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依恋关系,将影响整个人生

 

影响整个人生的是和妈妈、或者说和原生家庭的依恋关系,有安全型、回避型、混乱型、矛盾型。两种小实验教你判断宝贝是哪一种,以及如何改变,跟着儿童心理咨询师来改善:)...





iKids写在前面的话:

        后台常有妈妈问到这些问题,我们随便列一下:

  • 为什么孩子那么黏人,要我一刻不停地陪着呢?
  • 为什么我一离开孩子就哭闹不停?
  • 为什么我的孩子只要我,其他什么人都不要?
  • 为什么我的孩子有的时候有些歇斯底里?
  • 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攻击别人?
  • 为什么我的孩子去学校总结交不到新的朋友?
    。。。。。。

也许你不敢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儿童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判断里,指向的是一个答案:非安全型依恋关系。依恋,在英语上翻译为Attachment,直译就是一种非常紧密的联系。和原生家庭的依恋关系,往往有四种,一种安全型,三种非安全型,可以为成年后的行为、婚姻、家庭关系都做出合理的注解。

今天iKids请专业儿童心理咨询师栾芳,为我们用案例来介绍:

  1. 通过小测验如何判断宝贝和我属于哪种依恋关系?(分成0-2岁和2岁+)
  2. 不同的依恋关系会反射到成年后的哪些情况?
  3. 如果是非安全型依恋关系,该如何改善?
        希望我们和宝贝足够亲密,也希望宝贝和我们都能长住在安全型依恋关系里,让孩子变成更成熟、更具有竞争力、更能忍受妈妈的离开,也让我们自己拥有宝贝的同时,不失去我们自己。

实验0-2岁
让母亲与婴儿一起进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之后母亲鼓励孩子玩玩具和探索环境,当孩子玩的时候,母亲陪伴在身边。

进来一个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与母亲交谈,然后接近婴儿。

第一步分离:母亲离开,婴儿产生分离焦虑,陌生人努力安慰和引导婴儿继续玩。

第二步团聚: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边。

  •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妈妈回来马上就ok。
  •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妈妈走的时候头也不回。
  •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对妈妈离开反应特别大,哭得天好像要塌了一样。
  • 混乱型依恋的孩子:在妈妈回来的一刹那陷入混乱,不知道该接近妈妈还是不该接近....
实验2岁+
首先,请你不要再为“我们家孩子去幼儿园不哭”而高兴,去幼儿园哭与不哭,并不能证明这个孩子到底有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去幼儿园会哭,但是,很快就会被安抚,并且很快就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去幼儿园不哭,因为和养育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并没有建立。
  • 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去幼儿园往往哭闹不止,情绪会非常强烈,很难安抚。




安全型依恋的小孩

       如果宝贝在妈妈离开时表现得有些心烦,拼命抵御焦虑,分离的时候是难过的,但当妈妈回来的时候瞬间被安抚了,敏感的妈妈能够迅速按照婴儿的频道调整自己,一瞬间和婴儿的频道接上。

道理很简单:只有和妈妈的依恋达到一定良性的程度,他才有足够的精力独立去做别的事情!

安全型依恋史的儿童与不安全型依恋的同龄人相比,在更高程度上表现出自尊、情绪健康、自我复原力、正性情感、主动性、社交能力,以及在游戏中有更集中的注意力。他们的情感表现更成熟、更具有竞争力、更长时间耐受寂寞,大一点的孩子会改变认知——“只要我(),妈妈就()”,会敢想敢干,显得聪明、更善交际、乐于助人、与人分享、乐于参与!只有感受到“非常的爱”,母亲才能离开,孩子才能忍受母亲的离开,因为“妈妈在心里”在学校里这些孩子常会得到教师温暖的、与其自身年龄相符合的对待。



回避型依恋的小孩

        在实验中,如果孩子对妈妈离开和回来都表现得完全无动于衷,继续玩他月龄的玩具或者高一等级的玩具,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发生。

但是!!如果用仪器测定,妈妈离开和妈妈回来心跳会激烈的变动、肾上腺皮质激素、瞳孔收缩、紧张程度增高、战斗逃跑反应,进入了备战的状态。

这就是回避型依恋关系。

所有的生理反映和安全型的儿童都是一样的,但表现出来是无动于衷,那是因为他应用了心理防御机制!原因就是: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不管你怎么样,妈妈都不会理你”,从而习惯性无助。这类孩子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倾向于退缩、被动,对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缺少适当的热情,人际交往空间从而会变得非常狭窄。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他们也不愿意信赖诸如朋友、恋人这样的亲密关系,不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也较少主动寻求爱。
回避型案例
骗人的躲猫猫


早年妈妈因为要去外地工作,每次需要离开一年半载,于是每次离开的时候和孩子躲猫猫,旁边的人告诉孩子,妈妈明天会回来,可是妈妈一直没有回来。妈妈意识层面以为可以避免孩子伤心,实际是她自己受不了。和妈妈躲猫猫是非常开心的事情,但却换来最痛苦的悲——是妈妈再也没有回来,以后一旦遇到开心的事情,就会偶联到非常痛苦,因此他会在被伤害前就提前中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永远没有办法和异性有亲密关系,很多时候就会发现身边有些人,每到谈婚论嫁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要分手,往往就是这个原因。



矛盾型依恋关系

        在实验中,宝贝的反应强烈到妈妈走的时候哭得像天要塌了一样;又或者表现得好像完全不会行为了,不会哭也不会笑,是被动性的,这些对母亲的夸张的表达或不表达都太过了!

