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十六)

 

“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顏氏曾氏之傳得其宗。”...



“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顏氏曾氏之傳得其宗。”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七十二賢人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裏面都有其名的,而真得孔子道學的,只有顏曾,顏子曾子二人。我在祭文上寫“顏曾道學,思孟真傳”這幾個字的時候,所含的義就在這裏。所以說見而知之者,像孔子的親自弟子,親自跟孔子學的,得他的道學的,傳他的正宗的,就這兩人。我們在祭祀的時候,四配:顏子、曾子在前,為什麼祭他們?我們祭孔子的時候同時祭他們,他們作為孔子配享,所謂四配,就是陪著孔子享受我們的祭祀,享用我們的祭祀,我們給他喫的,給他菜他能喫,給他敬酒他喝,這就是配享。為什麼讓他們配享啊?如果沒有顏子曾子傳孔子的道學,漢朝的時候完全循先王之法,那時候按照先王制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到唐朝的時候佛教就很盛行了,但整個國家的骨架還是儒家的系統,再往後,這個學也傳不了,沒有這個正宗,這個道學的話,這也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命,所以我說這個的時候,“幸矣哉,我華夏”,就是萬幸啊!想想,在歷史的長河裏邊,一種文化,一個民族,說滅亡很簡單。

“及曾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在孔子去世之後,孔子弟子有八大集團。所謂集團,就是每個學生都教弟子,主分八派、八家。而最大的集團就是曾子。曾子幾乎相當於孔子的關門弟子,孔子去世的時候他才二十幾歲,入學的時候十幾歲。像曾子這樣孔子之後最大的一個教育集團裏面,也只有一個子思,孔子的孫子,是曾子的學生,能得曾子的真傳。所以我在祭文中寫“思孟真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則去聖遠而異端起矣。”後邊寫的就是子思。前邊講“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這裏詳細來回答這個問題。前面是敘道學的脈絡,就是傳統。什麼叫傳統啊?最早,堯傳舜的,一直傳到孔子這裏,孔子能繼這個道統,傳給顏子、曾子,而曾子傳給子思。並不是說他們不給其他的學生傳,其他的學生沒有那個德性,傳不了。德性不足,心意體會不到,一傳,要是跟他們說,他們就按自己的意理解去了。一按自己的意理解就很容易走偏。所以孔子教弟子的時候,子貢說的,若性於道,孔子的弟子都很好,性啊,道啊,難言,沒有弟子能夠體會到就不說。到子思這個時候去聖遠,離聖人,離孔子那個時候很遠了,而異端起矣,這個異端是什麼?子思在戰國時期,孔子去世,西狩獲麟那一年,春秋結束。春秋結束以後,就是戰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都起來了。我們學《孟子》,你看孟子對墨家、對農家的觀點都有批判。當時,戰國時期,明顯的在全國很盛行的學派,除了墨家、農家之外,還有兵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大的有八家。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教化百姓,人應當如何如何,各有各的觀點。就像我們現在一樣,各種哲學流派都盛行一時,而且各種哲學流派都同時並列在我們這個時代。有信這個的,有信那個的,莫衷一是。你循哪一家的?聽起來都好,都做不了,都行不了,沒有辦法用他們那些理論來治理天下國家,來調節來提攜百姓的善性。所以我們現代研究,把儒家和諸子百家並列,都是先秦文化,有重視這個的有重視那個的。所以說他們不懂啊,別看都是大學者,真是不懂。學《孟子》的時候,像墨家的思想,愛自己的父母和愛別人的父母一樣,愛別人的父母和愛自己的父母一樣,能實行嗎?和共產主義一樣,所有的人完全大公無私,現在製造的機器人都做不到完全大公無私,機器人你光給它注入“公”的程式,不給他注入“私”的程式,它都做不到,不要說人心惟危了。


    关注 春耕園書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