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书丨《灵山》(附梵净山攻略)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摄于贵州梵净山,2014年8月7日

照前几期体例,文末定会附上书影。然而毕业匆忙,七八两月无图书馆可供采图,因而暑假中部分书只附出版信息及资源。望见谅。

读不同的书确实各有适合的年龄,如之前说的,高中时还能读些不讲剧情的小说,而今天已经非好故事不读了。究其原因,往坏里说这要怪失却了耐性——连日记都好久不写。往好里说这是因为自诩无病呻吟的敌人,以好好表达为最高准则。因而对《灵山》的第一印象是:一本技巧乏味、一看就是彷徨的年轻人写的书。

这不能怪作者:说技巧乏味绝对是事后诸葛。现在我们都已经用腻了人称变换、意识流,回头看八十年代人只觉他们毫无主张。但说完了技巧乏味,说那时的高行健是个彷徨的年轻人又是什么原因呢?

他的文字里有太明显的frustration,自顾自地延展感情也颇有些中二的成分。故事性弱就出在这里。因而,《灵山》是一本不需要读完的书。但他还是延续了中国小说中不缺干货的特点,西南、东南山间如何人又如何宛然在列,真实年份的出现给了这小说一些略严肃的现实色彩。贴地气!现在哪会有人进行这种问路式的旅行?这种行路方式才能揭露偏远地带生活方式的精质。

另外,幼稚之处正是此书最可贵的地方。研究小孩心理最困难,你见过小孩自己写书分析自己吗?同理,不安的心灵在《灵山》这里得到了暴露式的呈现,这种诚实我认为是年轻的小说家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本钱)。但切不可认为这种暴露只以剖析自身为目的:这种文人的貌似倔强实际上只为寻找各种frustration的出路。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个人认为这是渴求认同的体现;这种属于八十年代人的理想主义写作,有句诗正好可以形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鉴于百度百科说《灵山》跟梵净山有些关系,就索性配了梵净山的图。强推梵净山,真的是好地方!可坐火车至贵州铜仁,转汽车至梵净山脚下。景区只白天开放,因路有毒蛇,晚不安全,但也有索道,可见其生态之原始。以及,我确信在梵净山看到了活的金丝猴。

2016.6.25

(gaar)

《灵山》

高行健著

联经出版,1990

或漓江出版社,2000

本书有txt版本。另搜集联经及漓江两版扫描pdf备选,置于同一文件夹中。若需地址请在公众号中回复“第七期”。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挖坟书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