        这就是矛盾型依恋关系。

你抱着他的时候,他永远在寻找那个缺失的母亲。他们时常无法平息,不管你怎么抱他,他不要你;而你不抱他,他却跟上来,甚至踢养育者。这个类型的依恋关系形成是因为母亲的行为无法预测或者母亲的肉体在,心不在。孩子习惯性防御方式,你哭妈妈可能留下来,也可能不留下,所以他用过激的行为来赢得他的目的。这样的儿童长大了会歇斯底里,外界的刺激,重大的创伤都容易导致。
矛盾型案例
用冰淇淋压压惊
曾有个朋友他主动回忆说自己小时候有次和妈妈去逛商场,他偷偷跑去看玩具,结果跟他妈不小心走散了,后来他发现妈妈不见了,吓得哇哇大哭,傻乎乎地跑到商场门口蹲着,过了两个多小时,他妈才找到他,彼此都吓了个半死,他没记得他妈说了什么,唯一的印象就是给他买了个冰激淋压惊。他和妈妈之间几乎没有情感上的表达,包括语言或者身体接触。

结果现在这个当年迷失的小男孩到变成了一个十分需要爱情同时绝对重视物质的男人,可交了几个女朋友,下场都是“你是个好男人,可是,不好意思,你真的不适合我”;在生活上,“冰激凌能带来抚慰”的深刻印象如同女巫的咒语般如影随形,他使劲挣钱,给自己买各种东西,只是,开心只是那么几个瞬间。这类矛盾型的男人会将内心的脆弱和他练就的防御本领交替展现在女人面前一方面人在亲密关系前会变得更柔弱,另一方面在儿时就形成的用物质来代替妈妈的爱这种自我满足方式早已形成自动化反应,占据了他的绝大部分。




混乱型依恋关系的小孩

        实验中,在妈妈回来的那一刹那,他陷入了混乱。不知道要接近妈妈还是不接近妈妈。混乱型的妈妈行为也是没有规律可行的。妈妈是个恐慌的源泉,这样的孩子极端的不稳定,不超过30秒,很快就成了回避型或者矛盾型。所以,我们常常说“强迫性重复”、依恋类型“代代相传”: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表现和行为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反映模式基于他们自己的依恋类型。

混乱型案例
我爱奶奶,不爱妈妈
宝宝对祖辈、保姆存在某种程度的依恋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关键是宝宝与父母之间有没有同时建立起依恋关系。

如果宝宝和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而同时也与祖辈、保姆有比较好的依恋,这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如果只是和祖辈或者保姆等其他人建立了依恋关系,而没有和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这会导致亲子关系生疏,心理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感,等到父母行使监护义务时,就像很多父母在孩子6-7岁后读书了开始把孩子接回来,但是常听到父母这样的反应,诸如“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讲也讲不听,管也管不好”,那很多时候是因为“积怨太深”,亲子关系不好,孩子是不会“听话”的。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有时候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因为平时跟孩子在一起时间少,总想补偿她一些什么,想给孩子买吃的玩的,可是孩子什么也不要,而是回家向爷爷奶奶要,这让她这个当妈妈的很伤心,晚上带着宝宝回家去,可是等到睡觉的时候,孩子说想爷爷奶奶了,(孩子每天都跟爷爷奶奶睡觉)。妈妈说,那你回去妈妈也很想你啊,孩子说,那你看我的照片吧,妈妈无语了。



经过以上测试,如果你发现依恋关系出了问题,该如何修复?

        童年真实的关系(而不是潜意识),塑造了我们!很多成人都是无助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以及育儿时不断再现了他和父母的关系!那么,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不能改变吗?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是可以修复的!

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自己的,大量的实验研究来说明,我们塑造了我们

栾芳建议我们,用以下方法改善我们或孩子的依恋模式:

  • 多体验的非语言层面:妈妈要善于表达、随机应变
        早期(6-18个月)都是非语言的体验,交流主要是非语言交流, 妈妈要善于识别和会表达、随机应变,会根据孩子的悲伤或者快乐程度显得悲伤或者快乐,接上并随时调整频道!当不安全依恋的人碰上一个安全依恋的人,那么安全依恋可以修通不安全依恋的那个人!当早年的依恋关系被唤起,安全型依恋的人可以用他早年的安全型依恋模式带来正向影响。

  iKids解读

宝贝一天24小时想要粘在我身上。而我自己如果是个独立的妈妈,说明我母亲在我儿时和我建立了很好的安全型依恋关系,我可以去帮助孩子改善。比如我要出门时,面对哭得泣不成声的小孩,我可以和她说:妈妈很爱你,但妈妈需要出门工作,你可以玩一阵妈妈为你挑选的玩具,两小时后,妈妈就一定准时回来。---当然你一定要准时回来的哦!

  • 善于心智化和察觉
        心智化是指改变对体验的态度、姿态,就能改变体验;觉察是指对当下时刻有意的、不加评判的注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体验,即赢在当下!早年依恋关系是你不能改变的,但是觉察和心智化是可以选择的!

 iKids解读

假设我作为妈妈,童年妈妈没有陪我,因此经历了混乱型依恋关系。当我发现,我的宝贝也和保姆之间建立了比和我更深的依恋,我绝对不应该大声呵斥小孩!我应该不动声色,对自己进行反省,给予孩子更多的有效陪伴,更多地表达我爱你。

  •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帮助你、滋养你!帮助你提高心智化,提高觉察,并且配合一定的技术!治疗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人的依恋模式影响另一个人的依恋模式,一颗心的成长需要另一颗心的滋养。

受访者介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栾芳



感谢关注

iKids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感谢你的阅读和分享。如欲转载,请输入关键词:转载,获取我们的转载规则。大家可以添加我们的客服号Kiwi妈(kiwima0120),也可以下面扫码看我们写过的学和玩,应该是上海最丰富的品质亲子生活信息库

       


    关注 iKid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