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五步;解决你教育孩子的烦恼(家庭教育小知识)

 



问题一:小孩爱玩手机、上网怎么办?





1.    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积极效果的。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控”手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家长要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对于其他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只要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还是比较容易戒除的。

2.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虚的时候,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大,只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且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对手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人良性互动的团体活动,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3.约法三章,坚决执行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无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定要分明,执行要坚定。

孩子的自制力实在是不行的话,帮孩子换个传说中的“老人手机”也未尝不可。要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千万不能着急。

4.利用同伴的力量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少用手机短讯和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的时候,手机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们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联合孩子的好友与其家长,共同参与到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当“戒手机”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控”也就不复存在了。

问题二:如何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的事情?



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离婚,到孩子上学的年龄依然没有告诉孩子父母之间离婚的事。很多单亲的父母困惑该如何和孩子说这件事呢?

首先,父母离婚前应把如何对待孩子商量清楚。要让孩子知道只是父母之间的关系断开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依然持续。其次夫妻关系不能持续时,要多与孩子沟通,听听孩子对父母有没有其他要求。孩子的悲伤可能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陪伴。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问题三: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如何处理?



凡事要透过表面去看本质,当家人或朋友无意间做错了某件事时,我们要理智对待,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而忽略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会用爱心去包容爱心,家会让你感觉自己的周围,时时洋溢温暖的阳光,这种信任和理解真的很重要。

往往,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孩子是否改错,关注孩子是否优秀,而我们忽略了关注孩子本身,这些都是打着爱的旗号伤害着孩子,但我们往往认为这就是爱。请牢记,孩子本身最重要!

问题四:孩子知错后;家长如何应对?



当我们说出“我原谅你”这四个字时,这代表我们选择放下生气和其他激烈的情绪,继续向前。

每个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都不同。有些孩子的喜怒哀乐,你一眼就能看清;有的孩子则会把情绪深埋在心底。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当我们向孩子表达原谅时,我们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在发现错误之后重新开始。当我们向孩子表达我们的原谅时,我们也以身作则地教育他们要向其他人表达原谅。

那天,儿子听完我的话,和我一起手拉手走下了楼梯。他看到他的姐姐在楼下等他,于是他们说了“对不起”和“我原谅你”,然后拥抱在一起,不介怀地笑了。

说到底,挑战父母的极限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成长为与众不同的人的一个过程。我们经常教孩子说话,但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忘记说该说的话。让我们说该说的四个字,向孩子表达原谅,教会他们这样的道理:生活是一条漫长的路,而走错一小步真的不算什么。

问题五:每个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





1、0—3个月

此阶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觉来生活的。我饿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帮我整理;我冷了热了,就需要帮我加减衣服和被子。呵呵,我才不管其他人怎么样,他们要以我的需要为己任,全面呵护我的需要。

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营养是:
(1)无条件接纳。
(2)NO.1 in life(生命中至重)。

此阶段的心理营养更多是妈妈给予的。在生养孩子后,妈妈体内就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荷尔蒙,在奶水中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一种是本体荌,会让妈妈有满足感: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伟大的,这种物质三个月后就会消失,这样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

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

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2、4个月—10个月

在生理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要学会爬行。爬出去爬回来——主动选择离开,需要安全时自己就会爬回来。此时心理营养是妈妈要允许他爬出去爬回来,很自然的离开,很自然的回来。如果妈妈自己没有安全感,她在此时期最恐惧。如果这个阶段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就会导致孩子有分离焦虑,例如进入幼儿园或者新环境,有异常表现;谈恋爱失恋,情绪反应大甚至自杀。
3、10个月—16个月

孩子在生理上开始会走,父母要支持他去冒险,如果此时得到妈妈支持和照顾,孩子就会获得实际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将来不会怕陌生人,并且愿意去探险、胆子大,但不是不要命的那种!因为他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危险。
4、16个月—2岁

“可怕的两岁”,这个年龄阶段最难教养:一面是非常的依赖,一面又非常的独立,经常说不要。这是锻炼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时候,不要的时候要为自己的决定去承担后果。例如不吃饭,好,就饿你一顿,呵呵,孩子可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我们该怎么做?心疼孩子就放弃自己当时的决定,这就是溺爱,我们的做法是:温柔的坚持!这个需要力量和决心,所以这个阶段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特别的累,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
5、2岁—3岁

稳定自我的建立。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形成这种认识:我有时看不到妈妈在,但我知道妈妈的爱在。

玩的游戏是:捉迷藏。这个时期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现,要求是温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软的,比如毛绒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都可以。这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如果一直依赖妈妈,不分床才可怕,孩子永远在心理上长不大!

