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乡村民宿改造案例:“柿子”为什么这样红?松阳县沿坑岭头村“柿子红了”民居改造记

 

在浙江省松阳县的沿坑岭头村,有一个颇为传奇的小故事——有一栋民居红了,随后全村的柿子被抢空了!这看似毫无逻辑...





在浙江省松阳县的沿坑岭头村,有一个颇为传奇的小故事——有一栋民居红了,随后全村的柿子被抢空了!这看似毫无逻辑的两件事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呢?这便要从一个名为“柿子红了”民居改造说起。

沿坑岭头村位于松阳县城西南部,距县城较远,历史上交通极不便利。早年叶氏一支为避战乱自松阳县古市镇迁居于此,后发展为今日350多人的人口规模。算上叶氏之前的原住民建村史,村子有近400年历史了。如今的沿坑岭头村已入选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内黄泥墙、小青瓦的传统民居随处可见,成片上百年的古金枣柿树更是村里的一大景观。但悄无声息了百年的金枣柿能走进大家的视线竟缘于一栋民居改造!去探索这其中隐藏的联系,或许能够为那些正在发展道路上迷茫彷徨的“村里人”,提供一个有趣的案例。

沿坑岭头村局部鸟瞰(李君洁|摄)
2012年5月,浙江省丽水市技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李跃亮老师被下派到松阳县枫坪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兼枫坪乡党委副书记。画家出身的他闲暇之余常走村进户寻找可以写生的地方,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沿坑岭头村——一个在当地下山脱贫政策鼓励下即将被废弃的村庄。村落所在地自然环境非常好,整体山势如同一把金交椅,很是特别,村落周围植被繁茂,有良田美竹散落其间,传统民居高低错落的成片分布于各个小山坳中,两片集中成片的金枣柿树群可金秋时节可谓美不胜收。画家敏锐的艺术直觉告诉他,如果在这里办个“画家村”,一定可以吸引许多学生和画家前来写生创作,这样既可以保留整个村落,也可以帮助村民提高生活水平。“画家村”的种子就这样在李老师心里种下了。

沿坑岭头村“金交椅”格局之座面部分——四十一田(李君洁|摄)
金枣柿树群局部(已落叶的前景树) (李君洁|摄)
适逢松阳县县长王峻到这里检查工作,李跃亮将这个想法向他作了汇报,在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李老师在村里举办了第一次沿坑岭头村画展,并通过微信平台推送这个村庄。不久,便有一些画家通过他的朋友圈被吸引到这里。

沿坑岭头村错落有致的民居 (李君洁|摄)
村子的人气越来越高,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村内没有住宿,来村子写生或者创作必须每天往返于县城与村子之间,路途遥远,时间成本也较高。也正因如此,李老师就萌生了在村里做民宿的想法。这一次,他的想法又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叶秋平是最早响应创建画家村的村民,他与其他两户人家一起,一起组建了合作社,用自家的老房子改成了以高低铺为主的学生房——第一代民宿(习称1.0版本)。主要接待前来写生画画的学生,条件相对比较简陋,仅仅满足了基本的住宿需求。

一代民宿“得造花香”天井院 (张瑾乐|摄)


“得造花香”客房床铺 (客栈老板提供)

“得造花香”餐厅(孙娜|摄)
有了一代民宿,村子渐渐热闹起来了,也开始有了游客前来探访,但1.0版的住宿环境显然无法满足学生以外的其他旅行者, 面对这样的需求,二代民宿(2.0版本)孕育而生了。二代民宿摈弃了高低床,以标准间为主。在一代的基础上对房子进行了适当的装修,屋内相对整洁干净,房内采用明瓦,窗户加大,满足通风和采光的需求。每个房间有了独立的卫生间,也出现了公共空间,布置了茶几、沙发等现代生活的元素。这样的民宿,以“速写小院”为代表。

二代民宿“速写小院”入口(罗德胤|摄)
“速写小院”标准间两张(孙娜|摄)


二代民宿的诞生更促进了沿坑岭头村的旅游发展,村子的名气也随之大增。此时,李老师开始思考请有知名度的画家前来作画。但作为画家的李老师很清楚,画画是需要氛围和感觉的,二代民宿简单舒适,却满足不了画家创作的灵感。有没有一个集住宿、茶歇、创作间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三代民宿(3.0版),已成为“画家村”发展到此时能否有所突破的一个瓶颈。“柿子红了”便在李老师的心中慢慢的生根发芽。

三代民宿选在哪非常重要,首先要考虑房屋的位置及周边环境,民居的可塑性,即房子本底条件,以及主人的态度。杨乡长与李老师在村内走了无数个来回,最终选择了现在“柿子红了”所在的这一栋民居。民居位置不错,坐北朝南,刚好在路边,门前有开阔的山谷和层层叠叠的远山,且离村口近,交通比较方便。除去房子本身比较破旧之外,其他条件都很不错。民居建于1976年,占地16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院落面积80平方米。主体两层加附属用房,坡屋顶,可以有较多的空间利用,也可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民居为木构结构,梁架结构完整且较为稳固,仅需局部进行结构加固,无需进行大的调整。夯土墙体,同时二层窗户本身较大,较好的规避了夯土墙开窗困难的问题。
“柿子红了”对面的山田景观(李君洁|摄)


选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就需要解决房主人的问题。主人叫建芳,目前居住在此。他是否同意改造,改造的资金又谁来出呢?

