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俱乐部】孔子居然向7岁孩子请教,这小孩到底是谁?

 



能让大圣人孔子请教的7岁男童项橐,到底有什么非凡本领?

古代圣人,经常会制造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怪事来。

譬如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列中国第一位、世界前几位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人称“大成至圣文王先师”(简称“圣人”)的孔丘孔仲尼孔子老先生,他够不够格当“博导”呢?

当然够格了。

而且,孔老先生也是有老师的,他的老师自然可称为“博导的老师”了。

孔先生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7岁的项橐。

这个项橐,算不算史上年纪最小的“博导的老师”呢?看完下面的故事,答应已经不言而喻。



1、圣公项橐



项橐,生卒年、籍贯不详,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

他虽然只有7岁,孔夫子却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称项橐为“圣公”。

小项橐长得眉清目秀,水洗一般,无师自通,聪明过人。

他自小就喜欢观察事物,遇事好打破砂锅问到底。他提出的问题,好多大人都难以回答。

夏天,项橐见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随之而降,就问父亲:“天为啥打闪打雷?”

父亲说:“是天老爷让打闪娘娘照明,他打雷轰劈坏人和妖怪。”

项橐反问:“那坏人和妖怪只有夏天有,冬天没有吗?”

父亲张口结舌,说不出道理来。

俗话说,“话没腿,走千里。”

一个7岁小孩竟这样聪明伶俐,很快传遍了四面八方,也传到了正在周游列国的孔老夫子耳朵里。

孔子想借东游看海,来会会这位神童。

2、绕“城”而过



一天中午饭后,项橐父亲去锄地,他跟着玩儿,在地头的路上用小石头围了个圈,里面用薄板石盖了间小屋,他就当它是一座“城”。

他正玩得高兴时,忽然从西南驿道上来了辆马车,上面坐着一位长者,头挽高髻,宽袖长袍,后面跟着一些弟子。

而驾车的,便是那个“人死冠不免”的子路。

他头戴钢盔,身披铠甲,手执长鞭,嘴里不断地喊着,“驾,驾!”

猛然看见一个小孩蹲在路中间玩乐,就大声吆喝:“闪开!闪开!”

项橐却若无其事,照样玩他的。

子路满脸怒气,伸手要揍项橐,被车上的孔子制止了。

孔子下车问道:“你这小孩子怎么不让路?”

项橐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一时语塞,弟子们也哑口无言,只好绕“城”而过。

子路怒气未消,走到地那头去麻烦了一会儿项父,这才离去。

项橐见他们走后,去问父亲,他们为什么来。父亲如实地说了一遍。

项橐说,若他们再回来,你就如此这般告诉他们。



3、何为有用之材



再说孔子向北走了一会,见天色已晚,离驿站尚远;

特别是听说神童就在这一带,未很好交谈,感到很惋惜。他决定原路返回,在此住宿。

回来的路上,子路果然又去麻烦项父,问:“你的锄一天到底锄多少下?”

项父回答:“你的马蹄一天抬多少下,我的锄就锄多少下。”

孔子听后很是愕然,便问:“刚那会儿你说不知道,这会又这样说,是谁教你的?”

项父是个厚道人,不会说谎,便对孔子说了实话。

孔子断定,这个小孩就是他想见的神童。便吩咐弟子们找家旅店住下,打算进一步与项橐交谈交谈。

这地方,无论是民宅还是店家,都喜欢种秋齐棘子充当院墙。

孔子进店没有注意,袍子被棘子挂破了。一个弟子很恼火,便对围观的人有所指地说:“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长刺,大了更恶,实乃无用之材。”

项橐也在人群中,一听便知弦外有音,就问:“先生们,什么是‘有用之材’?”

孔子说:“诸木之中,唯有四季长青的松柏最好。”

项橐接着问:“松柏确实是有用之材,您能说出松柏为什么四季长青吗?”

孔子说:“因为松柏木质硬,无孔,心红。”

项橐接着又问:“那竹子可是有孔心白,为什么也四季长青?”

孔子无言以对。当晚不欢而散,各自休息。



4、两小儿辩日



第二天一大早,孔子便遣弟子去找项橐交谈。

去的人回来告诉先生,项橐与几个小伙伴们去东边看日出了。

孔子便亲自到村东去找。不一会儿便发现,项橐和另一个小孩,正站在池塘边争执着什么。

于是孔子便凑了过去,只见两个小孩争得面红耳赤。

另一个小孩指着太阳说:“你看!你看!早晨它像车轮子,中午就像个盘盂,这不是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吗?”

项橐说:“离我们近必定晒人厉害,可早晨虽大,反而沧沧凉凉;但到了中午,却像火盆烤人,开水烫人。这是为什么呢?”

正当二人相持不下时,见孔子来到,便请教他。

孔子哼哼啊啊也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其实就是中学课文《两小儿辩日》里的内容。)

5、不耻下问



这时,有一群鹅在池塘里哇哇叫着戏水。

项橐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大?”

孔子说:“因为它的脖子长。”

项橐说:“蛤蟆、蛙子的脖子很短,叫声也不小。”

孔子又支支吾吾了。

项橐诚恳地说:“人们都说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伦纲常,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怎么这些事不给俺讲清楚呢?”

孔子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你这孩子很聪明,也很懂得礼貌,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同行,必有吾师矣。要不耻下问。”

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很快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以后,各种史志典籍有关章节都有类似记载。

据《史记》说,秦国甘罗12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

南宋大儒王应麟所编写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亦出于此。

小项橐年幼聪慧,固然可喜可爱;而孔夫子以圣人之尊,还能不耻下问,向小孩子请教,更是可钦可敬啊!

来源:网络

-----------------------------------------------

官方微信:gxj1199

全国热线:400-005-1225

-----------------------------------------------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育儿交流与分享!!!


    关注 教子有方俱乐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