0岁—3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获得了被充分接纳,学会安全,懂得该分开就分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稳定自我形象的心理营养,他们就很快适应新环境,社会化速度快!

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妈妈的照顾支持和帮助。如果缺乏心理营养,一遇到给他心理营养(也许有意也许无意)的人,他会立即被吸引,比如早恋。这和如果三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脏不脏就喝;如果七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有毒没毒就喝一样的道理。
安全感的来源:
(1)爸爸妈妈夫妻关系稳定。即便有争吵,有冲突,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
(2)妈妈的情绪稳定,越稳定越安全。妈妈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有的妈妈会认为孩子是惹你有情绪的人,其实这不是真相,也许是其他原因(夫妻等问题),孩子没有能力和责任帮助妈妈解决情绪问题!

其实人有情绪时一定是找安全的人发的,孩子在承受着社会最底层的情绪垃圾,爸爸在单位,妈妈在单位,甚至夫妻关系问题产生的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处理,孩子是最终的出气筒!尤其是妈妈的情绪,孩子吸收更多,不忍心不吸收啊。也许妈妈的焦虑成为孩子的焦虑。
6、4岁—5岁

有了“我”的记忆,人一般有四岁以后的记忆,真正的人类出现,新我:我是谁?我有价值吗?我可爱吗?

此时的孩子需要从爸爸身上获取这些心理营养,所以变得跟爸爸亲近,喜欢爸爸。现在的妈妈就很落寞,感觉自己的孩子很陌生,曾经粘成一个人似的,现在陌生了,有的妈妈就骂自己的孩子没良心,可能在心理上不适应很寂寞。此时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鼓励、认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有底气,遇到挫折时有力量去面对,是孩子心理上是守护神!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1)人生价值观,(2)自我概念,(3)性别认同。前两项妈妈也可以代替爸爸做,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需要一致性表达。性别认同只有爸爸可以做。要对女儿表达: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女儿(女性认同),女儿16岁之前称呼女儿为女儿;要对儿子表达:你是我的好儿子,你真像我啊(男性认同)。同性恋的出现固然有社会因素,但我们的家庭似乎有更大的责任啊。

爸爸对孩子的承诺是:
(1)孩子,需要我时,我就在你的身边,不要怕。
(2)孩子,我允许你犯错!

最伤害人的两个场所: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家庭。让孩子成为一个人,安全感的来源,妈妈很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价值感自信心的来源,爸爸很重要!

孩子如果容易发火、行为偏差,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夫妻关系恶劣,亲子关系问题包括母子、父子关系!情绪在孩子内心深处难于消化,积累了很多情绪,也可能导致晚上睡眠不好,失眠梦多。

中国的爸爸是爱孩子的,但不一定和孩子亲近。没有时间交流沟通,但一见面就教导!此时关系比教导更加的重要!

孩子如果和爸爸的关系差的话,导致孩子的自我感不强!

如果处理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的学习力、记忆力、注意力会提升20%。孩子出了问题,也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也许是夫妻关系疏远,也许是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出了问题,也许都有!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药?——个人时间,父母要有时间去给孩子心理营养。7、5岁—6岁

这个阶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处,起到家庭模范作用,具体包括:
①如何处理生活上的难题,方法及态度。
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③如何处理情绪。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8、7岁以后

7岁以后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尊重、信任、自由选择。

9、13—15岁

这个阶段是父母给孩子最后一次补充心理营养的黄金年。因为孩子在12岁之前缺失的心理营养在13—15岁时爆发年,渴求最强烈。
父母的做法是:(1) 接纳他;(2)重视他:花时间和他在一起;(3)模范:让他有时间去模仿父母。这样几个月,孩子就会有变化。

更多家庭教育知识即可关注怡维怡心理(搜索微信公众号:ywypsy);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定期推送专业家庭教育知识;如果有疑问可在微信留言即可回复并解答你在家庭教育各方面的问题。

专业家庭教育专家将于七月二日在长沙举行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有需求的家长可以联系:18874852425(电话、短信、微信都可以咨询该号码)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

长按上方
↑↑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关注 龙卡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