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如膏书院,是否有人高中状元?

 

利川人点上面蓝字“利川是我家”再点关注,关注后看更多精彩内容...





利川人点上面蓝字“利川是我家”
再点关注,关注后看更多精彩内容



唯楚有材,于斯为盛。在人杰地灵的利川境内,曾经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书院,它们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书院都已经灰飞烟灭了,唯有如膏书院,依旧幸存下来。

建筑别具一格

如膏书院位于利川市南坪集镇南侧,现南坪小学校园内。1787年(乾隆丁末岁),南坪汛巡检王霖,毅然把创办南坪义学作为己任,经过不懈努力,1792年春建成学舍,延师启馆。当时人们感激王公恩德,取名为“如膏书院”。
如膏书院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宽33米,长约40米。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前楼、大殿、后厅共三进一院二天井。前楼为奎星楼,楼顶已毁。大殿基本完好,藻井依然,原孔夫子龛前正中尚有汉白玉龙雕一块,盘绕回环,栩栩如生。两壁嵌通碑刻四通,院内散放碑刻六通,字迹一律正楷阴刻,较为系统地记叙了南坪地方建书院,改学校的始末缘由。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
在书院内,生长着两棵高大挺拔的桂花树,每当秋季到来,这些桂花就散发出一阵阵香味,沁人心脾。为什么校园内都喜欢种桂花树呢?我至今没有找到答案。这或许是桂花品格高洁的缘故吧。
在书院的旁边,还有一座宝塔直耸云天,故名“凌云塔”。塔高约10米,共七层,呈六角形,每层均有方孔。塔门有一联:撑天剑气连齐岳,拔地文星映少薇。据碑文记载,此塔修建于道光七年,目的是为了配风水,与如膏书院相得益彰,象征当地文风如宝塔一样蒸蒸日上。当年为何要修建宝塔?当地民间另有一说:相传对面山上有一鸡公石,每当鸡公石发出叫声时,南坪街上便有房子着火。为了镇邪,才修建此塔。



历史源远流长

如膏书院注定要遭遇劫难,这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1797年,白莲教徒窜入南坪汛,焚烧了书院。《序》中有记载,“嘉庆二年八月,川匪窜境,焚扰馆舍,为灾数载,劳力都成灰烬。”清朝官兵平定叛乱后,王霖又于1798年重建书院。书院于1800年重新建成,但是膏火不足,没有开馆。王霖四处劝捐,得到大量醵金,以此购置学田,学院所需一切经费都得到了保障,在1801年重又开馆授业。
1905年,中国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这时,如膏书院即改名为学堂。民国初年,还名为“如膏书院”。抗日战争时期,以陈佩芝为首的外地老师来南坪创办新学,如膏书院正式定名为“南坪小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站立在书院内,仿佛看见清代学子正摇头晃脑,朗诵课文;仿佛看见夫子身着一袭长衫手执教鞭,传道解惑;仿佛看见山长点起油灯,批阅试卷。眼前这个书院,是否有人考取过举人?是否有人高中过状元?是否上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似的爱情?这些都无从考证了。只有黄叶在秋风中一片片飘落,见证着书院的百年沧桑。
如今,古代先贤们的弦诵之声早已消失在深邃的时空里,然而如膏书院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文化精神还在!莘莘学子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还在!中华文化是目前人类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活下来的文化。而书院就是中国文化传承至今的一把钥匙,它的存在提醒着后来人,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注重人才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关注 利川是我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