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拯救一个写烂的主题?

 

这是“从小读宋词”的第十七课...



“从小读宋词”的第十七课
 ◆ ◆
词人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江西吉安人。开创一代文风的领袖人物。苏轼说他在史学上的成就好比司马迁,在写文章上的水平好比韩愈,在写诗词上的造诣好比李白,总之,这是一位几千年才出一个的文人榜样。
 ◆ ◆
词解


宋词里几乎一大半都是因为离别而起,在最为多情的宋朝,每天折着杨柳,唱着阳关,在驿路渡口洒泪而别的人,不知有多少。

写离别的词都快写烂了,尤其是在北宋初年,大家把词当成酒筵歌席上消遣的文字游戏,那时候,最受欢迎的文风是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温柔香艳。

到了欧阳修的手里,虽然在主题上还是没有逃出花间词的写男女之情、写伤春离别,但文风转变为清丽悠远,不时还有几句新颖脱俗的佳句。

就拿这首《玉楼春》来说吧。

开篇两句就很见功底。一般写词,总是先写景色,再由景色转到抒情,这样容易有代入感,感情的抒发因为有景色的烘托而不显得突兀。但欧阳修这样的大文人可不愿意走俗套,他是这样开篇的: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这句的灵感应该来自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都是还没有正式离别,先问何时归来,而欧阳修在问归期这件事的前面加上了一个场景,就是“尊前”,在宴席上举着酒杯问对方。

这种手法直到今天依然被很多人所用,现代的市场营销在做用户画像的时候经常强调要有“使用场景”,为的就是能更准确的描绘出用户的模样。

特别是他把尊前和归期相对,把春容和惨咽相对,别人都高高兴兴喝着酒,他却想把归期说,但还没有开口就已经哽咽了。尊前不是说归期的地方,春容却因为要说归期而惨咽。

头两句一出手,就知道是高手了,但接下两句就直接让人惊艳了。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好像是欧阳修对面前的这位朋友的感叹,又像是他的内心独白。他不是因为伤春悲秋,看到风花雪月才触景生情,而是因为生来多情,自是有情痴,有点无可奈何。

写到这里要转下阙了,可是上阙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好像把话都说尽了,下阙该怎么接呢?

我们来看看这位高手的笔法。

他转而再回到宴席之上,对演奏的离歌下起了笔。

离歌且莫翻新阕,送别的歌曲千万不要一转再转,一唱再唱了。古代最著名的离歌是《阳关三叠》,三不是实数,而是代表来回往复地唱,直到把对方唱哭为止。

这里欧阳修有点承受不住了,因为唱一曲就已经“肠寸结”了。

宋词里写离别的词,到这里一般都是极力渲染离别之苦,结尾处再勾勒一个景色或者形象来把这种情绪留住或者延伸。

但欧阳修偏不,他把本来很压抑的情绪忽然扬起,他写的是:“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要等到看完这洛阳城的每一朵花,才能开始跟春风道别。

这两句都是以虚字开头,“直须”和“始共”,如果去掉这两个词,变成“看尽洛城花,春风容易别”就不像词了,像诗,这也是词和诗的区别,词要委婉清丽,特别是在北宋初年,还没有人用写诗的手法来写词,有了这两个虚词,我们读起来才能品味出词的特质——欲说还休,未语先叹。

发展到后来才有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14个虚字的手法,虚字在词里的作用就像润滑剂对于齿轮的作用,有了虚字,整首词才能顺畅地接下去。

欧阳修是一代文宗,修国史、写文章、写诗,填词不过是他兴余之作,文字游戏而已。

但高手就是高手,他不落俗套的词风还是让后面的词人们大受启发。
【从小读宋词】

这里是宋词的王国
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世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

微信ID:
leishusongci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第十六课《面对丑恶,别人都崩溃了,他还在写诗》


    关注 从小读宋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