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尝试黑石集团透视(综述)

 

知道黑石不一定懂PE,不了解黑石肯定不懂PE。...



他山之石:尝试黑石集团透视(综述)
(根据互联网资料整编)


知道黑石不一定懂PE,不了解黑石肯定不懂PE。2016年5月11日的福布斯杂志以《华尔街不可阻挡的力量》为题对黑石进行封面报道。文中写到,黑石等PE已经取代高盛和JP摩根等投行成为新一代华尔街之王。

谁的开始都很难:

黑石在当时的华尔街尚属无名之辈,在募资过程中吃了不少闭门羹,“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

1985年,华尔街开始的一家小型的并购公司——黑石公司,只有4个人、40万美元。谁也不曾想到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并购公司,20多年后一举成为业务覆盖私有股权投资基金、房地产基金以及对冲基金、债务投资等诸多领域,资产规模超过800亿美元的PE天王。

运气和谋略成就了黑石:

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给黑石带来了转机,彼得森回忆,“黑石”取得了保德信副董事长凯斯的信任。“他当时说,‘我喜欢你们两个家伙,我会给你们1亿美元’,后来我们又从杰克·韦尔奇那里拿到一笔钱,于是我们就算上路了。”黑石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者,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器公司、日兴证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的退休基金在内。黑石的好运气从此开始。

“友善”的黑石策略:

在盛行敌意融资并购的1980年代,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就为公司发展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坚持不做敌意收购;他们还发现,运用彼得森强大的人脉关系网和他们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相关公司建立友善关系至关重要,而且无往不胜——这一条现在已经成为“黑石”的标志性策略,使“黑石”成为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合伙人的优秀

客观说,黑石的每一项辉煌都是两人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个人相差20岁,原来是上下级,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是“黑石”这部庞大“生财”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浓厚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则是“黑石”的“润滑剂”。

独到的眼光:

施瓦茨曼的眼光之独到和掌握时机之准在华尔街都无人能及。例如,黑石集团2004年从德国私人资本手中买下了Celanese化学公司。这块资产到手还没捂热,随即被推向美国上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传统行业在股市开始受到青睐,不到半年,黑石集团转手之间就拿到了现金收益30亿美元,而且手上还掌握了为数不少的股份。对于如此划算的买卖,施瓦茨曼的手段可见一斑。

业务组成: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黑石现已发展成为美国和全球顶尖的股权私募投资集团,其核心业务包括私人房地产投资、企业债务投资、对冲基金、共同基金管理、私人募股、可销售另类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咨询服务。自25年前,跨入资产管理以来,黑石集团在管基金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分布在:私募股权投资、房地产投资基金、夹层基金和高级债券基金等领域。它的收入结构也很简单:管理与咨询费,业绩表现费,投资收益,股息及利息收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有时,黑石基金也会进行反向操作。即,在资本市场估值较低时以杠杆并购方式将上市的地产公司或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公司私有化下市。然后,再将物业分拆出售,以套取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之间估值的价差。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黑石体现的是“闪电速度”——快速的完成物业分拆出售。应该说,快速安排负责融资结构、快速完成大型交易的能力是黑石能够在金融危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较长的投资期限:

金融危机中,黑石旗下有两只基金于2005年进入投资期。在2007-2008年,由于这两只基金名下的资产都是在2005-2007年间购买的,处于估值高峰期,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黑石基金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比如,BRER Int`II出现了44.1%的价值损失,截止2010年投资价值仍低于成本5%,尔后两年(2011和2012年),欧洲资产一直没有明显的价值回升,直到2013年该基金投资价值大幅提升了30%,年均内部回报率达到2%,2014年进一步提升到4%,但此时基金已经过去了9年时间。至少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期间能够不损失并有一定的盈利,是得益于基金没有到期赎回的巨大压力,一直可以投资获得回报,从而等待危机的复苏和投资价值的恢复。

黑石地产基金至今保持着零亏损记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足够长的存续期”。与国内地产基金通常1-2年存续期不同,国外标准基金的存续期一般都在10年左右。研究显示,当基金持有超过7年时,地产基金的损失率就接近于零,这是因为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将被平滑,从而能够为投资人提供一个长期相对平稳的收益。

黑石集团:华尔街不可阻挡的力量(中国基金网)

回首金融危机以来的八年,施瓦茨曼所引领的黑石集团一路走来,可谓有惊无险,其所管理的资产总额在这八年来几乎翻了两番,其总计2000余名员工中的85%更是在2007年以后才加入集团。同时,黑石也在这八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如今,黑石坐拥92家公司的主要股份,包括希尔顿饭店、迈克尔斯百货、范思哲、徕卡相机等名牌企业。它旗下还拥有成千上万商业地产项目,包括纽约曼哈顿的史蒂文森城、芝加哥威利斯大厦,以及遍布全美的独栋住宅。而在其所运营的几乎每一项业务中,无论对冲基金还是信贷业务,黑石集团都是当仁不让的领导者。

黑石集团股东米奇·罗宾表示,不论高盛还是摩根大通、富国银行,均运营良好,但它们遇到了不可抗力,即无法涉足一些企业交易活动。就在监管部门“腰折”摩根、花旗们的高薪之时,施瓦茨曼则在兴高采烈地数着他于2015年从黑石所获取的红利和收益共计8亿美元,这一数目相当于高盛、摩根大通总裁个人所得的30倍以上。施瓦茨曼的个人资产净值也因此突破100亿美元,并成为黑石集团历史上第五位亿万富翁,这一纪录目前华尔街尚无一家公司打破。

黑石集团创建于1985年,由前雷曼兄弟公司高层皮特皮特森(PetePeterson)和老下级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Schwarzman)创立。在其核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中,黑石集团自1987年首发基金产品以来,从未有单一基金亏损。其私募股权基金、不动产投资基金及信贷基金的平均年回报率分别达19%、20%和14%,从而全部击败标准普尔500指数,后者过去三十年的年均回报率仅为9.7%。对此,施瓦茨曼认为,成功源自黑石行之有效的运营系统。

正如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成就华尔街伟大的摩根集团一样,2007年的金融危机也成就了伟大的黑石集团。此前,私募股权公司或对冲基金的软肋之一便是资本结构缺乏持久性。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施瓦茨曼决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改善黑石资本的持久性。同时其经营团队对于施瓦茨曼的经营策略也了然于胸:即精明投资、崇尚企业家精神,且重中之重是莫失去资本。黑石亿万富翁前辈托尼·詹姆斯认为,永久持有资产正是黑石成为华尔街不可阻挡力量的制胜法宝。

我国的私募基金业起步晚于欧美,当前关于私募基金行业的很多争论,如人员管理、监管体制以及私募基金分类等问题,都可以从黑石的发展中找到答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注 沙漠泛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