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叹“凤鸟不至”的真正原因

 

公选论文和思修读书报告一起~啦啦啦...



摘要:《论语·子罕》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对于孔子叹气的原因,前人已经总结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不得受命说”和“不逢明君说”。本文尝试通过对这两种解释的论证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结合“西狩获麟”这一事件孔子的反应做对照,证明“不得受命说”是讲不通的,从而论证孔子叹“凤鸟不至”的真正原因是“不逢明君”。

关键词:凤鸟不至;不得受命;不逢明君;西狩获麟

在读《论语》的时候,读到《论语·子罕》中的一句话:“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对于孔子叹气的原因,孔子的十二世孙、西汉学者孔安国做出了具有争议的解读。何晏《论语集解》:“孔曰:‘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可见孔安国认为孔子叹气是因为有生之年不得见祥瑞。这是很字面的理解,由此也产生了争议:孔子感叹有生之年不得见祥瑞,是自伤有生之年不得受命为王,还是伤不遇明王以行仁政王道?清代学者刘宝楠在其著述《论语正义》中就这个问题总结了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不得受命说”和“不逢明君说”。

前一种解释源自董仲舒的观点:“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刘宝楠概括说:“是董以夫子此叹,为己不得受命之故。”这样的概括是很恰当的。但问题是:董仲舒是如何论证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的论证过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物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可见董仲舒的论证过程是从人君正心一直推导到祥瑞毕至,人君正心是天降祥瑞的最根本的原因。这样的正向推导是没有任何逻辑上的问题的。但董仲舒错在于反向推导过程中将“人君正心”换成“孔子受命”,认为祥瑞不至是孔子不得受命的结果。其实根据董仲舒的逻辑,祥瑞不至只能反推到人君心不正,即世无明君,而不能推出孔子“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即孔子不得受命之叹。由此可得,董仲舒的论证并不能很好地证明他的结论,“不得受命说”是站不住脚的。

另外的一种解释是刘宝楠根据《汉书·儒林传》总结出来的。《汉书·儒林传》载:“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以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刘宝楠概括解读说:“此以‘吾已矣夫’为己不逢明君,与董氏异,当由《古》、《鲁》不同。”将《汉书·儒林传》的观点概括为“不逢明君”也是很恰当的,但对其与董仲舒不同的原因归结为所参考的论语版本不同,可能有待商榷。《鲁论语》是汉宣帝时才有的版本,而董仲舒为武帝时学者,如何可能见到《鲁论语》?可见,董仲舒虽为今文经学大家,但他所能看到的只能是《古论语》。所以产生两种解释不是由于存在不同的论语版本,而是由于今古文的核心立场和观点不同。因为这个问题和本文论点没有大的联系,故在此不做赘述。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已经在《论衡·问孔篇》中谈及这两种解释:一种是“夫子自伤不王也。己王,致太平;太平则凤凰至,河出图矣。今不得王,故瑞应不至,悲心自伤,故曰‘吾已矣夫’。”即是“不得受命”之叹。另一种是“孔子不自伤不得王也,伤时无明王,故己不用也。凤鸟河图,明王之瑞也。瑞应不至,时无明王。明王不存,己遂不用矣。”即是“不逢明君”之叹。前一种解释犯了和董仲舒一样的错误。“致太平”并不一定需要孔子“己王”,照董仲舒的看法,有某个人君“正心”就可以了。而且孔子并没有可能“自伤不王”,也就是不可能有想要为王的野心,否则他花费十几年周游列国寻找“用我者”的人生轨迹就不能找到适当的理由加以解读。可见前一种解释是不符合逻辑和事实的。所以后人一般都倾向于认为后一种解释是更好的,特别是重视考据的清代学者们。如清人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案后说近是。”“夫子此言,盖叹周衰而己不见用也。”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其实后一义胜也。”清人刘逢禄《论语述何》:“周衰己不见用。”由此可见,“不逢明君说”是对孔子“凤鸟不至”之叹更为确切的解读。

笔者认为,将“凤鸟不至”之叹与“西狩获麟”一事中孔子的感慨联系起来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本意。《公羊传》在解释“西狩获麟”时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王者之瑞至,孔子还是哭了,长叹“麒麟啊,你为谁而来?”很显然是“感嘉瑞之无应”,感叹世无明王,感叹自己不逢明君。假使凤鸟至,河图出,孔子是否还是会做同样的感慨?答案是肯定的。由此可以推出孔子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叹的不是“不得受命”,王者之瑞不至导致自己不能受命为王。他叹的是“不逢明君”,明王不兴,无可辅佐之君,自己的王道思想可能在有生之年不能得到推行。笔者的想法与清代学者刘逢禄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在《论语述何》中也提到将“西狩获麟”与“凤鸟不至”之叹作对照:“此言盖在获麟之后。获麟而死,天告夫子以将没之征,周室将亡,圣人不作,故曰‘孰为来哉’,又曰‘吾道穷矣’,义虽不同,亦可为周衰己不见用之证。”通过这样的比对,孔子“凤鸟不至”之叹真正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有生之年不能遇见明君,不能有效地推行自己坚守的仁政和王道理想。

总结上文,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叹“凤鸟不至”的真正原因在于“不逢明君”,有生之年不能实现自己的仁政王道理想。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家所言的“不得受命说”不能有效解释孔子“凤鸟不至”之叹,应该加以摒弃。

参考文献从略


    关注 青竹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