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样的肝豆状核变性吗?

 

分享经典肝豆状核变性病例,一起复习复习文献吧!...





分享经典肝豆状核变性病例,一起复习复习文献吧!

作者:叶倾城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 Wilson 病(WD)[1],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 13q14.3,编码一种铜转运 P 型 ATP 酶。

ATP7B 基因突变导致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致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Kayser-Neischering,K-F)环等。

WD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现将笔者单位收治的一例报道如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一、病例分析

患者xxx,女,21 岁。主因“发作性右上肢不自主运动 15 年,加重 4 月余”入院。

现病史:患者 15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右上肢僵硬伴不自主运动,呈腕关节伸直,手指屈曲状,且有不自主中指敲打等动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恢复,家属以为调皮未在意;后逐渐出现发作性右上肢不自主击打右眼等动作,有时导致右眼眶发紫,呈“熊猫眼”状,仍未行诊疗;后出现发作性颈部紧张伴后仰、转颈等,持续数秒自行缓解;以上症状依次出现,不能自止,约每天发作 5-10 余次,不伴意识障碍,不伴舌咬伤,不伴视物异常,不伴肢体麻木等,外院考虑“多动症”予硫必利 100mg qd 治疗,开始效果可,后服药困倦明显,且症状改善不明显。

约 5 年前逐渐出现发作性右上肢僵硬伴不自主抽动,呈屈肘伸腕,掌指关节伸直、远端指间关节屈曲状,伴有右侧面部、口角痉挛,牙齿咬合、右下肢跺脚等,持续 2-3 秒自行缓解,左手偶也可出现不自主抽动,不伴意识障碍,就诊于外院考虑“舞蹈病、多动症”予“硫必利 100mg qd、氯硝西泮 1mg qn”治疗,发作次数逐渐减少。

4 月前,因与人争论情绪激动后再次出现上述发作,且发作频率较前明显增多,约 5 分钟左右发作一次,紧张时发作次数增多,睡眠后消失,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第 2 胎,母孕期顺利,足月剖宫产,生长发育与正常同龄儿相仿,否认高热惊厥史。学习成绩较差。父母非近亲结婚。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70 次/分,呼吸:19 次/分,血压:110/70 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阅读能力、计算力减退,余高级皮层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利手,肌张力适中,四肢肌力Ⅴ级,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稳准,轮替动作正常,睁眼、闭眼站立均稳。双侧面部及四肢针刺痛觉、音叉振动觉对称无殊,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双侧跟腱反射(++),双侧掌颏反射(-),双侧 Hoffmann 征、Rossolimo 征均(+),双侧 Babinski 征、Chaddock 征均(-)。脑膜刺激征阴性,植物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1. 血尿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2. 头颅MRI (图1)双侧基底节丘脑区见对称性分布的片状长T1 长T2信号;

3. 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4. 血清铜蓝蛋白:0.20g/L(0.26-0.36);

5. 眼睛K-F环:阳性。

6. 基因检测:可见8号染色体外显子Arg 778 Leu纯合子突变。

入院诊断:

1.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

2. 肝豆状核变性待除外;予青霉胺治疗后,患者目前不自主抽动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智能较前无明显变化。

图1: A、B:双侧基底节丘脑区见对称性分布的片状长T1 长T2信号


二、病例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好发年龄多在 5-35 岁,经基因诊断证实 3 岁及 72 岁均有;临床表现:

(1)神经症状(锥体外系为主)和精神症状;

(2)肝症状;

(3)角膜K-F环(7岁以下患儿少见);阳性率高达86.5%[2],其实质为铜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早期需用裂隙灯检查才能发现;

(4)血清游离铜、铜蓝蛋白水平及尿铜排泄量是HLD常 规观察指标,有一定特异性及诊断意义,尤以铜蓝蛋 白特异性最高;

(5)其他: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肾小管酸中毒、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关节病及肌肉损害等。

本文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临床少见病的警惕性,熟知 HLD 常见临床特征,重视 HLD 不典型起病方式;接诊以神经系统症状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时,首先应仔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再行神经系统专科查体,特别是角膜 K-F 环检查,结合头颅 MRI 特异性表现,即可初步拟诊。

在排除脑血管病等因素后,进一步完善铜蓝蛋白等血生化指标及 24h 尿铜检查,可避免或减少漏误诊。

HLD 是目前少数几种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低铜饮食和驱铜治疗是关键,根据患者发病类型不同,可选择性应用青霉胺、二巯基、丙磺酸钠及锌制剂等,疗效确切[3]。该患者经低铜饮食及驱铜治疗后,效果较好。故及早确诊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尤为重要。

本病诊断标准为:

① 具有肝损害或神经系统的症状;

② 角膜 K-F 环阳性;

③ 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100ug);

④ 家族史。

同时具备以上4项者即可确诊 HLD,若上述 4 项要素不全,但驱铜治疗有效,也可确诊[4]。

参考文献:

[1]  Wilson S .Progressive lenticular degeneration :a familial nervou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cirrhosis of t he liver [J]。Brain ,1912 ,34 :295‐509 .

[2] Huo L J,Liao R D,Chen X M.Ophthalmic manifestations of Wilson§disease[J].Zhonghua Yan Ke Za Zhi,2008, 44(2):128-130.

[3] 精神病学[M].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4-255.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 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病学组。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 (8):566-569.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

lixinhui@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

【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joybright555


    关注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