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来自千年前的鼓声

 

以鼓传文化,以鼓乐身心...

精彩的传播延续更好的传承
湖湘甘露等你来关注



苗鼓神韵

请在wifi在观看,土豪请随意
先来段介绍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



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说说起源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在与外来势力的争斗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鼓号角起到了号召与激励民众的作用,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苗鼓更是成了湘西苗族的圣物。



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舞”艺术。

不断丰富的苗鼓
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鼓舞是一个将传统技艺以十分现代的方式呈现的过程,一直不断地被丰富起来。



明清时期的史料显示,当时的苗族鼓舞与民间祭祀活动紧密相联,鼓被赋予了神圣性,而舞的目的是为了迎神娱神;



民国时期,鼓舞逐渐从与祭祀并行的娱神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日常节庆中的娱人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十五都有持续不断的“年鼓”表演,苗鼓的神秘感和仪式化已经淡化,逐渐与苗族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鼓舞作为湘西本土的艺术精华,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当地鼓手和文化精英也积极参与到对鼓舞形式、套路的编排和创新中,人们将模仿生产劳动的内容,如犁地耕田、绣花纺纱等也加入到鼓舞表演中。



非遗叠加着历史经验、社会场域和表演者个体认知,想要活态地将其传承下去,就要给予传承人更多创新的空间,但这种创新必须是尊重传统、维系其文化精髓的创新。

(注:文章摘于网络)
---------- end -----------
欢迎分享朋友圈 | 支持是一种鼓励
喜欢请点赞
分享是对美好的一种赞赏


    关注 湖湘甘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