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发:看得见的教养

 

教养是精神形象的外化,是美好人格的显露。人一旦获得良好的教养,就像一辆车在向前运行时获得了惯性一样。...



在网上闲逛,读到一篇关于教养的文字,写得真好。只是编辑将原标题《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改成了《看不见的教养》,容易造成“教养是看不见”的误读。实际上,一个人的教养,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货真价实地呈现在大千世界面前。

诚然,对于一个具有良好教养者本身,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是拿捏、做秀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省、自觉与自愿。这种行为可以达到“慎独”与“无他”的境界。有人看见与无人看见,与其言谈举止毫无关系。我曾经偶然观察到一对青年男女,男生骑电动车带着女生,走到一个垃圾箱时,女的随手将手中的一个纸团抛向垃圾箱,但她却没有扔进去,那个纸团碰了一下箱子,反弹到了马路上。女生立即从车上跳下来,捡起那个纸团,重新丢进垃圾箱里。这样一个简单动作,让我对这个女生(包括她的男友)产生了极大的好感,断定这是一个或一对十分有教养的青年。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与妻子去台湾旅游时,住进酒店发现,房间内竟然有两张很大的双人床,想到打扫卫生的清洁女工很辛苦,朋友便在另一张未睡过的大床上放上一张便条:“此床未用,勿需打扫。”其妻则尽量将用过的东西恢复原状,以此来减少清洁工人的劳动时间。我听后,庆幸能够交到这样一位有教养的朋友。

教养是一个很特别的“产品”。与朋友吃饭时抢着埋单,是大方,未必是教养;在单位对上司很尊重,对下属很友善,是会处事,但不见得有教养;长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连眉目都能传情,是美丽,扯不到教养;就连见人掉到水里,奋不顾身救险,是大勇,是大义,但不一定全是教养所致。教养须有文化和品位做支撑,与格调、修养相匹配。一个有教养的人,言行中会充满善良、宽容、友爱与真诚,一定是令人喜欢,受人爱戴。

同样的,没有教养的人,也是看得出来的。缺乏教养最显著的表现是自私。一个人如果时时事事处处为自己考虑,不肯吃亏,只想赚便宜;不愿吃苦,只想享福;不愿为他人服务,只想坐享其成。这样的人,肯定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排队时夹塞,随地吐痰,乱穿马路……。如今的国人,不排队的现象早已超出了挤公共汽车的范围,进出电梯时要挤,进出电影院时要挤,买票时要挤,去医院看病时要挤。不但挤,还要推,还要搡。画家陈丹青曾说过一件事:他给母亲在上海买了房子,想让老太太从美国回来。可老太太回来没几天,说什么也要回美国。问她为什么,老太太说:“中国这地方,太……(为了爱国,此处删去三个字——笔者),我走路上电梯、上车或是去医院,后面总有人用力推我。而我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只被人推了两次,回头一看,都是中国人推的!”最近一段时间,媒体对“路怒症”讨论较多,从交通规则到驾驶技术,从道路设计到“中国式过马路”,不一而足。其实依我看,路怒症最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民疏离了教养所致。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教养的人员,平时“连吃屎都想抢热的”,当坐上驾驶室后的表现可想而知。

英国王太后曾说:“教养(manner)实际上是英国皇室存在的一个象征”。上海市美育特级教师王圣民说:“人一旦获得良好的教养,就像一辆车在向前运行时获得了惯性一样。”教养是精神形象的外化,是美好人格的显露。教养是一种像生命一样的东西,在时间的长河中缓慢涵养,点滴培育,最后长成文明与文化的大树。如果我们的国民个个有教养,那么就会组成一个有教养的集体,就会构筑一个有教养的国家。(香港《文汇报》2015.8.4)


    关注 小僧伸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