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智文化传播 第四课

 

朋友们好,从今天的课程开始,我们打算把《论语》和《道德经》这两部经典交替着讲,目的是充分的照顾到不同爱好不...



     朋友们好!

      从今天的课程开始,我们打算把《论语》和《道德经》这两部经典交替着讲,目的是充分的照顾到不同爱好、不同基础的人,这样讲也起到两个大的系统相互对照的作用。



   《论语》主要的内容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经》主要的内容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二者也有很多的共同点,很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个大的系统参照,会给我们更多的启迪的。  以后我们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把佛学的内容,容纳进我们的课程。



    从汉代开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它也融合了很多道家,儒家的内容,所以这三个文化体系就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但是首先现在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内容都在不同程度涉及到了修炼的内容,我们的课程也会涉及到修炼内容的讲解,但是修炼不神也不密,要抛开宗教的成分,我们要还修炼于知识,修炼于技术,我们如果从这些层面上去把握先贤的关于修炼的内容,那我们会受益很多的。


           

     现在我们就从《论语》开始,《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是不是呢?一般人是这样认为,其实不是,其实《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学生,以及后学者,把孔子和其学生和后学者的言论总结起来的那么一部书,取名叫《论语》,但是它记叙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我们对孔子也要进行认识一下了,这位伟大的圣人,他的名字叫“丘”,自“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的周易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以至于我们现在还是那么尊崇他,还是学习他。

全世界现在几乎大多数国家都在学习《论语》,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和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的影响,孔子的位置,不单是现在,从古代呢就非常非常高了,在古代小学,小孩子进学的时候学堂里面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而不是先拜先生,而是先拜孔子。另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评价,近段时间应该是非常高的了,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论语》的价值,逐渐认识到了孔子的贡献,20世纪的八十年代,也就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全世界有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联袂宣言,我把这个宣言读一下:“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个评价就是非常非常高了,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分子,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在这个骄傲的同时,真的我们应该多学学孔子的思想,多学学孔子的学说,能够为我们所用,能够武装我们自己的头脑,化为我们自己的精神财富。


      那我们现在就学习前边的一个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e)乎”。孔子说持之以恒的学习,并且不断的温习,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人感到喜悦的呢?我们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能这么去解释,那我们这个内容应该说很好理解,但是联系我们自己来,可能就需要好好的思考了,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实按人的本性来讲,人是懒惰的,是有惰性的,人其实不是特别爱学习的,那怎么样才能喜欢上学习呢,其首先是我们应该对学习首先有自己的一个打算,有自己的一个目标,有了打算和目标之后呢,我们学习就有了目的性了,有了目的性之后我们就能自觉的去学,而在学的过程当中我们会获得什么?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前人的智慧,我们从学习当中获得这种智慧,化为我们自己的智慧,等到这个时候我们有所收获了,我们也就感兴趣了。



      那么现在我们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很大,有的时候孩子们简直就是抵触学习,这是一个普遍的现实了,那么我们对孩子们该怎么办,很多家长是强压的,是强加他们的学习,学校大量的作业,有的时候学生不能完成,家长们就着急,学生考试时候分也低,所以就更着急,所以弄得现在很多孩子们都是疲于应付,到最后还没有什么结果,而且他们越来越厌烦学习,最主要的是他们学习不好了,他们自信心越来越差,真的是有的孩子自信心就丧失了,完全否定了自己,感觉自己一无是处,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这样做:去引导孩子学习。

那么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我们就要鼓励,即使他们真的没有表现出来多进步,那我们也要想法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想法表扬他们。其实人是在鼓励中长大的,我们成年人也是愿意听好话,不愿意听批评的话,责备的话,更不喜欢听谩骂的话,我们多鼓励孩子的时候,孩子自信心会提高,因为他的价值感那个时候就显示出来了,他就觉得“我还行”,所以他的自信心就提高了,这样一来他们就兴趣提高,那么兴趣提高了之后他们就爱学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引导他自己进步,提高的一个窍门,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要总是犯一个错误,总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跟学习好的比,越这样比越坏,我们不用这样比,怎么比?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每天有点滴的进步,我们就要表扬他,就要鼓励他,这样呢孩子们就逐渐形成了习惯,形成习惯之后,那么他就会受益终身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这个时候他们才能体会到这句话的那种境界,他们才能做到这种境界!



公众微信号hznlkf

咨询:

河北:窦老师 15132777559

           刘老师 13323151017

          欧阳老师13373559826

           丁老师 15369825219

北京:李老师15101681219

广东:胡老师13826272102

上海:陆老师18101878153

云南:刘老师15969229090

           谢老师13759231453

‍‍


    关注 云南慧智文化传播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