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养生杂谈(七)智者寿

 

有句养生名言谓“智者寿”。智,智慧、聪明之谓,是相对“愚”而言的。但“智者寿”不能只简单的从字面上去理解为聪...





有句养生名言谓“智者寿”。智,智慧、聪明之谓,是相对“愚”而言的。但“智者寿”不能只简单的从字面上去理解为聪明的人长寿,愚笨的人就短寿,这句名言是有其深刻内涵的。《荀子·正名》篇说:“知而有所合谓之智”,意思是指对事物的认识符合客观规律,因此“智者”的聪明才智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高于普通的人。《灵枢·本神》篇又说:“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进一步明确了“智者”在遇到事物时能够经过深思熟虑按照客观规律去处理。这种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又称为“智能”。智能的形成,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积累的质变。“智者寿”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强调结果,二是强调过程。前者是说智者“知道明理”,即知养生之道,明性命之理,并付之与实践,故可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本神》也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但是,“智者寿”的第二重含义才是最重要的内容。智者的聪明才智、渊博学识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正因为智者勤于用脑,一生中大脑基本上是处于活跃的状态,因此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故而可获长寿。

中医学认为,“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明代著名医家张志聪说:“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人身之元首,动则生阳,脑髓充盈则头清目明,气血旺盛而体健;否则脑髓空虚则元神失养,阴阳失衡而寿夭。“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普遍原则,人的脑细胞也不例外,其寿龄也受到“用进废退”的进化原则所制约,因此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相反长期不用则废。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人的衰老是从脑细胞衰老开始的,因此延缓衰老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延缓脑细胞的衰老。为了预防脑细胞的衰老,就要勤于用脑,使其经常处于活跃状态,这是古今“智者”所以高寿的主要原因。国外曾对16世纪以后涌现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的寿命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都比同时代的人长寿,如物理学家牛顿、大发明家爱迪生、蒸汽机发明者瓦特、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等,都活了80多岁。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高寿者也很多,孔子享年72岁,孟子享年83岁,尤其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可堪称老寿星,史书记载活了102~168岁,近人考证寿高141岁,虽然说法不一,但寿过百岁是肯定的。其他如南北朝医家陶弘景80岁、唐代诗人白居易74岁、宋代科学家祖冲之71岁、南宋诗人陆游85岁、元代科学家郭守敬85岁、明代医家李时珍75岁,这比同时代人的平均寿命要高很多。近代和现代的知名学者高寿者就更多了。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勤于用脑,富有创造精神的“智者”,脑细胞的老化要比常人延缓,因此成为一株株生命的常青树。





“智者寿”的关键是勤于用脑。相反,懒于用脑者对事业没有追求,没有理想和目标,甚至对社会的进步、外界的变化,也不了解、不适应,以至于对生活都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种心理上的灰颓,会进一步的导致脑细胞的老化和智力的迅速衰退,人就会变得糊涂,逐渐失去活力,自己给长寿之途设置了障碍。我们常见到一些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离退休老年人,假若成天无所事事的养起来,人就容易变得漠然,反应迟钝,很快便衰老了。因此,对于离退休的老年人,为了健康长寿,不仅要“老有所养”,更要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人虽休但脑不能休,此时用脑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有利于老年人心身健康,可保持愉快的心境、上进的精神,以推迟衰老的到来,因此老年人学习不仅为促进人们精神健康所必需,也是促进身体健康的妙方。古人即提倡老年学习,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当今国内外各地的“老年人大学”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老年学员普遍反映,通过学习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身体状态也明显好转,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关注 祖研临床心理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