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国际航天纵览

 

这边实践十号发射,那厢火箭实现回收。国际空间站依然忙碌,谁家的卫星坏掉了?...

【实践十号】



4月6日凌晨1时38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按照预定窗口时间,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国际空间站】

 
“联盟”2.1a火箭发射瞬间
北京时间4月1日零时24分,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用“联盟”2.1a运载火箭发射新型“进步MS-02”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飞船自主飞行两天后,在北京时间4月3日2时1分同国际空间站对接。此次运送的货物包括水、燃料、压缩氧气、实验设备等。此外,飞船还向空间站带去一枚3D打印的名为“托木斯克”-TPU-120的微型卫星。该微型卫星将在航天员出舱时被投入轨道。
 

“猎鹰”9在海上平台回收瞬间
一周之后的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4时43分,美国SpaceX公司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用“猎鹰”9运载火箭发射“龙”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这是去年6月28日“猎鹰”9火箭爆炸事故以来,SpaceX首次执行货运任务。此次发射中,SpaceX第四次尝试海上回收“猎鹰”9火箭第一级,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也是航天史上首次成功在海上回收运载火箭。


BEAM(右上角)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的示意图
此次“龙”飞船不仅为国际空间站上的乘员送去水、氧气等必要物资,还携带了首个试验性太空充气舱——毕格罗可充气居住舱(BEAM)。它的承压结构由类似于聚芳酯纤维的材料制成,表皮则为一种柔软、可膨胀的材料,外覆微流星与轨道碎片防护层。BEAM至少要在空间站停留两年,其中的传感器可以让地面人员监控其应对辐射与空间碎片的耐久程度。未来,这项技术将会应用在NASA的“火星之旅”等深空探索任务中。

【NASA动向】

NASA上周在空间技术领域有了不少进展。其绿色推进剂任务(GPIM)研制迈出了重要一步,完成了对GPIM航天器系统和软件的功能及环境测试。GPIM采用的是被称为AF-M315E的羟基硝酸铵燃料/氧化剂混合推进剂,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开发。新的推进剂相比联氨有如下特点:密度大45%,相同体积的燃料罐可以携带更多;Isp更大,相同体积下能够为航天器多提供50%的动力;冰点更低,保持温度所需要的能耗也更低;毒性更小,所需的专用处理设备更少,能够缩短发射时间,降低成本。该航天器将在2016年初进行轨道发射。

除了推进技术以外,NASA还将在行星防御领域独树一帜。NASA希望其“小行星重定向任务”(ARM)发射后不仅能把目标小行星上的一块巨石带回月球轨道,还要测试行星防御机制,从而避免小行星碰撞地球。ARM机器人任务的发射日期已经被推迟至2021年底,ARM载人任务日期也随之推迟至2026年12月。行星防御演示目前已提出了两种概念,可能将在2024年进行。
 

MARES设备的使用演示
此外,NASA还向休斯顿大学健康与人类表现系拨款100万美元,资助其研究航天员在长期太空飞行中肌力与肌功能产生的变化。研究人员将跟进八名航天员,在他们执行国际空间站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时间点测量他们的肌力。在国际空间站时,航天员会使用一种被称为“肌萎缩研究与运动系统”(Muscle Atrophy Research and Exercise System, MARES)的设备。这一设备类似大型健身器材,但可以限制某些肌群单独发力,方便采集其肌力变化信息。

 【火箭回收】


“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第三次成功回收
“猎鹰”9火箭用了四次才成功实现了海上回收,可蓝源公司的“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已经默默地在4月3日实现了第三次成功回收。“新谢泼德”与之前一样搭载了一枚乘员舱,并将其送往100千米高的太空。飞行一段时间后,乘员舱通过三枚巨型降落伞返回地球,而“新谢泼德”则在降落过程中利用剩余燃料点火降低下降速度。在距离地面1.1千米处,发动机重启点火,并成功实现第三次垂直软着陆。

此次飞行中,乘员舱还搭载了2个科学载荷。其中一个是美国西南研究院设计的装满岩石的盒子,用于观察微重力条件下这些岩石的移动规律,这对研究小行星表面岩石和土壤的运动很有帮助。另一个试验由佛罗里达州大学选送,研究微重力条件下尘埃粒子的碰撞情况,这与早期太阳系原行星盘里尘埃粒子的碰撞合并过程相似。

虽然与“猎鹰”9火箭的海上回收相比,蓝源公司面临的难度更低,可作为一家致力于开发太空旅游的公司,“新谢泼德”的成功回收无疑会大大降低其旅游成本。或许就在十年内,太空旅游也可以成为普通人负担得起的休闲娱乐项目。

 【SLS与“猎户座”】

NASA的航天发射系统(SLS)火箭和“猎户座”飞船进展一直是载人航天所关注的焦点。日前,NASA圆满完成了SLS火箭与“猎户座”飞船的基础设施和地面保障系统计划的综合性评审。目前技术人员正在对2月底运抵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猎户座”乘员舱底层构件进行装配,而更多的飞船部件将在随后的18个月内陆续运抵。

然而就在3月底,NASA监察长办公室(OIG)发布报告称,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用于“航天发射系统”(SLS)火箭与“猎户座”飞船未来发射的地面软件“航天发射场指挥与控制系统”(SCCS)成本超支且进度落后,SCCS全面运行的时间已经从2017年7月推迟到了9月。OIG认为,这是因为机构的“传统文化”作祟。NASA的态度一直过于乐观,会低估克服重要技术挑战所需要的时间与成本。仅看SLS和“猎户座”首飞从2017年推迟到2018年、第一次载人任务从2020年推迟到2023年就可以看出,NASA的“拖延症”实在是不轻。

【百家争鸣】


“瞳”卫星的艺术概念图
今年2月17日,日本JAXA发射了一枚X射线天体探测卫星“瞳”,旨在探测从星系团和超新星残骸中的黑洞和旋涡状气体释放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然而这枚卫星运行了还不到40天,就突然和地面失去了联系。JAXA地面站点曾4次断断续续收到明显来自该卫星的信号,这使地面人员相信“瞳”的主体可能未受损伤。然而在3月29日,地面的视觉和雷达观测显示“瞳”已分解成至少两块,并且正在自旋。关于该卫星爆炸可能原因的推测,集中在用作X射线探测器冷却系统的氦气瓶破裂、来自姿态控制引擎的燃料泄漏以及电池功能失灵上。无论原因是什么,种种证据都显示,“瞳”已经在太空中解体,再也无法使用了。

近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基兰·库马尔表示,印度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月船2号”最早将于明年年底发射,该探测器所携带的一些设备将保持本土化,但会寻求美国的一些帮助。“月船2号”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其施放的月球车所获取的考察数据,将由在绕月轨道内运行的轨道探测器传回地球控制中心。自2014年其“曼加里安”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以来,印度的深空探测野心越来越不可小觑了。

(综合编辑:Tisney 图片来自互联网)

微言航天,分享我们对航天的认知和观点。
欢迎投稿,微言大义,共绘航天。
邮箱:vc_space@qq.com
小管家微信号:space-rose
微言航天
有深度 有温度 有态度


    关注 微言航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