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毁了一幅元代的传世名画

 

在这部电影上映前,小编曾经满怀期待,以为它会将国画带往世界。至少让外界知道有这么一幅画。就像《夺宝奇兵》。但...

在这部电影上映前,小编曾经满怀期待,以为它会将国画带往世界。至少让外界知道有这么一幅画。就像《夺宝奇兵》。但上映后,差评如潮,害的小编实在没有勇气去看了。这样,至少在心中,会永远保留对这画的美好。《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1350年,為贈無用禪師所繪。畫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並用,富於變化,為黃公望代表作。明朝末年此畫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為其至愛,臨終時焚畫以殉,幸為其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畫已被燒斷,前段較小,經過修補後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乾隆年間,一幅仿製的《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並且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55處。1746年,富春山居圖真品進入清宮,得以倖免。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題詞,而將真跡當膺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錯識。“剩山圖”今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而“無用師卷”和“子明卷”都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畫浙江富春山兩岸初秋景色。畫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其間有村落、亭台、漁舟、小橋,並寫平沙及溪山深處的飛泉。展披畫卷,景隨人遷,人隨景移。筆墨蒼簡清潤。歷代凡見此畫者,無不歎為觀止。明代董其昌說:“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清代張庚說:“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惲南田說:“所作平沙,禿鋒為之,極蒼莽之致”。明清許多文人畫家多以此圖得到啟示,其臨本有10餘本之多。此卷現為兩段。前一小段,今在浙江省博物館,後一段現存臺灣。

黃公望(1269~1354)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幼名陸堅,原是江蘇常熟一陸姓人家的孩子,七八歲時過繼到浙江螟蛉溫州黃氏,年邁九旬的黃父見到聰明伶俐的繼子,感歎道:“黃公望子久矣”,這一歎,也就成了繼子的名與字,黃公望,字子久。

由於天資過人、博聞強識,年輕之時黃公望希望入吏行政,想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先後任浙西憲吏等一般底層辦事員,隨從張閭經理錢糧時,因張貪腐系獄,黃公望亦未倖免。多年的牢獄生活對他身心打擊甚大,對元人統治因此極為不滿,20多年的仕途成虛夢,一時看破世道,不再追逐仕途,後來又成為全真道士,號大癡、大癡道人、一峰道人。他的友人、元代文學家楊維楨對他這段生活的評價是:“少有大志,試吏弗遂”。黃公望50歲開始繪畫,60歲之後信仰全真道教,而其藝術代表作,卻多是70歲之後創作出來的。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79歲高齡時開始創作的。一次從松江歸富春山居,偕好友無用禪師同行。無用禪師希望畫家為自己畫一幅長卷,黃公望應允,開始繪製自己心中山水。這幅長近十米的長卷,他不能一時寫就,居時繪寫,雲遊時思考,“逐旋填劄”,大癡自題雲:“至正七年(1347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于南樓授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佈置如許。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敚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1350年),歇節前一日,大癡學人書于雲間夏氏知止堂。”經過三四年之後才題款,清王原祁在《麓台題畫稿》中說是經營七年而成,既是其巔峰之作,也是最後絕筆之作。

清代鄒之麟推崇備至地說:“知者論子久畫,書中之右軍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居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清代畫家惲南田在《甌香館畫跋》中具體評價這種變法時說:“凡十數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莽,變化極矣。”元代夏文彥說過大癡“居富春,領略江山釣灘之概”,也就是說,黃公望並不是完全寫實的風格,而是簡約地繪寫大概,傳富春山水風神。在曆七年完成的《江山勝覽圖》卷中明確表示“余平生嗜懶成癡,寄情山水,然得畫家三昧,為遊戲而已”。正是這種遊戲精神,使其藝術表現不拘泥於寫實,或簡約或空曠,全卷既可如戲曲故事展開,亦可如音樂樂章奏響,充滿詩意,流淌韻律,難怪後世收藏者將其視同自己身家性命。

明朝的大畫家董其昌曾對此畫讚賞有加:“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倪雲林《題黃子久畫》稱“本朝畫山林水石,高尚書之氣韻閒靜,趙榮祿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王叔明之秀潤清新……”“大癡畫格超凡俗,咫尺關河千里遙”,可見其人格和畫品均為當時推崇。明代董其昌、陳繼儒則說“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而王蒙、倪瓚、吳仲圭與之對壘。”無疑,黃公望是“元四家”之首。《富春山居圖》被後世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後的黃公望本人原題識:

“至正七年(1347),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于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逐旋填劄,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爲著筆。無用過慮,俾先識卷末,庶使知真成就之難也。十年(1350)青龍在大庚寅皲節前一日,大癡學人書于雲間(松江)夏氏知止堂。”



王同愈畫黃公望像,並題:“元高士黃公像。少舉神童博宗群藝善寫山水,法篆通隸,乙卯人日後學王同愈錄五百名賢圖,時年八十五。”



沈尹默楷書引首:“元黃子久富春山居圖卷真迹大燼余殘本。此爲荊溪吳氏雲起樓所藏之本也,前幅尚有數尺已罹劫灰,其後幅久歸清內府,晨歲余與湖帆共預故宮博物館審查書畫之役得寓目焉,去冬湖帆獲此屬爲題眉,時廿八年元日 尹默益志。”
前隔水題:“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畫苑墨皇大癡第一神品富春山水圖已卯元日書句曲題辭于上吳湖帆秘藏”。
后隔水题:“吾家梅景书屋所藏第一名迹潘静淑记”。
 
      
       
100多年過去了,《富春山居圖》傳到明代畫家62歲的沈周手中。讓畫友來題跋,當沈周將畫卷交給一朋友時,朋友的兒子偷偷將畫卷賣掉了。沈周後悔已經晚矣,無奈的沈周只能憑借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又過去100多年,《富春山居圖》終于到了明末畫家39歲的董其昌手中。董其昌題跋驚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董其昌晚年,將《富春山居圖》以高價賣給了宜興收藏家吳之矩。吳之矩又傳給了三兒子吳洪裕,後藏者吳洪裕臨終前囑家人當面將畫焚燒殉葬,而其侄吳靜庵趁他彌留之際于火中奪畫殘卷,經此劫難的《富春山居圖》,起首一段已燒去,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並斷成一大一小兩段。

到了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拼接畫面。其中,一副畫圖中恰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畫面雖小,但比較完整,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于是,人們把這幅畫稱爲《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

另一幅畫圖尺幅較長,保留了原畫主題內容,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在裝裱時爲掩蓋火燒痕迹,特意將原本位于畫作根基部位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皇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

吳湖帆成年後娶蘇州名門潘氏之女潘靜淑爲妻。後來吳湖帆嶽父潘祖年又贈之以極其珍貴的宋刻《梅花喜神譜》。吳湖帆居室別稱“梅景書屋”,即由此而得名。

民國27年(1938年),上海汲古閣主人曹友卿攜剛購買的一張破舊的《剩山圖》請吳湖帆鑒定。經“談判”吳湖帆將家中珍藏商彜周敦古銅器換下了這個殘卷。後與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影印本一對照,竟然是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前段《剩山圖卷》。經他考證,這畫竟是大癡的晚年真筆。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沙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于同意割愛。1956年,畫的前段《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來到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爲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关注 最美文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