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青史王懿荣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两点,都集中体现在王懿荣一个人身上。这在中外历史中,也是极为罕见。...



王懿荣(公元1845——1900),字正孺。山东省福山古现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南书房翰林、国子监祭酒、京师团练大臣。他是十九世纪我国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鉴藏家、书法家,又是甲骨文的首先发现者和断代者。

目前最为一致的说法,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据《说文解字》记载,仓颉创造了汉文字。《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天降粮食再好不过,而夜里鬼哭则莫名其妙,想来是吓着了。可见文字是有力量、有威力的。而在鲁迅先生看来,所谓“仓颉造字”,不是一个人所为,而是一批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官吏一采集,便可以敷衍主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鲁迅《门外文谈》)鲁迅的这一论述,一是说明文字始于图画;二是断定文字是人类集体智能的结晶,是许多个“仓颉”共同创造了文字。

仓颉创造了文字,他人又将这种文字刻在了龟甲或牛羊肩胛骨、肋骨上进行传播。然而,沧海桑田,世事变幻,仓颉所创造的文字,及至近代,竟然无人认识了。中国的文字历史,由此大大缩短。

时光荏苒,转瞬到了公元1899年。

这一年秋天,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疟疾,他在家人抓回的中药里,发现“龙骨”这味中药上有许多规律的符号,显系人工有意为之。他猜测可能是一种古代文字,但其字体又非籀非篆。王懿荣抱病对“龙骨”进行反复拼合、推敲、琢磨,凭借着深厚扎实的金石功底,很快判断出,这些“龙骨”其实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确系用刀所刻。“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为此,王懿荣确认,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最古老文字。

王懿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正是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震撼中外的成就,其重要性可以同希腊的特洛伊遗址的发掘相媲美,后者使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由虚构变为事实,前者将史料和地下出土文物相结合,把中国信使提早了一千多年。”后世所谓汉字“六书”——象形、形声、会意、指事、假借和转注,在甲骨文中均已具备。汉字后来演变为篆、隶、楷、行、草,发轫于甲骨文。

正因如此,王懿荣被尊为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在国际上,则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如果说,仓颉造字,改变了中国没有文字的历史;那么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则改变了中国认知文字的历史。正是王懿荣的发现,把汉字的历史前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那么,如果没有王懿荣,前人所造所留的文字,不知何时才能被人所认识、所破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懿荣的功绩可与仓颉相颉颃。

不仅如此,王懿荣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高官。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日军打到山东半岛,炮击登州府城,山东半岛形势危急。王懿荣立即主动上疏,请求回原籍办团练抵御敌寇。得到批准后,日夜兼程赶到莱州,然而此时威海已经失陷,北洋海军将领丁汝昌、刘步蟾等全部以身殉国。王懿荣“奉命阅数月之久,所奏调各员派委各营哨,经历登州府属各州县”,然而正当“初具规模”之时,清政府却与日本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王懿荣为此自责不已。因为没能为抗倭出力建功,王懿荣决定将当初国库所拨的两千五百两白银悉数归还。“川资之费,粮饷马干之需,皆奉旨所允行。而终未能为国家出一力,吾不敢累国家以度支也”。然而,已经花掉的部分怎么办?王懿荣决定用家资予以填补!他虽然官居国子监祭酒,“赏加二品顶戴”,俸禄属于高薪,但因“性嗜古,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常常为了购求相中的古物,典衣质物,“处极困之时”。他的老母亲听说此事,极力支持,“饬即质衣裘,售钗钏,用弥亏欠。”而山东巡抚所拨给的千金,王懿荣却分文不受。

这使我联想起前中华民国政府驻美国大使胡适。按照规定,大使有一笔特支费不需要报销,但是胡适从未动用过一分,卸任之时,原封上缴给国库。胡适说:“旅行演讲有出差交通费可以领,站着讲话不需要钱!特支何为。”这样的人格,才有资格担当中华民族的脊梁。

王懿荣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皇帝与慈禧仓皇出逃。王懿荣受命于危难之时,任京师团练大臣,“参与京城防守事宜”。接到诏命,王懿荣叹曰:“此天与我以死所也。”因武器缺乏,王懿荣写信向妹夫张之洞求援,自称“看街老兵”,感叹“即有钱也无处购买”,并向张之洞“暂乞军械”。7月20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他率团练奋勇抵抗,寡难敌众,兵败如山倒。王懿荣不愿当亡国奴,对家人道:“吾义不可苟生!”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时年55岁。真真是“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两点,都集中体现在王懿荣一个人身上。这在中外历史中,也是极为罕见。(《香港文汇报》2016.5.14)


    关注 小僧伸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王懿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