让村民自主投资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没人知道需要具体投资多少?如何经营?多久能收回成本……世代以“柿子”为生的农民对“投资”这件事情不敢轻易尝试,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三代民宿对沿坑岭头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如何落实的新困难面前,县领导再次给予了大力支持,由政府作示范、打头阵,以向村民租赁20年,并出资改造。

但问题又随之而来,房子由谁经营?房子租出去之后房主人住哪儿?

农村问题的复杂性是很多人无法相像的。乡长、李老师和户主反复谈判,最后的决定是:房子由政府出资改造,原主人住在一楼的大房间,民宿的日常经营也由原主人打理。

前期的问题都已经解决,接下来的就是对房子的改造了。

整个房屋的改造主要由李跃亮老师和知秋画廊的吴小芳完成。李老师负责是建筑改造和硬装部分,主要包括结构的加固、屋顶的改造、门窗的替换、楼梯的设置、室内墙面的设计与处理、室内的地板处理、以及院落的设计和铺装。改造主要以安全性、舒适性、多样性与本土性为原则。
“柿子红了”一楼接待厅(原堂屋)(李君洁|摄)


安全性主要体现在民居结构的加固、屋顶的防水(防漏)处理。沿坑岭头的降雨量较大,当地的屋顶做法是在檩条上铺设望板,望板上直接搁瓦,屋面没有做防水处理,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漏水、雨水腐蚀梁架结构的现象,需要经常对屋顶进行检修。这里解决办法是檩条上放木板,木板上做防水层,防水层之上才是望板,上面再搁瓦。檩条上的木板一是给室内一个比较平整舒适的屋顶界面,再则可以避免人直接看见防水材料。

在内部空间的营造上,李老师特别注重通透性、私密性和采光需求,以制造出舒适的居住、创作体验。通透性即能极目远望。改造民居所在地自然风光极好,南向可见远山、山谷、林木,阴雨天的云雾景观又是这里不可多得的自然之美。通透不仅在于“通”,更要“透”!将四时美景收于眼底,最重要是便是——窗,把原有窗户增大。因夯土墙体结构特征导致开窗面积不宜太大,因此窗户主要在纵向方向增高,并增加木过梁。一层原有的楼梯间十分暗,没有窗户。李老师为了增加通透感,在楼梯间的墙上开了四个小窗,增加采光的同时,又创造了画框一样的效果。这里还出现过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当地流传着一种在堂屋后面(正中间)开窗会漏财的说法,于是主人极不同意开窗。游说村民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四小窗避开中轴线来开,是不是就不算正中开窗了呢!增加了四个小窗之后原有的墙体“透气”了,屋外的绿色也被画框收入屋内。在二层的客房中,都增添了“天窗”采光,也为客房营造了温馨浪漫的氛围,白昼的阳光,夜晚的星空,只要你抬头,它们一直都在。在公共区二层的咖啡吧有一处很有创造性的改造,原有南面墙体上有一处局部倒塌后残留的墙洞,李老师顺势将其改造成了顶部倾斜的大面积条形窗,在传统的老房子里又增加了几分现代的时尚感。
左:原有楼梯间墙面,比较封闭

右:在此墙面上增设了四个小窗
左:南部墙体原有的墙洞

右:墙洞改造后的效果

“柿子红了”与一般的民宿或农家乐的重要区别在于空间使用的多样性,这里既有针对不同使用需求的单间和套房,又有可供创作或交流的公共空间。从建筑平面上看,“柿子红了”在常规三开间正房的东侧有一个不规则平面的两层的结构。主体部分的一层正中是原堂屋改成的接待厅,东西两侧分别为西侧原主人的居住空间和东侧两间独立客房;客房之间的过道可通往东侧的公共区域;二层正中是一个疏朗的公共空间,西侧有两间独立客房,东侧则是一个集茶饮、创作、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套房。主体建筑的东侧被改造为整个民宿非常重要的公共区域,分上下两层,以楼梯相连,一层通过西侧过道可达接待厅;一、二层均为的可提供咖啡、茶饮的交流空间,吧台设在一层。这样的公共空间即适用于熟人的小聚会,又为陌生人的相识、交流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场所。
左:茶室改造前

右:茶室改造后的效果(一)



