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微言 艺术品修复停滞不前,缺的是什么

 

艺术品修复的重要性可能不需要多说。可是,艺术品修复在中国确实是一件很难推动的事情。...

▲ 点击上方关注 美术报,分享美的一切
艺术品修复在中国

艺术品修复的重要性可能不需要多说。可是,艺术品修复在中国确实是一件很难推动的事情。大家都认为重要,却难以将其作为重要的事情去办,可以说明当下的重要性还是停留在抽象的认识阶段。何以至此,可能关系到的问题比较多,有的说缺人才,有的说缺资金,等等,实际上缺的还是需求,有了需求就会想方设法。
▋ 修复的问题需要国家统筹

艺术品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门类、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技巧都将修复带到了一个极其专业的层面,然而,就中国现阶段博物馆、美术馆的现状,要能够兼顾到这诸多方面是很困难的事情。而一馆也没有必要去养那么多方面的专家,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国家级的艺术品修复中心,以解决全国之需。

国家的事情需要国家来管

应该以集约化的思考来面对各馆之间多少不同的需求,集中资金、人才等多方面资源,来统筹全国的艺术品修复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艺术品修复的难题。显然,这种以国家提供服务的方式,使得艺术品的品貌监理也纳入到国家的视野之中,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修复的水平,也解决了个别垄断的问题。
扬州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修复陶俑


修复应该处于常态之中

所谓的缺需求,也是相对而言。需求的迫切程度对于公私藏家来说是决定其重视程度的关键,而基于自身藏品的状况,需求是完全不同;至于因为应用所带来的迫切程度,是最为现实的考量。不用不修是“常态”,却也暴露了缺少基本的规划与合理的安排,使得修复的问题一直处于被动之中。修复,包括保养,都应该有脱离应用的常态。

修复也需要科技支撑

对于博物馆、美术馆来说,绝大多数在建馆初始都没有将修复室的设计纳入到规划之中,有的往往是增设。添加总是有不足,这种状况就难以解决实际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模。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品的体检有许多大型的设备,使得许多判断更有科学依据。修复已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人工技术,也需要科技支撑。
重庆万州区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正在修复陶器


修复人才很重要

修复是个技术活,没有高水平,修复就等于是进一步的破坏。物质状态是否能够与原有的保持一致,是否能够保持久远,而修复中的新的笔墨和色彩是否能够与原有的共同融合到一起走向未来,都是非常实际的考验。拿绘画来说,修复者对绘画的理解,包括笔法、笔触是否能够做到天衣无缝,关键是修复者的素质。因此,人才很重要。

修复走进公众的视野

修复与美术馆、博物馆的关系密切,是馆中神秘的后台。如果把这一后台请进前台,让观众看到修复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增加公众对美术馆、博物馆的认识和兴趣,相信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国外有的馆的修复室是可以向公众开放的,有的则直接将其设置在展厅。这样的科普对于推动公众对于博物馆的认知非常有益。

用产业来推动修复

在中国被称为“艺术品”的数量太多,而每年新增加的“艺术品”的数量无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艺术品不断进入老化的阶段,艺术品的修复将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所以,一方面要在国家层面上做好规划和整体布局,另一方面要把艺术品修复纳入到文化产业之中,以产业化的方式来推动艺术品修复在不同层级方面的发展。

往期回顾

|
陈履生微言 | 漆画成了进入国展的“捷径”
—  —
文 | 陈履生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美术报官方微信

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微信ID:meishuba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关注 美术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