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韌斑駁之燈塔

 

浩瀚的交響曲海洋中,有一座燈塔式的作品,誕生雖已一百九十一年,至今仍然光耀著整個人類世界。確切來說,人類...





浩瀚的交響曲海洋中,有一座燈塔式的作品,誕生雖已一百九十一年,至今仍然光耀著整個人類世界。確切來說,人類至今仍然朝著它所指的方向在努力。這就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


  這裏我不想用甚麼諸如「最偉大作曲家」或者「交響曲之王」的稱號來形容貝多芬,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把衡量的尺,不好主觀強加於人。我更喜歡用「樂聖」來形容貝多芬,因為「聖」這個字往往強調著在非凡成就之背後的無數辛酸苦辣,這些故事大家應該耳熟能詳。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是九部豐碑式的作品,一直以來都是交響曲中的典範之作。而我認為交響曲則是音樂當中最高的表達形式,沒有任何雜質,藝術家們一齊展現的作曲家內心斑斕圖畫,傳統交響曲經過貝多芬的許多「改造」之後更能夠肯定這一點。貝多芬第一次在交響曲中用諧謔曲代替原來慣用的小步舞曲,「英雄」交響曲開啟浪漫主義音樂先河,在「田園」交響曲中率先採用「標題音樂」的形式更是直指廿世紀的方向。而這部第九交響曲,則首先在交響曲作品當中加入人聲,正是這一筆,永遠改寫了交響曲的創作,對後世作曲家影響極其大。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原本是沒有標題的,觀眾由於曲目當中有合唱部份,所以當時習慣性稱呼其為「大合唱」,後來就被稱呼為「合唱」交響曲了。這部四樂章的作品,創作的意識、篇幅、手法全部都是史無前例,至今聽起來仍然非常創新。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距第九交響曲間隔了十一年的時間,中間貝多芬經歷過親人離去,生活拮据,病痛纏身及名望下跌等等磨難,但是卻鍥而不捨最終創作出這部鉅作。我認為音樂家當中貝多芬當屬最能隨著自己內心想法去創作並且能很好完成作品的代表,在他面前,任何世俗的東西都不能阻擋他。他曾經說過一句讓人唏噓的話「世間最大的悲劇莫過於一個音樂家是個聾子。」老天爺似乎一直在給他磨練,從不幸的童年到往後的種種,他的生命很少有東西能夠順順利利的進行下去,可是我們從他的作品當中卻體驗不到任何一絲的絕望。任何覺得貝多芬有孤僻症的人或許不知道他其實是眞正的樂觀主義者。由於種種原因大家聽貝多芬的音樂總是不能完整聽下一部作品,但是當你聽完完整的貝多芬的作品就不難發現他的許多作品中包含著一條線索:展現悲難-抗爭悲難-戰勝悲難。所以她的音樂給人的感覺絕不僅僅是沉重而已,而是有一種希望一直引導著作曲家及聽眾,從而到達最終的,最廣義的「歡樂」。

