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滋藩/邵黎阳/杨忠义 三人版画展

 

也许最初的版画印制是怀着对佛祖的崇敬,待到杨柳青与桃花坞走进寻常百姓家,版画成为丰富人们生活最重要的认知。...



点击上方“翎艺馆” 可以订阅哦!
叶滋藩/邵黎阳/杨忠义木刻版画展




最爱的

就是这 刀味 与 木味

艺术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抽象的音乐,可以是具象的舞蹈,而绘画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种。

从最古老的壁画开始,绘画形式在不断地变革,且不去说各种画派,单是从创作技术来说就是一个长长的故事,比如说版画。




也许最初的版画印制是怀着对佛祖的崇敬,待到杨柳青与桃花坞走进寻常百姓家,版画成为丰富人们生活最重要的认知。

它们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版画的技术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将这这项技术带入装饰美术领域(如年月绘历),创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绘文化。

1931年鲁迅创办“木刻讲习会”,拉开全国规模的新兴木刻运动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80年。与国画与油画相比,木刻版画的创作内容更接近现实,更容易表现生活。

也许正因如此,藏书票,这一特殊的版画形式走进中国文人的世界。




由爱书而藏书,由藏书而有藏书票,这样的历程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向往,而这种情感寄托正是人类对知识和美的崇拜。

十七厘米见方的小世界里,文字与画面并茂,制作方法变幻无穷,一枚藏书票就是一个故事,也许看见藏书票就看见了藏书的人。

藏书票从出现那天起,就注定会演变为收集和收藏的对象,日渐推移,它的收藏功能甚至盖过了藏书标志的功能。




这次,艺翎馆汇聚叶滋藩、邵黎阳、杨忠义三位大师的作品,带我们走进版画的世界,走进六七十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








晨,叶滋藩,1963,48*60





窗前花,叶滋藩,1963,34*37.5





邵黎阳 作品





个人藏书票,邵黎阳





甘南臧女,杨忠义





最早的藏书票是用木版刻制的,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版画家都参与过藏书票的设计、创作。而版画的世界是孤独的,一木一刀一画而已,唯有热爱和坚持。唯有时间是最好的证人,沉淀下来的每一幅作品都让我们惊艳。

4月9日--16日,三人版画联展,敬候您的光临!

你不知道的藏书票





版画珍珠 纸上宝石




目前存世最早的藏书票,上写:“慎防刺猬随时一吻”

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国际藏书票大会对藏书票的规格要求为17厘米以下),作为一种艺术品,藏书票在欧美各国非常流行,有很多藏书票收藏家和专门收藏各种书票的博物馆,很多国家都有藏书票爱好者的各种组织,国际藏书票协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双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及藏书票的交换,同时举办国际藏书票双年展。

从贵族 到平民

藏书票趋于个性化



藏书票(Bookplate)是一种小小的标志,用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也是书籍的美化装饰,属于小版画或微型版画(一般是边长5-10厘米见方的版画作品),上面除主图案外,要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在票上写上“EX—LIBRIS”这一行拉丁文字,表示“属于私人藏书”。

藏书票一般要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藏书票在德国出现,这比邮票还早近300年,主要是作为藏书标记使用,内容大都是贵族家族徽志图案。




英王查理二世的藏书票

18世纪,随着出版业发展,藏书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许多中产阶级也都收藏图书,藏书票也就平民化,由原来注重由纹章显示地位,转而用图画来表示收藏者的个性与喜好,藏书票趋向个性化,也更追求艺术的意味。




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人几乎都自己动手或请人设计属于个人的藏书票。

马狄斯、高更等亦参与创作藏书票,福楼拜、雨果等作家也来使用藏书票。

藏书票的内容和题材有了新变化,功能也由单纯藏书标记的实用性开始向艺术审美层面发展。

藏书票变得更精美。








藏书标记的实用性开始向艺术审美层面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藏书票开始从日本传入。

许多作家艺术家叶灵凤、郁达夫、李桦、唐英伟等等,都制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藏书票。

鲁迅倡导的版画创作运动推动了中国藏书票的发展。




宋春舫“褐木庐”藏书票

80年代初,文化复苏,藏书票再次兴起。

1986年,举办了首次藏书票展览,展出作品千余枚,在全国反响甚大。

不过在中国,藏书票一直都只是文人自娱的玩意儿,较少流传。




鲁迅头像的藏书票
公众号ID:lingartlivingspace
Ling Art
当代艺术展览
日式手冲咖啡
是画廊也是咖啡馆
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我们在陕西北路128号
我们是艺翎馆
当代艺术 | 疯狂古典 | 活动分享


    关注 翎艺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