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礼,人生淡定,子畏于匡(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五十岁,回望感叹人生如戏;  五十岁,天命悟道戏如人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五十岁,回望感叹人生如戏;

五十岁,天命悟道戏如人生;

五十岁,自主人生,做自己的编剧,主演,导演,投资方。


        “恬淡虚无”----《黄帝内经》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杨绛《一百岁感言》

淡定,古人多讲淡泊、淡雅、恬淡、淡然。今天指沉着、镇定,淡泊一切是是非非。

五十岁,淡定人生:来自经历,以一种平淡对待得失;出自阅历,能够冷眼看尽繁华的生活态度;修身境界,勇于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戏台上,举重若轻,击节而歌。淡定是人生的修养,以一份洒脱娴静的心态来面对喧嚣的红尘,落花无语,留香阵阵,成就君子。

立于礼,人生立于礼行天下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内心淡定,行为得体,举止优雅,言语合适。遇事冷静,宠辱不惊,不患得串失。经得起考验,受得住委屈,宽容大度,善良慈怀,成为大人。
人生淡定境界
       淡定看人生,宁静做自我。人生充满变数,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生的走向。所谓定力,就是定心。心静了,生活自然也就安稳了,人生自然也就安定了。反之,如果不能保持的内心的宁静,就会被情绪所控制,稍不注意就可能误入歧途、贻误终生。所以,以其郁郁寡欢埋怨命运,不如清清静静闲坐修心。

       许多人想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是风波四起,劲浪不止。平和之人,纵是经历沧海桑田也会安然无恙;敏感之人,遭遇一点风声也会千疮百孔。命运给每个人同等的安排,而选择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则在于自己的心性。

       人生中要走很多路:有一条路不能回头,就是放弃的路;有一条路不能拒绝,就是成长的路;有一条路不能迷失,就是信念的路;有一条路不能停滞,就是奋斗的路;有一条路不能忘记,就是回家的路。信心满满的走好脚下的每条路,祝大家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很精彩。

     《史记》中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淡定”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官场腐败,地铁上拥挤的人流,大街上抱成团的车辆,移动电话的聒噪,叫卖之声的合奏,医院和大学本是圣洁清静之地,也变得俗流滚滚,扰闹不堪。这浮躁的喧嚣贯穿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核心,那就是“私利的无限追求”。

“恬淡虚无”,所谓“淡”就是一种超拔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患得患失,宠辱不惊,从精神上俯视万物,随遇而安。

所谓“定”,在《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了学问止于善良,就可以确定而安定。

所以“淡定”从内涵上来说,礼行天下,从内心到身体,从精神到物质,从家里到社会。就是从贪婪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极度物欲享受的纠缠中超脱出来,精神和道德境界进入了一种清静安定的沉思和真实诚笃的纯朴状态。这种淡定使人进入一种高度的自由状态,心不为物累,形不为物役,心地坦荡,胸怀宽广,精神超脱,为了道义不贪生怕死,不戚戚于贫贱,亦不汲汲于富贵。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




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几件大事之一。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当时有一个坏人叫阳货,据说阳货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长得和孔子一样,宋人都要杀掉他。孔子带了一大堆学生,经过那里,大家以为他就是阳货,把他包围起来,要杀他。这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古代的文字简单,只用一个“畏”字。实际上这个字代表很严重、很可怕、很危险的一件事故。当然孔子的学生们感到很严重,也可以说吓死了。可是孔子说,没有事,你们放心好了。他非常相信命,不过这个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他说自文王死后,五百年来,中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流传吗?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可是事实上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他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要留着一点。如果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像这样,那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杀死。

我们看到孔子在一个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始终不以宗教精神,来个祷告,求神保佑。再说,这个时候,他如果谈军事精神,把学生马上一组织,变成战斗的力量,也很容易。但是他不来这一套,所以他始终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他始终建立一个人文之道,处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这一段说明他作人处世,处困难当中的精神。他这一次困难,如果不是身历其境的人,不容易体会。等于现在和年轻人讲抗战时期的情形,讲死了他们也体会不出那种味道。没有跑过警报,没有躲过炸弹,没有逃过难,那种味道年轻人始终不知道的。孔子当时的处境是万分危险,但他始终不动声色,不在乎。他反而慰勉学生,放心!死不了的。中国文化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是我们该死。假使上天无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我们不会死的。这是孔子处患难中的精神。

——节选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关注 读书行路知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