茶室改造后的效果(二)(李君洁|摄)
在满足安全性、舒适性和多样性之外,“柿子红了”在材料的处理和使用上非常注重本土性。改造中多采用当地传统的青砖、保留夯土墙、木隔断、红黑瓦顶,延续了浙南民居特色;室内地板和天花板尽量采用当地的旧材料,尽管旧材料在使用存在着重新拼接的难度,人工成本也相对较高,但保留了原始古朴之感,这是新材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屋面瓦的使用也上,也保留了当地传统的红瓦和小青瓦;公共空间和室内的墙面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夯土墙或木隔墙,夯土墙仅做了简单的处理,保持原有的肌理与色彩;客房部分为了满足使用者对干净整洁的需求进行了风格适宜的室内粉刷。

经过李跃亮老师的改造,“柿子红了”已经拥有了一个多样的、流动的、有历史记忆的空间本体,更进一步功能与品质的提升就要依赖于室内的软装来表现了。
二楼楼梯尽端的陈设(李君洁|摄)


“热爱自然,回归简单生活,追求小而微的生活,以及这样的乡村生活所带来的心灵修复和成长。”是室内设计师在体验了沿坑岭头村生活之后对“柿子红了”的定位。他希望把自己对美的感受,对生活的理解,对居住使用者的尊重与体恤,落实到“柿子红了”的一器一物。在独立客房的设计上,分别采用“幽兰生前庭”、“野竹自成径”、“采菊东篱下”、“为梅且拆屋”、“陌上缓缓行”五个主题,既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也富有乡村野趣。大部分的家具采用木质等自然材质。房间的装饰大部分是来自这个村子,如盛花的土陶、采摘的果子、野花,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是经过设计师仔细思考和精心挑选的。
左上:“幽兰生前庭”主题房间墙面

右上:“幽兰生前庭”房间内茶具

下:“幽兰生前庭”房间内灯具与摆件
左:“野竹自成径”主题房间改造后效果

右:“采菊东篱下”主题房间改造后效果
左:“为梅且拆屋”主题房间改造后效果

右上:“陌上缓缓行”房间内摆件

右下:“陌上缓缓行”房间内茶具

公共空间的室内设计也是“柿子红了”出彩之处。二层低矮木梁结构的保留为咖啡吧创造了独特的空间感受。同时,咖啡吧的设计聚集了乡村、工业化、自然和7080怀旧等各类元素。桌子是利用收集来的旧木料由村民亲手制作,天蓝色的旧墙壁是原来留下的,并保留了剥落的状态,没有刻意重新粉刷,这块墙壁成为了留言墙,让充满历史记忆的老墙得以续写新的历史。

主体建筑二层正中的公共空间被用作了茶空间,命名为“茶余云起”,没有多余的装饰。中式茶几、简易的家具和通透的落地窗,既可以品茶聊天,又能观云。在家具的使用设计师也逃离了固有的模式,将柱间横梁作为茶几、鼓当凳子。灯具的选择上则与当地编织手工艺相结合,保留了当地的传统元素。
咖啡厅一层改造前
咖啡厅一层改造后
咖啡厅二层改造后的布置及陈设


“柿子红了”民宿改造总共用了40万元,硬装30万,软装10万,于2014年10月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营。之所以叫“柿子红了”正是源于那村中180多棵的古金枣柿树,而“柿子红了”庭院内已为金枣柿预留下了树池,也是希望沿坑岭头的标志景观可以在这院子中得以延续。

“柿子”红了之后,画家村的名声更响了,游客多了,柿子也卖疯了,还有人远道而来就为体验一下“柿子红了”……

从计划整村搬迁到如今的画家村,沿坑岭头有了历史的转折。一间民宿的成名挽救了整个村子,这是我们从“柿子红了”中看到的最直观也是最好的结局。
上:“柿子红了”改造前

中:“柿子红了”改造中

下:“柿子红了”改造后

沿坑岭头村的柿子又快红了,“柿子红了”也红了,但是柿子为什么这样红,怎么能红,需要从事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建设工作的我们认真思考,她成功的背后需要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政府领导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村民群众的配合、热爱乡村的优秀设计师、有良心的施工队伍……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我们都可能看不到今天的“柿子红了”。

“柿子红了”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村落发展的案例,又表达了希望传统村落能红起来、火起来、重生起来的美好愿望。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保护与发展的各种矛盾。但其实保护并不是停止不前,也不是固守传统,更不是只能延续原有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因为这种“保护模式”在今天几乎不可持续,更为持久的方式应该是在保留传统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的,针对村落特征找寻到新的发展点,让村庄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村民自己发现村庄的可爱,村庄的珍贵。

来源:《传统村落通讯》第八期

↓↓↓ 这些更厉害的兄弟号怎能错过

速速关注,成为全能王!!!






















    关注 乡村民宿设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