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乡景州】董仲舒借宿改村名

 

话说河北省景县西南有个广川镇,在西汉时期有户董姓人家,家有好地千顷,楼房瓦舍百间,生活过的十分殷实,主人董...



话说河北省景县西南有个广川镇,在西汉时期有户董姓人家,家有好地千顷,楼房瓦舍百间,生活过的十分殷实,主人董学究精通诗书丹青,是有名的书香之家,众人都叫他董太公。娶妻十分贤良,公元191年二月二十六日夜间,董太公做个梦,一道霞光从天而降,直溜溜飞进广川董太公妻房,一颗吉星入室,香烟缭绕,有一男子自谓秦始皇,说乃是文曲星下凡投胎,变一男童,治理儒书。太公梦醒,妻胡氏果然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儿子。董太公思想梦景,和儒教孔圣人临终时的预言,数百年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必有文曲星下凡发扬儒家经典,掀开儒治篇章的史册。这孩子是文曲星,长大定有作为。出生在农历二月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叫仲春。万象更新,动植物出土,舒卷自如,想到此就给儿子起名仲舒。

董仲舒自幼受到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青少年酷爱读书学习,特别喜欢读《春秋》,他对孔子、孟子的文章和学问佩服得五体投地,从不关心自家的田产家园,曾经连续三年不窥园圃,留下了“三不窥园”的故事。青年时期,董仲舒攻读《公羊春秋》,致力于儒学的研究和传播。他曾办学校讲诵经书,培养出一批贤达之士,这些人儒学成名之后,分散到各地讲学,将儒教文化传播,齐家治国,以仁、义教化百姓。公元前161年三十岁的董仲舒推行儒学大有名声,他便离开广川家乡,周游齐鲁,考察民间“仁”、“义”施行深处力度,以表示对孔孟的敬仰。

这年冬天,他路过成武县,走到县城西南三十五里的景河岸边的相里村时,太阳落西,天黑下来,便向一位庄户老人借宿。那老人童颜鹤发,热情好客,连姓名也没问,就把董仲舒领进家中客厅,先冲好茶水,让他洗刷休息吃茶后,就忙着给他炒鸡蛋、炸花生、煎腊肉、烤咸鱼做好四个菜,烫了一壶酒,为他洗尘。次日正是腊八节,老人还陪伴着董仲舒吃了用小米、红枣、豇豆、莲籽等做的腊八粥。饭后,董仲舒把嘴一抹扬长而去,连一句道谢的话都没说。老人毫不在意,微笑着一直把董仲舒送出村庄。

过了一年,董仲舒又路经这里,和往常一样向那位老人借宿。老人像往年一样,又以农家佳肴美酒招待了他。第二天吃过饭,董仲舒又是把嘴一抹就走。老人还是喜笑送他出村,目送他远远离去......当老人转身欲归时,董仲舒突然回转走来,向老人深施一礼说:“学生相扰,不通姓名,请您老原谅!”老人微微笑道:“成武人重义不重名。”便挥手送董仲舒上路。董仲舒听到老人这句话,十分感慨,尊敬他重“义”,本想通一下姓名,也想知道老人的尊姓大名,然而老人的一句话,却使他难以再张口了。便自语云:“君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于是,他在地上写了两个大字,即“董”字,又一个“懂”字,深鞠一躬上路而去了。

后来,董仲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当了大官,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从此儒学戴上柱冠,孔子成了圣人,董仲舒也就成了汉代的大儒,儒教的二圣人。董仲舒居了高官,有了权贵,仍不忘留宿重义老人之恩,便带着随从人马和财物重金前来酬谢老人,可是老人已经去世。董仲舒在老人坟前摆酒挥泪提笔写下挽联:“孔孟圣地出贤杰永垂不朽,礼仪之邦乐助人英灵千古。”这挽联现存在成武县九女集镇汪庄村现存的石碑上。

董仲舒这一来祭奠,惊动了县令和乡绅。为了光耀乡里,纪念老人留宿董仲舒这一义举,将相里村改名叫“留董里”。旧时里是现在的集,村名都说汪庄过去名叫留董集。后建董子庙,留董里成为贸易中心,生意买卖的繁华之地,现存明朝崇祯十年岁次丁丑三月甲辰朔三月壬申吉旦,立的古碑,文曰:“文出······董子尝停骖于斯,一时,父老咸攀辕留之,依依然不忍听其去。其后因以取名焉!······腴问其民,其民殷富,但集镇寥远久矣。”据成武县地名志: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在九女镇智楼北1公里(留董里)汪庄属郭庄行政村,耕地325亩,189人,汉族,据《汪氏族谱》记载: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汪氏从曹县土潭集迁入成武县留董村居住,建国后由于董氏无后,汪氏人兴旺,故改留董村为汪庄。

作者:董良银 山东成武

来源:景县新闻网


    关注 网信景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