作品的第一樂章開始時仿佛是天地混沌初開的樣子,緊接著就是「貝多芬式」的莊嚴肅穆且極具震撼力的衝擊波,幾個音符就能將觀眾抓住,讓觀眾一起進入作曲家的磨難。第一樂章就歷時十七分鐘,在當時的交響曲來說,篇幅的確過長,但是全曲沒有一處是多餘的,結束之時和開頭前後呼應,全曲都貫徹著一種「大氣」,讓人在第一樂章之後就已經深深陷入那四處是壓力的,讓人喘不過氣的強大磨難之中。第二樂章大家很熟悉,是一首衝勁十足的諧謔曲,跳躍性的節奏以及旋律給人的感覺仿佛是人生的過山車,跌跌宕宕,節奏帶著大家一起坐著這過山車,其中定音鼓的運用更是神筆,敲得讓人振奮,給人乾淨俐落的感覺。第二樂章中間還加插入了一段很平和優美的樂段,仿佛過山車進入了平坦的路上,可是卻又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風馳電掣地結束了。第三樂章很多人認為是這首交響曲的「第二中心」,這是一曲很祥和柔美的樂章。在這裏面我們又看見了希望,安祥的旋律帶動下,我能感到貝多芬本人在面對著前兩個樂章帶來的「磨難」之後那種坦然的心態,那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更加是一種人生態度。旁人或許能認為作曲家是個孤僻討厭的人,可是細品他的作品,挖掘其內心卻不難發現他也是一個可愛的人。一個人在經歷過如此的劫難之後還能用那樣的胸襟去看待人生,這是我們從音樂中體驗到的真諦,也正是這些讓貝多芬的作品變得偉大。第三樂章當中不乏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和聲,在音波疊嶂的鋪墊下,最終在祥和的情況之下劃下尾音。緊接著就到第四樂章,樂曲的眞正中心!在這個樂章的創作過程當中,貝多芬已然覺得單憑樂團已經不能完美構建心中的藍圖,所以加入了人聲!正是這一筆,永遠改寫了交響曲的進程。歌詞方面選擇了同樣是歌頌自由民主的德國詩人席勒的作品《Ode to Joy》(《歡樂頌》),這詩詞的內容是最能體現貝多芬心中的終極理想。第四樂章借鑒了前三個樂章的一些片段,製造出了開頭由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拉出的沉重場面,大氣磅礴之後還是由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悄然拉開了眞正「歡樂」的帷幕。大家熟悉的歡樂頌旋律重複了四次,緊接著的是中提琴和巴松管,再到小提琴聲部,最終在全樂團的齊奏之下,所有人的心都被貝多芬抓住了。歡樂並不是快樂,它是比快樂更高一個境界的產物,沒有痛過的人是不懂得它的。跟著男低音講人聲引入了樂曲,如果在現場聽,那絕對是能緊壓每一位聽眾的內心最深處,運用人聲將歡樂進行到底!歌詞中那無分彼此,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氣魄,很好的體現了音樂無分國界,穿透一切的力量。音樂在這裏上昇到了哲學的層面,上昇到了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層面。在最終的激烈的大合唱當中樂曲落下了最後一個強勁的音符!


  本張唱盤是由英國專門出版歷史錄音的Testament 公司出版的 1957 年猶太裔德國指揮家 Otto Klemperer(1885-1973)指揮 1945 年才成立的建基於英國的愛樂樂團和合唱團在英國皇家節日大廳現場音樂會。

這位歷經職場失利、摔傷、腦腫瘤、燒傷,晚年坐著輪椅指揮的大師,和貝多芬有著同樣的「劫難」。他雖然為作曲家 Mahler(1860-1911)的弟子,但是生不逢時,前有 Toscanini(1867-1957),後有 Furtwangler(1886-1954),Klemperer 被淹沒在這兩位大師的光輝之下。二戰結束後,他接手剛剛成立沒多久的愛樂樂團,終於有一展身手的好時候,連指揮自己都說:「我的時光終於到了!」Klemperer 的指揮,剛健有力,堅如磐石,尤其擅長貝多芬等德奧作品。指揮晚年患有狂躁症,所以是典型「暴君型」指揮家,在彩排的時候極其嚴格,稍有不順便破口大駡,但同時也令剛組建的樂團得以短時間達到世界頂級水平。


  二戰之後的歐洲百廢待興,而音樂卻是最好的慰藉心靈的妙藥。這場音樂會上演的曲目內容更加是恰到好處,指揮的演繹大方得體,織體清晰,在音符流暢的帶動下,一起感受到了從廢墟中站昇起的希望,怪不得觀眾在樂曲結束的時候歡呼聲和掌聲幾乎是和最後一個音符同時爆發出來。Klemperer 厚重的音響效果隨處可見,而合唱團明顯聽得出來大概有百人以上,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是我聽過最威武有力的歡樂頌大合唱,那是激動人心的,眞正的「歡樂」!樂曲裏面每一個節奏都是穩打穩紮,每一個音符的音色都是落到最實處,這就是老牌德國音響,一種至今已然逝去的音色。這場演出無疑可以為二戰之後的歐洲民眾的心靈裏面打一支強心針,那是振奮的,是一場「巨人」指揮的「巨人」的作品展現「巨人」魅力的音樂盛事!


PS:唱片封面採用了當時音樂會的盛況照片,別具歷史感。很喜歡此品牌唱片的質感,而歷史錄音的質感,很多時候從一開始的唱片封面就可見一斑。而唱盤裏面收錄了音樂會前後的掌聲,使其更具完整性。這就是收錄一些歷史名演的獨到之處所帶來的滿足感。礙於個別原因,文章不能直接點擊聽取音樂,在此附上整張唱片所有唱軌鏈接,不便之處請見諒。

鏈接:

前奏掌聲: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BrW0_ykcXI/

首樂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ryb4WeBw3g/

次樂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bI5C5tBQOs/

三樂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LCpaQgvRdE/

終樂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QRP9HTa1pA/



    关注 古典音樂集中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