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成长的角度解读强迫症

 

武树坤:溺爱与控制,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然而这两个极端却在很多家庭中上演着。...



尊重版权网络转载请署名作者

向阳花心理微信公众号:xiangyanghuaxinli

人不是疾病,但疾病可以在人身上存在。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病,一种逐渐被认可的“摸不着”的疾病。强迫症是一种能给人带来极度的苦恼、痛苦的疾病。病人常很难适应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也是就诊率相对高的来访人群。

强迫症患者常见于青少年,多见于男性。近年来有“低龄化”的趋势,竟然有的小学生也感染强迫症。下面从家庭成长的角度说说本人对强迫症的一点点的经验解读。

强迫症的形成要件:

1,固化的二元思维: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潜在的对个人认为的“完美”的固守于强求。————内在的本质是靠理智、逻辑思维来解决所有问题。

2,个人的不自由体验(装在套子里的人、提线木偶)。心理、情感上不能与父母断奶,活在父母恐惧匮乏的内心世界里。活在父母的情绪虐待中,靠自己达到父母的要求来使父母幸福,然后自己就“幸福”了。

追溯成长环境:

溺爱与控制,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然而这两个极端却在很多家庭中上演着。严母慈父式的家庭教育关系更是注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教育关系。“你啥都不用做,只需要好好学习,考上某某名牌大学”,然后是父母不知疲惫地对孩子的物质的满足,心理上的溺爱、对学业的严苛要求。(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孩子是觉察父母潜意识的专家,尤其是“有毒的”潜意识。如果父母亲的内心是破碎、混乱的。她会以外在的焦虑表达内心的痛苦。而这个焦虑的最大接收者往往是孩子,父母内心越是破裂越容易将孩子的内心卷入到自己的漩涡中,使得孩子心理分化不良而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实施对孩子的掌控。本质是以孩子达到她(他)的某些要求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母爱的真正要求是跟孩子断奶,然而这样焦虑状态下父母必然很难跟孩子断奶。孩子更不可能跟母亲断奶了。孩子本能的需要母亲是安静、愉悦的样子,如果母亲不是这样的,孩子会通过自己的行为让母亲回到这样的状态,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才能感觉到被爱。经过漫长的摸索,在无数次的碰壁后,孩子找到了使得母亲回到安静状态的法宝——“听妈妈的话”。

一个患有强迫症的孩子背后一般会有一个患有焦虑症的母亲(或父亲)。并且母亲(父亲)是以强势的状态存在的。孩子为了获得爱,自然的去满足妈妈的需求,自然的围绕妈妈的感受而活。在这样长期的互动中孩子慢慢形成了人格面具——假我。只是这个假我是深入骨髓的。

孩子慢慢摸清了父母的潜意识,摸清了父母的准则要求。孩子是敏感而服从的,于是孩子自觉按照父母的这些要求来建立起自己的信念系统,但这套信念系统的产生是为了让自己变成妈妈(爸爸)的提线木偶。并且一定要做个完美的“提线木偶”。

然而这样“提线木偶”的状态,本质上是跟“生命”的要求相违背的。在生命本能的推动下自己内心的真正要求经常会与这个“假我”作斗争。然而自己的理智是不允许自己“自私”的,于是在这种长期而顽强的矛盾斗争下,强迫就产生。发展的严重,理智也要把强迫意念、强迫行为纳入到自己“完美”的秩序中。那么进一步的发展就可能是产生“强迫仪式”。

孩子只是不知道,让父母陷入这种强大的焦虑漩涡的重要原因是父母内心深处的“恐惧”。恐惧生焦虑,焦虑生强迫。如果有机会回溯到父母各自的家庭中,顺着家族的链条探索,你会发现有一把锁牢牢地锁住了一个家族。强迫症的产生是家庭中的成员“解锁”的副产物。

而真正要解好锁住家族的锁,寻求咨询师的帮助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人接访过一些强迫症的来访者。经过略微长期的咨询(3到10个月)预后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其中不乏有严重的到语言、思维逻辑严重混乱,内心极端痛苦,以致“失语”的)希望通过本人的咨询能让更多的强迫症及其他患有心理疾病的来访者走出心灵的沼泽地,重新体验人生的自由与幸福。

注:本文作者为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向阳花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咨询师武树坤向阳花心理咨询QQ群:290998780

向阳花团队心理技术学习guagua房间:474103

向阳花心理公益热线:15725066619

向阳花心理微信公众号:xiangyanghuaxinli


    关注 向阳花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