥有了诸多情人。
 
胡适赠韦莲司小像
要说对于江冬秀的伤害,那相比于胡适在国内的烟霞洞同居,络绎不绝寄到江冬秀手中的女学生情书来说,远在美国的韦莲司这短短露水情缘,实在算不上什么新鲜的打击。

江冬秀对韦莲司一笑置之,并无敌意。
 
胡适移居美国后,韦莲司曾邀请胡适和江冬秀夫妇来绮色佳小住,非常愉快
当胡适的短暂访美旅程结束,回到中国时,韦莲司正在被爱情的火焰灼烧,她写下一封又一封倾诉衷肠的书信,漂洋过海。

而经验老道的胡适则采取了他一贯的处理方式:撤退,并尽量使这段激情冷却。

这是片叶不沾身的胡适,早就悟出的维持名誉的最好办法。

但在胡适一生中,韦莲司或许是最理性和宽容的一个情人。

知胡适如她,并没有被旋即而来的冷落逼疯。

反而在如常的生活中,将火热的渴望慢慢变为恒久的关爱,逐渐将两人终身友谊中的这段激情,看作是一场美好的经历。

或许她本来就未想从胡适身上索取更多,或许他们足够欣赏和默契于彼此的理智。

在激情冷却,恢复平静后,韦莲司并无后悔,也未曾对胡适纠缠不休,只是感恩在人生行至成熟之境,尤然拥有了如此的爱情。

这场情感迸发最好的果实,是让长久困在笼中的韦莲司重新找到了飞翔的感觉。

那只炫目的天堂鸟,吸引着她逃开笼中桎梏,奔向了彻底的自由。

自此,她想唱想跳,轻盈得如同一个少女,

“我所想象的是摆脱一切累赘,为我的人生作最后的冲刺;

人生最后一程,心无旁骛地献身于真善美,摆脱庸碌与妥协。

我所要的是那么一种人生际遇,

让我的心智与品位能永保敏捷,

让我能坦然与我最崇拜的人们交会;

……

我要的只是一小块地,低洼、阳光普照,

自己省吃俭用,但能多多施与;

或能云游四海,观察人生,并记录它的意义。”



韦莲司实现了自己的冲刺,在人生最后一程,她卖掉了绮色佳的房子,和亲友告别,独自前往巴巴多斯岛上居住,安享晚年。那里阳光充足,海浪沙滩。

她终身未婚,终身保持了和胡适,和邓肯的友谊。
【终章】
历史波涛壮阔地流淌,有人被推到风尖浪口,有人沉下水底。近来我常常在想,那些被推到追光灯下的大师,是否真是他们那个时代最有天赋才能的艺术家?

犹记得多年前,在英国的艺术史课程第一节,教授就敬告我们,很可惜,这是一部关于“大师”的偏见史,请牢记,在课本外的广袤黑暗中,尚有许多没被封神的艺术家们在长河中静息。

如此看来,韦莲司是不幸的,当现代艺术的浪潮袭来时,敏锐而有天赋的她扬帆出发,占尽先机。

却也由于家庭责任的桎梏,她提前退出了名利游戏,自我放逐,主动选择被遗弃。

她舍下了本可能成就传奇的绘画事业,选择了一条平凡之路。

韦莲司又是幸运的,因为挑选情人的好品位给她在历史上留了一线光。

追着这束光,我们才在百年后读到一个发光的灵魂。

阅读韦莲司与胡适之间的通信,这一男一女思想之开阔,格局之浩大,言论之深邃,让人不禁去幻想和填补,假如当时韦莲司没放弃纽约的艺术事业会怎么样?

一个有韦莲司之名的美国现代艺术版图,又会是什么样?

如今她的残画早已散佚在世界的各个无名角落,却因为一段人生中的爱情而被世人铭记。

感谢这段爱情,让我们从汪洋中打捞起了一段故人往事。

但在这段往事中,我们也能更清楚地看到,韦莲司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漂亮朋友。

1937年,52岁的韦莲司写信给胡适说,有一个正直善良又温和的男子向她求婚,希望和她共度余生,她感到非常的感动。


韦莲司给胡适的手写信
这可能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获得婚姻的机会。

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剖白自问,最终她拒绝了。

因为她领悟到婚姻固然温暖,但她的人生更需要的是无牵无挂的自由。

做下决定的韦莲司向胡适写道:

“我发现我之所以要保持无牵无挂的自由之身,是因为我希望把自己保留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或许可以对你、对其他在东岸的朋友、或者对老邓肯能有一丁点儿的用处。

现在看来也许已经不需要或者不可能,但这是我对我的友谊一个卑微的理想。

也就是说,如果我在当下能赢得一些时间和自由,就能在必要的时候用它。”



何其动人!

但凡身边的朋友需要时,能不为家庭责任所拖累,不为世俗关系所羁绊,只以自由之身,扑向此生她所珍视的人,照顾他们,满怀真挚感情的把自己献给他们。这是韦莲司想要的人生。

这样的追求和情感,早就超越了男女性别,爱情亲情。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结婚。”

在人生这段旅程中,那些选择婚姻的人或许足够安全,但那些选择独行的人,只是没碰上心中那个万不得已的时刻。

他们未必背负着他人眼中的孤独。说不定,他们的内心拥有比谁都充沛广阔的爱和坚定。

——X圆

*本文对于胡适和韦莲司往来信件的引用,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江勇振先生所著《星星·月亮·太阳》一书的翻译和整理。在此不一一注明。

【一些碎碎念】

1. 潜伏了一段时间,但是似乎没什么人想念我。感到好伤心。捶地痛哭。

花了些精力去做了一次个人系统升级,目前已经下载好安装包啦,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九月X圆也会成为读博狗。

和四爷携手汪汪汪,给大家拜年啦。

未来会加倍努力地补上时间,陪伴大家,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读到的有意思的艺术话题和你们继续分享。

只要你还感兴趣,只要你不离开,我们会一直不离不弃地写下去!

2. 韦莲司斯人,是在读江勇振先生的书时注意到的。在此推荐《星星·月亮·太阳》,这是一本严肃的关于胡适生平情感八卦读物。

韦莲司留下的文字信件和她生平所为,折射出了一个耀眼的人格。

有些言论在我眼中,甚至一度超越性别格局,实在难以让人不生出敬佩之心。

于是忍不住想写一写,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她,也希望抛砖引玉,能有更多关于她的艺术材料浮出水面。

韦莲司对于胡适一生的感情,我觉得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态度。

已经遇上这么光彩夺目的人了,还有什么可不高兴的呢?

而胡适年轻的时候,确实生得斯文俊秀,年长后又平添了成熟书卷气。可谓一见胡适误终生。

难怪《建党伟业》里要吴彦祖来扮演他啊。
 


嘻嘻,你们觉得呢?

3. 之前Q蒙同学写的鸿篇巨制:【现实版唐顿庄园,弗洛依德和Mitford家族风云史】已连载结束。

一个名载史册的贵族,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十分精彩哦,给一个传送门:

【上篇】弗洛伊德《一盘鸡蛋》背后的血雨恩仇

【中篇】现实版唐顿庄园,男爵家的六姐妹

【下篇】查兹沃斯庄园,弗洛依德与公爵夫人六小姐

4. 欢迎留言,么么哒。
本刊一切内容,除【旁听艺术史】和导览信息外,均属原创。
如欲转载,请联系告之。
邮箱:topfloorart@126.com


    关注 艺术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