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还没熬好,光绪就驾崩了——北京东城草厂四条手机速写

 

光绪觉得病身沉重,他对御医们说,千万不能以药试病。但太医们哪敢不开方啊。甚至在光绪最后弥留的时候,两位御医都知道皇帝熬不过夜,对大臣们说已经没必要开方,但大臣们还是恳求御医开方,说随便开什么都好。这张方子开具后,药还没有熬好,光绪就驾崩了。...

药还没熬好,光绪就驾崩了——
北京东城草厂四条手机速写




北京东城草厂四条位于东城区西南部。原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北芦草园胡同。长304米。属前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虽然草场四条为老城区保护区,但是没有了老胡同的气氛,除了胡同格局没有变化,房屋已经全部整齐划一,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个老门墩以外,其他已经见不到老物件了。1965年定现名。 清朝最后一任太医院掌印御医任锡庚居住在草厂四条。

任锡庚,清代医家,字修如,北京人,尝任太医院掌印御医,兼上药房值宿供奉官。其所著有《难经笔记》、《医宗简要》,另有《太医院志》一卷,均有刊本行世。任锡庚,20岁入清内务府太医院,为光、宣两朝御医。

在中国医学史上,任锡庚算不上一号重要的人物,而他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恰好经历了中国人最感兴趣的慈禧太后掌权的年月,经历光绪宣统两任帝王,一直到帝制废除才离开太医院,而且他勤奋地用日记的方式把经历过的许多东西都记录了下来。这批东西,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一位姓张的老收藏家发现,并用了当时的天价买了下来。

光绪初年,20岁的任锡庚进了太医院。任锡庚在太医院呆了30多年后,写了一本《太医院志》,详尽地记载了太医院的规章制度、日常事务、历史渊源流变,以及许多逸闻,算是把这段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

据说他勤奋好学,对所有的学科都有兴趣而且喜欢向人讨教,这从他留下的这20多本手稿也可以看出,手稿囊括了中医的几乎所有领域,包括他对《难经》的注解,对防疫鼠疫的著作《鼠疫辨略》,还有关于儒家养生、关于舌苔诊治等等的学术论著。此外,他还把许多和学术无关的小事情也记录了进去。

清朝的皇帝多注重保健养生,比如康熙皇帝不仅通药理,还常常客串医生的角色,在给大臣的书信中赐宫廷药方和保健品。而最长寿的乾隆皇帝,平生非常注重养生,终身服用药酒和养生汤丸。就连那位活不过60的勤政皇帝雍正,也在空时研究炼丹术,并指导御医们炼出两款保健丸,声称一直服用可以活到三四百岁。其他的太后嫔妃们,也深通保健之道,平常只要稍有不适就立刻召唤御医前来号平安脉,开些预防保养的方子。

因此,许多御医,包括任锡庚的笔记里也记录了很多治疗小疾甚至纯粹养生的方子,比如慈禧觉得自己的头发不够乌黑光亮,又或光绪的脚常感麻痹等等,因此而开列的洗头泡脚的方子等等。

清朝末年,最著名的病人是光绪,光绪的病或可认为心病,因为在囚禁之前,他很少患病,而被囚禁之后的10年光阴,他竟召唤御医诊治900多次。任锡庚的笔记里也收录了一些给光绪帝的方子,看上去多数是治疗肾亏的。

给太后和皇帝看病的御医非同小可,常常是院判带队,3到6人共同会诊,诊脉时一人号左手,一人号右手,号完脉后两人换手。诊脉后大家各说各的判断,比较符合病人心意的诊断就会被采纳,然后开具药方,太后或者皇帝自己身边也有懂医术的太监宫女,有时候他们还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对药方作一些加减,药每次都煎双倍的量,煎好后一份送给开药方的太医们去尝药,另一份立即封口盖印,如果尝药无误,就把药送上去。

后来光绪自己觉得病身沉重,痛感是吃药太多导致,于是有一次,他专门对御医们说,你们看我的病能治就开方子,千万不能以药试病。但太医们哪敢不开方啊。甚至在光绪最后弥留的时候,两位御医都知道皇帝熬不过夜,对大臣们说已经没必要开方,但大臣们还是恳求御医开方,说随便开什么都好。这张方子开具后,药还没有熬好,光绪就驾崩了。

1873年清穆宗同治十二年任锡庚出生於府右街,字修如。1890年17岁入太医院(东交民巷)。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驱清室出紫禁宫。晚清结束。1927年殁於草厂四条。任锡庚寿54岁。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关注 老阿摄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